当前位置:灵感范文网 >

实用文 >实用文精选 >

品德与社会《家人的爱》教学反思【多篇】

品德与社会《家人的爱》教学反思【多篇】

品德与社会《家人的爱》教学反思【多篇】

品德与社会《家人的爱》教学反思 篇一

本节课的定位主要是引导学生发现家人对自己的爱,产生家人的爱无处不在的幸福感。但学生往往不清楚,不了解家人的爱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对来自家人的关爱也往往习以为常,因此我希望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家人的爱,正确理解家人的爱,从而让学生学会运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家人的爱。为了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我设置了爱的“百宝箱”、爱的放大镜系列、疫情期间特殊的爱、爱的温度计这几个环节,因线上教学的特殊性,整节课以交流、讨论为主,引导学生在群中自由发言。

整节课我认为有以下成功之处: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环境。在第一环节中,我提前收集学生小时候的照片和家人送的礼物,课堂上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变化和礼物背后的故事,引导学生体会家人对自己各方面的照顾和期盼,体会家人的爱的表现。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此阶段的小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所以在教学开始的阶段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能够迅速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在此基础上,之后再进行“爱的放大镜”环节,让学生从书中插图观察家人的爱,藏在哪里,将教学与活动相结合,进行适当的鼓励,引领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思索。

二、利用班级群和连麦,充分发言。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各种手段,让学生充分发言,每一个学生都进行思考,投入到课堂中。在“爱的温度计”环节中,更是以绘本书故事《肩头上的爱》为基点,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例子,充分展开联想,说说还有哪些类似的'情况。在“爱的放大镜”中设置《调查表》,更是引导学生能够拓展思维,回忆生活中的点滴,说说家人对自己的照顾,对自己的爱。

三、教学目标的实施需要家校之间的有效结合。从这堂课中,我体会到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以及家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性,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有利于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通过开展这个活动,我的体会是,要想成功得上好一节课,家校之间的有效配合,学习评价具有一致性,对于学生德性以及其他品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本节课中设置的有对家人爱的辨析,家人的无微不至的照顾是爱,同样,对我们的严格要求也是爱,这些需要我们提醒学生正确认识。通过提前了解班级学生的家庭情况,也知道有些父母在很远的地方工作,不能时时照顾,但也是时时牵挂孩子,家人的种种举动,也是对孩子最好的爱。通过不同情境的描绘和演示,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家人的爱的表现。

但本节课有一些不足:在“爱的温度计环节中,在学生们只说了与《肩头上的爱》类似的事例之后,并没有进行有效的拓展,如果再补充父母家人对自己拼的上的教育的例子,例如,自己犯错想要说谎掩盖时,家人及时制止等,如果拓展这些例子,会让学生更加充分理解家人的爱的表现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上,我还需要针对性与普遍性相结合,最后还需要学生通过实际行动落实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道德实践。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篇二

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的最后一课是《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在备课环境我就在想:世界各地的华人距离学生现实生活实在很远,如何让学生透过本课学习真切地感受到海外华人对祖**亲浓烈的思乡情结和真挚的爱国之心。帮忙学生了解海外华人华侨身在他乡,在为所在国家作贡献的同时却有着割不断的祖国情结,与华人华侨体会同是炎黄子孙浓浓的爱国情怀,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巨大影响。这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如何来突破呢?

我首先想到的是以一首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来突破,教师先创设一个简单和协的气氛,在此环境下,引导学生倾听海外华人的心声播放张明敏的心声,从而使学生尽快进入情境,产生情感共鸣。然后我又想到透过让学生搜集一些表达海外赤子浓浓爱国情的具体事例和一些感人的图片使学生感受到海外华人那种强烈的爱国之情,从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于是我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搜集事例并合作研究自我的汇报形式,然后在课堂上展示。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体会感悟爱国情怀。

