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灵感范文网 >

实用文 >实用文精选 >

苏轼《虞美人》赏析【多篇】

苏轼《虞美人》赏析【多篇】

苏轼《虞美人》赏析【多篇】

李煜《虞美人》赏析 篇一

这首词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唐宋词中的名篇。李煜以帝王之尊度过三年“日夕以泪洗面”的囚禁生活,受尽屈辱,尝尽辛酸,最后被宋太宗用药毒害而死。这首词可以看作是他临终前绝命词,据说这首词中抒写自己的悲恨和怀念故国,因而成为他被害的直接原因之一。词中吟咏感叹自己的身世和遭遇,诉说自己的悲剧命运和人生的愁恨,追怀往事,怀念故国,表达了亡国之痛。

词的开头一句就极为沉痛。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可是作者却以怨恨的口吻发出诘问:“春花呀 ,秋月呀,什么时候才能终了呢?”词人为什么这样见花落泪,对月伤心,为什么这样痛不欲生呢?因为春花秋月只会引起他对往事的追忆,而往事桩桩件件都会令人心碎。“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两句缩笔吞咽,放笔呼号。因偷生人间,历尽折磨,感到这种非人的生活、痛苦的折磨没有尽头,而往日的一切又不堪回首,只能更加增添悲愁。下阕承上,因故国月明进一步联想,旧日的宫殿犹在,而江山易主,人事已非,回想起来真是肝肠寸断,凄惨之至。结尾两句自问自答,倾吐心中不可抑之愁,用江水的长流不息来形容自己愁恨的永无尽时,以兴体作结,尤为精警。

全词以问起,以问结,由仰首问物,到抚心自问,一气盘旋,曲折回荡,如泣如诉,声泪俱下。通篇语气连贯而又起伏不定,抒发感情深沉真挚。词中还运用反衬和比喻,如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但却怨问其“何时了”,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不堪回首”之念。这都是反衬的手法,表达感情更为深刻。“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形象地表现出愁思如水,长流不断,无穷无尽。通过这样具有诗意的形象比喻,真实而深刻地表现自己的深哀和剧痛,而且将这些抽象的、难以捉摸的东西写得具体形象,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亡国之音哀以思——李煜两首《相见欢》的解读

一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二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一、李煜生平及词风衍演

李煜(937-978)公元961年即位,史称南唐后主。他登位之时,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风雨飘摇。他在对宋委屈求全中过了十几年苟安生活。南唐为宋灭之后,他被俘到汴京,过了约两年囚徒生活,终为太宗赐鸩毒杀。

李煜在政治上十分无能,文艺上却颇有成就,工书善画,妙解音律,尤工于词。他的创作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不修政事,纵情于吟咏宴游,笙歌燕舞,为了使宫女的舞姿更加曼妙婀娜,荒唐病态竟至于让宫女束脚,戕害中国女子裹脚陋习便起于其人。他这一时期的词作大都反映了他荒淫奢靡的官廷生活,这些词虽在技巧上已日臻成熟,实则为南朝宫体和花间词风的承续。后期则为入宋之后,此时,他逐渐从醉生梦死中清醒过来,对屈辱的拘囚生活极为愤懑感伤,他的词开始转向抒奏亡国之音,倾泻其“日夕以眼泪洗面”的深哀巨恸,他的词有了打动人心的恒久的艺术力量。可以说,亡国使他丢掉了皇帝的宝座,却使他在词的创作上获取了巨大的成就,诚如清人王国维评价:“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便是对他文学地位的中肯评价。

二、《相见欢》的“细读”

西方新批评学派在解读诗歌时采纳重视文字本身在作品中的作用的“细读”方式,他们认为,文字是组成篇什的基础,而文字表现出的形象、肌理、色调、语法乃是评说一首诗歌的重要依据。下面,笔者就用这种“细读”的形式对两首《相见欢》的意义加诸简评。

(一)《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1、“林花”:满林花树;“谢了”:表现一种美好事物--美好之节、美好之花、美好之色--零落凋残的悲慨;“春红”:代落英;“太匆匆”:花开短促,体现为对美的凋零的伤悼之感。

2、“无奈朝来寒雨往来风”:花谢匆匆之因。“朝”与“晚”、“雨”与“风”的对举,极尽朝暮风雨摧残施虐的无可抗争之悲绪。

3、“胭脂泪”:承上文之“春红”,悲极艳绝,确有杜甫“林花著雨胭脂湿”的意蕴;“留人醉”:悲伤凄惜,人迷心醉,是“花”对赏花者的相留,还是“人”对赏花者的相留?或可作多义诠解;“几时重?”:犹言“何时可再?”,用花之凋谢与人之离别展现了一种难以挽回的痛苦惋叹。

4、“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长恨”、“长东”,悲绪难平。系悲沈恨极的哀切之辞。

(二)《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1、“无言独上西楼”:“无言”,无尽思绪,无可倾诉;“独上西楼”:登高问月,无人倾诉、心境落寞的行为观照;“月如钩”:寂寞清愁的意象,月圆必缺,载荷着人生的无常之悲。

2、“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种着梧桐树的寂静庭院为秋色笼罩(梧桐,古有“梧桐树,三更雨”、“疏雨滴梧桐”等句),“寂寞梧桐”,似有人树泯合之感;“深院”,庭院深深,音讯隔绝杳无;“清秋”:背景,为通篇充溢的“离愁”愁起之由。全句摹画了一幅意境朦胧、浸染着哀愁的图画。

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表现了心宇深处深深的寂寞、万般的无奈和无法排遣的离愁。

4、“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别是一般滋味”指离愁,即“离愁在心头”之意。如果说前文还用“剪”和“理”的动作对离愁加以形象摹刻,本句则将离愁写得无可形状、无以陈述,为更深一层的写法。

三、《相见欢》的喻况

“尼采谓:‘一切文字,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对任何一个作家的作品的解读,都离不开对其本人生平和思想的了解,因为在作品中,无一例外地蕴藉着作者自身的爱憎情感和思想观念,所以法朗士说“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句话是否绝对我们姑且不论,但其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文学创作活动的本质是毋庸置疑的。的确,作品往往折射着作者本人的经验体悟和身世感发,李煜正是以他的心和血才浇沥出这两首《相见欢》。

“林花”一词,表面上是伤春咏别,但细作探求,“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深切悲慨,决非一般闺怨、离情,其“伤春咏别”,很难说没有托意:上片惜花之意,实是自悲身世,朝雨、晚风,摧残不已;下片念泪留醉尚且不能,何况重返故国?国而“长恨”“长东”,悲慨难托难平。“无言”一词,表面上看也是悲秋咏别,但细品寻微,词中深深的寂寞、万般的无奈和无法排遣的离愁,也决非一般离别相思,而是有所喻况:上片“梧桐”,是惨遭幽闭的物象,而“深院”难道不正是囚身之喻?下片的离愁无疑可以解为去国之愁。心品之下,确可品出“亡国之音”的况味,难怪宋人黄升评注:“此词最凄惋,可谓‘亡国之者哀以思’。”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说,李煜词中所表现的情感哀伤深挚,莫不是字字见血,有如血泪凝铸而成。

四、结论

李煜的两首《相见欢》,虽然表面上都是写相思离别,但他作为亡国之君,受人拘囚,又何敢明目张胆地在作品中言志而表明自已“故国之恋”、“亡国之痛”的情感呢?除非他觉着活腻了。因而在作品中以“喻况”流露情感。

因此,我们在赏析品读时,不仅要明白作品所写的外表情事方面的主题,更应把握作品中所流露的隐藏的某种心灵和情感的本质。

同时,由于两者在内容情感上有着诸多的契合之处,甚至连标题也一样,我们当然可将它们视为关系密切姊妹篇,因而,为了使学生对李煜“无言”一词有更为深切的感悟,应将他的“林花”一词作为补充阅读材料以给学生,通过对举并读,使学生得到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

李煜《虞美人》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抓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2、理解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笔法。

教学设想

这首词语言比较直白,感情比较激越,让学生根据课下的注释理解课文的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隔句相承和三度对比的手法,在理清本文思路的基础上背诵本文。

本文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是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和起伏跌宕的手法,我们要重点赏析。本文通篇采用问答,以问起,以答结,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绘了词人悲愤相续的心理活动。我们要调动我们的情感积累去仔细领会。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学生听徐小凤的《虞美人》歌曲,以此引入。

二、关于李煜。

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宋太祖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被囚禁在一座小楼里,被封为违命侯。过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祖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可以说此词是他的绝命词。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国事”的亡国之君没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代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