在课结束前,让学生与海外华人真心对话,延伸爱国情感,并以我们的《大中国》结束教学,使学生意犹未尽,回味无穷。就在这个档口我给学生留了一个以“龙的传人”主题延伸活动,让孩子们在课下透过展示海外华人对世界的贡献,展示学生课外收集超多的资料加以说明、评选的结果,意在既深入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又拓展了社会课堂空间,延伸到课外,锻炼了学生收集资料、获取和整理信息的潜力,真正到达了开设品德与社会课的目的。

这节课的教学,很好地给孩子们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相信在他们有效的心里,会留下“爱国”的印记,虽然课下的活动不是很尽如人意,我也要坚持去做。我想,引导孩子们参与的过程很重要,只要参与,只要经历,孩子们就会有收获。

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篇三

我承担了四年级的《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按照课程特点制定实施了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对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现将本学期的工作反思如下:

一、教学措施:

本学期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等直观教具和挂图,使学生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注重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从他们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入手由远及近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堂上让学生联系自己、班级、自然社会多讲、多讨论,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经常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促进活动的正常开展。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经常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社会中实践,在自然生活中观察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目标达成

1、初步形成了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2、学习了利用规则调整关系。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

3、初步了解了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了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4、了解了一些社会规则,初步懂得了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5、珍爱生命,有良好的生命意识,热爱生活,乐观向上、有责任心、自尊心、自信心的品质。

6、能够初步认识自我,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7、了解了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知道吸毒是违法行为,知道邪教的危害。

8、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态度,热爱大自然,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9、学会了看交通图;学会了乘坐一般性的交通工具;能发现交通中的问题并有不同解决问题方法。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四、评价方法

1、教师观察记录描述性评语。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

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

2、学生自评

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3、学生互评

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

通过一学期的教育教学,教学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效果。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篇四

《品德与社会》作为人们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让学生走进历史,在认识祖国辉煌历史的基础上,了解祖国的灿烂文明,进一步增进爱国主义情感。把握住这一目标进行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对于教师来说至关重要。而课程改革后、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与学,而是体现在课前任务、课堂的活动、课后的延续和知识的连续这样一个完整过程。正是基于这一点,我在教学《伟大的先人》一课时,把收集资料、了解历史等大量的活动放手给了学生,让学生借助于书籍、报刊以及网络等多种知识平台完成预习工作。

在课堂上,为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氛围中掌握和消化知识,我参照自己的课本剧辅助教学法,让学生以“角色”出现,以自我介绍为切入点,把在课前了解到的历史人物事迹及性格特点展示给大家。这种方式,一方面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另一方面以学生的“演”代替了老师的“讲”,化枯燥为有趣,变讲台为舞台,极大地开发了学生的潜力,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高。

令人欣慰的是,经过这样的教学改革,那种一个在上,多人端坐的满堂灌已不复存在,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正好符合新课程中的探究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篇五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游戏、童话永远是小学生喜欢的话题。因此我在上《平安回家》一课时让天天和学生相伴的人物小刚引领学生走进交通王国,通过生动的录像把人们在常用的交通标志下的活动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既把静态的图片和文字活动化,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初步了解了交通标志的作用,而丰富的内容又给下文的画交通标志、知道交警的基本手势等作了铺垫。

对于天天接触红绿灯、十字路口的城市学生来说,认识常用的交通标志不是难事,可是对于农村的孩子就比较困难了。因此在教学常用的交通标志时,我不仅让学生进行了连线,又让学生进行抢答练习,及时对交通标记进行识记,使知识得到巩固。而小芳的话则把画面和现实生活连接了起来,并且巧妙地告诉学生收集信息的方法。从学生的练习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基本的交通标志知识,而且在抢答时情绪活跃,兴趣盎然,深深吸引了学生的参与。

在教学三个基本的指挥交通手势时,考虑到三年级学生毕竟能力有限,我采用了观察、模仿、表演三步曲,让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知道交警最常用的三个手势的意思,降低了表演的难度,使大部分学生能进行表演,切身感受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不仅如此,学生表演后让他们谈体会,适当补充其他内容,让学生在表演中获得交通知识,使新课标所要求的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真正落实到实处。