三、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隔句相承,三度对比的特点,进行诵读。

“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是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也是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

头二句以春花秋月之无休无尽和人世间多少“往事”之短暂无常对比;“小楼昨夜又东风”的永恒和“故国不堪回首”的变化无常相对比;“雕栏玉砌应犹在”和“朱颜改相对比。

问             答            对

何时了        又东风          应犹在     (永恒有常)

知多少        不堪回首        朱颜改     (短暂难测)

几多愁        江水            不言之言   (永恒和短暂达到统一)

四、具体研习重要的文句。

1、提问:“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它的确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随着词人身份地位的改变,这些美好的事物也将在词人的心里改变颜色。原来锦衣玉食,在如花宫女朝歌夜弦伴着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徒增一个“阶下囚”的无限悲伤,这样美好的的事物不如结束才好。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么呢?

明确:“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如后宫佳丽的簇拥,高坐庙堂、万首称臣的尊严以及为所欲为的自由感等等。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现用法?请同学们几个这方面的事例。

明确:运用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显示出愁思就象那春水一样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李煜的“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的“自是人生长恨水东流。”

李白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早如青丝暮成雪。”等等。

五、发挥想象,试译这首诗,尽量把悲愤凄楚的感情表现出来。

春花开落秋月圆缺年年岁岁,

往往复复到何时才算完呢?

人生短暂,转眼多少往事成空。

小楼昨夜又东风,

不忍回首啊,月下故国在我手中毁灭,

宫中亭台楼阁也许还在吧,

只是流连于那的人容貌已改,

人生就意味着无尽的悲愁,

若问你的愁苦有多少,

我知道,恰如一江春水不分昼夜,滚滚东流。

六、总结全诗。

这首《虞美人》充满了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在刀俎之上的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李煜这种纯真感情的全心倾注,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吧,以致他为此付出了生命。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这首词就是这样的不朽之作。

《虞美人》赏析 篇三

《虞美人》是南唐后主李煜词作中最负盛名的佳作,也是他的绝笔词。李煜在位15年,不修正事,纵情享乐,亡国后被宋所俘,过了三年囚犯般的屈辱生活。他前期词作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价值不大。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明显地影响了他的创作,使他的后期词呈现不同的风格,也使他在词创作上获得了一些新的成就。这一段经历,使他不能不从醉生梦死的生活里清醒过来,面对残酷的现实,在词里倾泻他“日夕以泪眼洗面”的深哀巨痛,其中《虞美人》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首,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

一、以奇问开笔,劈空而下,却又在情理之中。

开篇两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便定下了全词的基调“愁”。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也是作者过去宫廷生活的真实写照。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春花秋月、歌舞生平、快乐逍遥。可如今深为阶下囚,看到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想起过去的荣华富贵,环境和心理的落差,使他不仅不觉得美好,反而觉得厌烦,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怅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所以,人多以美好的“春花秋月”,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便向苍天发出“何时了”的奇问,看似离奇,实则在情理之中,正可谓是“一切境语皆情语”(王国维)。

“往事知多少?”一句中的“往事”反映作者念念不忘昔日小皇帝的生活。昔日里,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但作者更怀念的倒不是物质上的享受,囚徒般的生活,使他感受到自由的可贵。做人的尊严已荡然无存,何谈快乐逍遥。既是必然没落的,他本身的局限和当时的处境,也不能使他看到更好的前途,甚至连生存的安全感都不复存在。所以任何美好的事物,此情此境都无非是引发“愁”绪的原因。

二、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巧妙运用意象抒写生活感受。

词中绘景、叙事、抒情善用白描手法,自然、平实,而又兼包情理,这正是词家推崇之处。“词以自然为尚。自然者,不雕饰,不假借,不著色相,不落言诠也。”(沈祥龙《论词随笔》)。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两句,构成了画笔所不能达到的意境,写出他国破家亡之后的生活感受。“小楼昨夜又东风”点明时光在不断流逝,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与开头照应。季节的变化引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透过词的表面,我们更可窥见作者心中无奈的愁情,诚可谓以一当十,以少胜多。

为了表达亡国之愁,作者在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意象是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南朝梁文学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谈到:“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明清后意象专指借助具体的外物用比兴的手法表达作者的情思。“月”这个意象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运用十分普遍,如“月是故乡明”、“我寄愁思与明月”、“今夜鹿州月,闺中只独看。”它通常表达的是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主题。本词中作者把对故乡的情思和今天的无限愁绪转化为景物,巧妙运用“月”这个意象,从相反的角度,把愁思表现得极态尽妍。词的开篇作者就流露出沉痛的哀愁,恼人的春花秋月、愁人的小楼东风,春花、秋月、东风、明月都是作者精心选择的景物,这些景物本是令人心向往的,但由于当时的处境,作者无心赏景,反空添哀愁。作者运用反衬的手法,以乐景写哀愁,使人大觉悲痛,它较之于空洞地说“悲”呀“愁”呀,其艺术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三、虚实相应、宇宙与人事一脉相承。

《虞美人》运用了虚实相间,相得益彰的艺术辩证法,通过想象,将现实和过去结合起来描绘,拉开时间,拓展空间,因而大大扩充了词的容量。从总体来说,词借助具体而实在的形象,采用兴的手法来表现抽象的愁情,以景写情,以实写虚。上句主要以实笔写眼前景物,春花、秋月、东风、明月都是历历在目的实景,词人以这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景物烘托气氛,渲染愁绪,以实显虚,加强了词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接着又进一步展开思绪,开拓意境,“往事、故国”乃是实笔中之虚景,时间拉回从前,由实化虚,虚实相连,主要以虚笔写故国之境况,然后又拉回现实到“只是朱颜改”,使全词迂回往复,耐人寻味。

从结构上说,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于哲理意味,感慨深沉。作者抓住一个“改”字为全词的“诗眼”,改变的不仅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由国君沦为阶下囚)、人的心情(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一脉相承,专说人生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情。

四、作者善于用贴切的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

本词主要抒写亡国之愁,但离情无声,愁绪无形,无形色可捕捉,无影迹可追寻,如何写得这种抽象的情绪?作者自有绝招,他化情思为景物,运用贴切的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读着它,令人想象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词人仿佛回到了他的故都金陵,站在城上望着浩荡东流的长江,觉得自己的愁思简直跟江水一样,无时无刻不翻滚波涛流向东海,显示出愁思如春水之不舍昼夜,常流不断,无穷无尽。仅9个字,却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虞美人》在过去和现在都曾经感动过不少失去了自己美好生活的人们,虽然它缺乏一种使人为前途奋斗的力量,但瑕不掩玉,它仍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流传千古。

李煜《虞美人》赏析 篇四

虞美人——[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

虞美人:词牌名。词牌名《虞美人》源自虞姬,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此得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春花秋月:指美好的景色。这里应代指岁月的更替

往事:指过去欢乐的宫廷生活。

又东风:又刮起了东风。指春天来了。

故国:指李煜做皇帝是的南唐。

不堪回首:不堪,承受不了。回首,回头看,此处意为回忆。

雕栏玉砌:指南唐华丽的宫廷建筑。雕栏,雕花的栏杆。玉砌,玉石的台阶。

朱颜:指人的美好容颜,也兼指“雕栏”朱红的颜色,当有双关语意。

译文

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地更替,回首往昔,有多少往事早已经匆匆而去。

小楼晚来又春风吹拂,望着明月依旧,倾覆的故国却不堪回首,不忍再忆起。

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应该依然华丽,但亡国的宫女,美丽的容颜不再美丽。

物是人非啊,我自问该有多少的哀愁,正恰似那春来滚滚的长江,东流无语。

鉴赏

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又知道有多少!小楼上昨天夜里又刮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朱红的颜色已经改变。若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的最后一个君主,史称“李后主”、“唐后主”。这首词是李煜对自己身世和遭遇的感叹,诉说自己人生的无奈和痛苦。

这首词是李煜囚居汴京时所作。当时李煜由南唐国君一下子变为宋朝的囚犯,不仅仅失去了居高无上的皇帝的地位和权力,更残酷的是也失去了最起码的人身自由。残酷的现实使他“日夕以泪洗面”,这使他产生了特有的悲与愁。这首词倾泻的就是作者的怀念亡国之痛,哀叹朱颜已改的情怀。