接着生动的课件把没有安全标志的岔路口人车混杂,横穿马路的危险情境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想象可能发生的事故引起自身的警惕,起到自我教育的作用。最后告诉学生把他们设计的安全用语交给警察不是哄骗学生,而是让学生们感到自己的设计是有用的,不仅可以保护自己,而且起到警示作用,可以保护他人,使他们真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活动的结束并不等于教育的结束,应该是新的教育活动的开始和延伸,因此在活动结束时,让学生利用交通标志牌继续学习,使课堂教育继续向课外延伸。最后的过马路活动使全班的学生都动起来,再一次切身体会怎样正确过马路,体会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同时极自然地点明了课题,使本课的教学活动前后呼应,余音袅袅。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篇六

品德与社会课程强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把儿童的现实生活作为主要的教育资源,紧密结合儿童生活实际开展教育,提升儿童的生活品质和能力,促进儿童发展,本节课力求体现课程“回归儿童生活”的基本理念。

1.生活化背景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范例,它给予教师巨大的创作空间。在目标的引领下,实现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效整合,会使课堂更富个性风采,更富创意。我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我市具体情况,特别是展现我市山区的变化,采用大量的图片和视频,这些新颖有趣的信息补充,在层层推进的过程中,相得益彰,不仅提炼出对生活的新的感悟,还表现出对社会生活的关切与热爱。

2.过程性探究

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结构化的材料,我安排四个活动,让学生经历感知、谈论、辩论、畅想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最终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掌握交通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在活动中也得到情感的体验。

3.创造性实践

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为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启发。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篇七

在师生互道感谢中,结束了《说声谢谢》一课的学习。回顾整个教学活动,我感受最深的是在新课标的指导下,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让孩子们在体验中感悟,在实践中动情,从而以情导行。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倍受宠爱,对他们来说承受太多的爱,容易导致他们的心灵产生爱的麻痹。他们往往认为所有人对自己的关心、帮助、服务都是理所应当的,习以为常,不以为意。对父母都难说一声“谢谢”,更难对其他给予自己帮助(或服务)的人真心诚意地表达感谢。本课重在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了解社会各行各业中为社会和他人服务而辛勤工作的人,在发现、体验中有所感悟,激发他们尊重并感谢劳动者(包括身边的人)的情感。学习参与社会,做有爱心、有感恩之心、有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人,并以良好的文明行为回报他人。

为了打开孩子的情感之门,课前我鼓励他们走出校门,走上社会,从身边的人开始观察,发现哪些人关心帮助自己,为自己服务,他是怎样服务的,做好调查记录;课上,我让孩子从身边的小事说起,说说在日常生活中都对谁说过谢谢。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通过模拟实践去体验、感悟,多角度地换位思考,进而认识表示感谢的意义,学习用适当的方式去表达,并表现在行动上,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会使用礼貌用语,并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针对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我采用孩子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设计了提前留心观察、小组合作交流、创设情境发现、小组合作竞答、模拟实践、现场采访、看录像辨析讨论,做感谢卡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去自主探究,拨动他们的情感之弦。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让学生从“动心”到“动情”再到准备“行动”,继而在音乐声中发自内心地表达自己深情的话语。

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及时地发现问题,真诚地表示感谢,热烈地讨论,得出用行动表达的结论,整节课随处可见孩子们被身边的人和事感动着。在模拟实践中,孩子们细致入微的模拟表演,真正体现了由“动情”到“导行”这一教学环节中,说明引导孩子留心观察,孩子们能观察得非常细致;引导他们换位思考实践,他们能体会得十分到位。

不足:教学刚开始的时候,因学生有些紧张,为调动学生的情绪,教师的略显紧张,后来学生放松了,教师才显得自如。作为教师应随时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在教学中成为一个好的引导者。每节课都应置于大目标下,对学生的回答,点点滴滴都及时给予恰当的、积极的评价。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lgfww.com/syw/shiyongjingxuan/gy3z5y.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