“春花秋月”和小楼“东风”原本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可在李煜的笔下寓意却变了,一个“何时了”,一个“又”,把原本令人向往和盼望的良辰美景和春天醉人的信息变得蒙上了一层凄苦和哀愁,究其缘由,那就是越是这良辰美景越是容易触发起作者的怀旧情结和思念故国的伤痛。“故国不堪回首”,连回忆一下故国的过去都“不堪”又怎能愿意见这年年如是的春花秋月和报春的东风呢。每轮回一次,那就意味着又被囚禁了一年哪。这与李煜当时所处的境遇是分不开的。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发前人未所发之愁。以水喻愁,一句巧妙的比喻,贴切生动地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具体化了,将那看不见莫不着的愁思变成了有形的、永无止境的一江春水,创造了意想不到的的艺术效果,这也成了李煜词的主要特点,对后人的影响很大。作品通篇一气盘旋,曲折动荡,如泣如诉,动人心魄。

全词写的是亡国之痛,抒的是念国之情,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结构精妙,语言深沉。尽管词作篇幅短小,但余味无穷,能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堪称为婉约派作品之绝唱。

《虞美人》赏析 篇五

在中国,稍有文学常识者,一定不会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话感到陌生。这句词出自南唐后主李煜之手,词牌名《虞美人》,据说是其绝命之作。

关于绝命词一说,宋代王绖《默记》卷上有记录,也被后人乐于接受:“又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云。”这种说法无异于《虞美人》一词的广告语,增添了作品的悲剧色彩,同时也提升了读者对于作品的阅读期待。后来读者及评论家多着眼于其内在的情感及艺术分析,默许了“绝命词”一说,如周振甫先生在鉴赏此词时就说“李煜被毒死,跟他写这首词有关,这真是用血写的”。

如果承认这首词是绝命词,则其创作的时间自然也就如王絰所言为“七夕”。而七夕从季节上论,应属初秋,故而词中用以表达情感的物象自然也就该有秋天的特征,然而细索本词,其中的意象却令人感到奇怪。

首句“春花秋月何时了”,表现了词人愁苦难禁的情怀。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但词人却亟盼其“了”,因乐景难以禁受,且令其自然联想到昔日美好生活,所以索性让美好事物与自己同归于寂,此处分明运用了反衬的手法。词人问得无理,而情却明晰。只是这起句的“春花秋月”乃是词人虚化之景,试想七夕之际,春花早已凋零,秋月也只是如弦如钩,而弦钩之月在心理感觉上总有些黯淡之态,很难称得上是美的。在李煜同时期也写过一首词:“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从中可以窥见词人对于如钩之月的情感观照。

“小楼昨夜又东风”。“楼”的意象在古诗词中多放置在怀远思人的作品中,因其高于平地,可远望而不能纵观,故而只是一种象征性地翘首企盼,思念之人、之物其实已在心中;同时小楼还有一种自我封闭的意味,比如南宋陆游“小楼一夜听春雨”,乃至于现代鲁迅也写过“躲进小楼成一统”。可见,登楼望则蕴思念之愁,闭门听则有苦闷之意。本词中“小楼”与“东风”相连,而时间竟是“昨夜”,这一点令人费解。“东风”在古诗中常被解作“春风”,即使在李煜词中,“东风”仍是春风的代称,如“东风吹水日衔山,春来长是闲”,“粉英金蕊自低昂。东风恼我,才发一衿香。”如果写于七夕,“昨夜”怎么会有“东风”?又抑或这里的“昨夜”实则指遥怀过去?

“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词人究竟是不愿站在明月之下回首故国,还是站在明月之下不堪回首故国?如果是前者,则词人七夕生日之际,苦闷的自囚于房内,而猜度甚或想象外面的美好;如果是后者,则词人登楼望远,借着月光遥望故国,生出无限的感慨悲恸。

“雕栏玉砌”无疑代指南唐故国之物,寄托着过去无限的奢华;“朱颜”则代指南唐故国之人,代表了昔日纵情的欢乐。物“应犹在”,实指亡国未久;人已“改”,注解有两种:一是容颜凋零之意;一是旧人更新之意。这两种解释都解释的通:因为自己的被囚北迁,昔日宫人愁苦悲戚,憔悴了容颜。而宫人朱颜尚改,自己更不必说,这里有一层衬托之意。若果解释为更换的意思也未尝不可,自己心念故国,却不知曾经非常熟悉的宫殿,而今已是他人的住所,再也不能容纳自己了。如此,作为亡国贱俘,只能卑微的生活在异国他乡,备受屈辱,而生命不止,所受的屈辱便不会有尽。

曾经的一国之君,享尽荣华;而今沦为阶下囚,历尽磨难。这种天上地下的差别,让他无限唏嘘悲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此处以“春水”喻愁,化抽象为具体,让人分明能感受到词人绵绵无尽的亡国之愁、身世之悲。然而这里的“春水”,周振甫先生解释:“用远离自己的长江作比,在比喻里就有怀念故国之情,情思更为深厚。”显然,周先生只注意到“春水”之“水”,而没有注意到春水之“春”。李煜创作本词的时间既然是七夕,应该是秋水才对,为何是春水呢?从创作的心理来说,为抽象的感情取譬,喻体的选择应该有一定的依据。李煜是怎么从内心之愁想到故国之江水,而又特意改变季节,将秋水调整为春水呢?联系本词的起首语“春花”,再延续到“又东风”,都在着意点出春天之意,而其他意象除“秋月”外,多没有季节性,那么,是否可以认为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更像是在春天完成的呢?

然而,“春水”的比喻更妙处当结合李煜的身世及思想来看。李煜“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性格“性宽恕,威令不素著”,春水的形象更加契合后主性格;同时,李煜“好浮屠”, 好生戒杀,故而在作品中我们能感觉到其内心蕴蓄极大的苦痛,而出之于语,却极平和,正如王国维所言:“尼采谓一切文字,余爱以x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x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感,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本词中的意象似实而实虚。正是后主情发于中,而借助诸多植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景象进行表达,从而创作了千古名篇。

李煜《虞美人》赏析 篇六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②了:了结,完结。

③砌:台阶。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应犹:一作“依然”。

④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⑤君: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译文

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地更替,

回首往昔,有多少往事早已经匆匆而去。

小楼晚来又春风吹拂,望着明月依旧,

倾覆的故国却不堪回首,不忍再忆起。

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应该依然华丽,

但亡国的宫女,美丽的容颜不再美丽。

物是人非啊,我自问该有多少的哀愁,

正恰似那春来滚滚的长江,东流无语。

赏析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达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整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望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透露出他内心多少凄楚和无奈! 夜深人静,倚楼远望,只见月光如水。眼前的一切更激起他对南唐故国的深深怀念。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词人在这里发出的岂止是深沉的叹息,简直是痛彻肺腑的呼号。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只是”二字,极为沉重,传达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惘。“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悲慨之情如冲出峡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发而不可收。词人满腔幽愤,对人生发出彻底的究诘:“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悲愁么?“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九个字,确实把情感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九字句,五字仄声,四字平声,平仄交替,最后以两个平声字作结,读来亦如春江波涛时起时伏,连绵不尽,真是声情并茂。这最后两句也是以问答出之,加倍突出一个“愁”字,从而又使全词在语气上达到前后呼应,流走自如的地步。

作为国君,李煜无疑是失败的;作为词人,他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首《虞美人》便是一首传诵千古的名作。他突破了晚唐五代词的传统,将词由花前月下娱乐遣兴的工具,发展为歌咏人生的抒情文体。

《虞美人》赏析 篇七

这是一首关于写宋代两个文学界著名人物的交情之作。其原文如下:

虞美人

苏轼

波声拍枕长淮晓。隙月窥人小。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

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於泪。谁教风鉴在尘埃。酝造一场烦恼、送人来。

虞美人苏轼主旨:

词中反映了苏、秦两人的深挚情谊。

虞美人苏轼字词解释:

①题解:公元1084年冬(史料记载为元丰七年十一月)作于淮河上,与秦观饮别(见《冷斋夜话》)。

②长淮:指淮河。

③隙月:(船篷)隙缝中透进的月光。

④汴水:古河名。唐宋时将出自黄河至淮河的通济渠东段全流统称汴水或汴河。

⑤西州:古建业城门名。晋宋间建业(今江苏南京)为扬州刺州治所,以治事在台城西,故称西州。《晋书·谢安传》谓安死后,羊昙“辍乐弥年,行不由西州路……不觉至州门,左右白曰:‘此西州门。’昙悲感不已。”

⑥风鉴:风度识见,也指对人的观察、看相。这句意谓:谁使得秦观这样为我所赏识的优秀人才却被沦落、埋没。

虞美人苏轼翻译:

虞美人苏轼背景:

此词为元丰七年(1084)十一月作者至高邮与秦观相会后,于淮上饮别之词。

虞美人苏轼赏析:

词中反映了苏、秦两人的深挚情谊。

起二句,写在淮上饮别后的情景。秦观厚意拳拳,自高邮相送,溯运河而上,经宝应至山阳,止于淮上,途程二百余里。临流帐饮,惜别依依。词人归卧船中,只听到淮水波声,如拍枕畔,不知不觉又天亮了。着一“晓”字,已暗示一夜睡得不宁贴。“隙月”,指在船篷罅隙中所见之月。据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载,苏轼于冬至日抵山阳,十二月一日抵泗州。与秦观别时当在十一月底,所见之月是天亮前从东方升起不久的残月,故“窥人小”三字便形容真切。“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二语为集中名句 。汴水一支自开封向东南流 ,经应天府(北宋之南京,今河南商丘)、宿州,于泗州入淮。苏轼此行,先由淮上抵泗州,然后溯汴水西行入应天府。

流水无情,随着故人东去,而自己却载满一船离愁别恨,独向西行 。“无情流水多情客”(《泛金船》),类似的意思,在苏词中也有,而本词之佳,全在“载一船离恨”一语。以水喻愁,前人多有,苏轼是词,则把愁恨物质化了,可以载在船中,逆流而去。这个妙喻被后人竞相摹拟。李清照《武陵春》词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声名竟出苏词之上。“西州”,龙榆生《东坡乐府笺》引傅注以为扬州,其实词中只是泛指西边的州郡,即东坡此行的目的地。

过片二句,追忆当年两人同游的情景。元丰二年,东坡自徐州徙知湖州,与秦观偕行,过无锡,游惠山,唱和甚乐。复会于松江,至吴兴,泊西观音院,遍游诸寺。词云“竹溪花浦曾同醉”,当指此时情事。“酒味”,指当日的欢聚 ;“泪”,谓别后的悲辛。元丰二年端午后,秦观别东坡,赴会稽。七月,东坡因乌台诗案下诏狱,秦观闻讯,急渡江至吴兴寻问消息。以后几年间,苏轼居黄州贬所,与秦观不复相见 。“酒味多于泪 ”,当有感而发。末两句故作反语,足见真情。“风鉴”,指以风貌品评人物。吴处厚《青箱杂记》卷四:“风鉴一事,乃昔贤甄识人物拔擢贤才之所急。”

东坡对秦观的赏拔,可谓不遗余力。熙宁七年(1074年 ),东坡得读秦观诗词,大为惊叹,遂结神交。三年后两人相见,过从甚欢。后屡次向王安石推荐秦观。可见文人高士之友谊实非常人可比。

词牌名:

虞美人是著名词牌之一,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古代词开始大体以所咏事物为题,配乐歌唱逐渐形成固定曲调,后即开始名为调名即词牌。《虞美人》即是如此。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年间“进士”。其文汪洋恣肆,豪迈奔放,与韩愈并称“韩潮苏海”。其诗题材广阔,清新雄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虞美人》赏析 篇八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我拿李煜李后主的这首词作为我的开始,是我相信人生就如这首词一样,风雨飘零是事态常事,全词漂亮的无法形容,只剩下感受,这也许就是古代文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悟与不悟,得与不得,是文字最不可悟最不可得的东西,所以淡定的从春花开始,然后东流结束,人这一生何尝不是这样的悲喜交集。

如果说一个人在经历了繁华极盛到颓落极衰,我想那是命,不是其他,那时李煜还不懂什么是亡国之君,只知道人生如此,如此是词,一切到了家破人散的地步,所有的东西都已不再重要,即使在往事不堪回首月明中,他应该理解了人生如果在错误的时间地点位置上,那么绝对是悲哀。

悲凉的词,一段对生命关于从喜到悲的写照,李后主也许最后明白的人生是不过如此,不过如此又包含了太多无奈和辛酸,遥想他的过去锦衣玉食万人之上,可命中也安排他注定囹圄无可奈何。

人生就像他的词一般只可感受不可言传,他在狱中不会想到那是现实,人这一辈子有太多的想不到,也有太多的做不到,只是繁华过尽世态炎凉,李后主一生善词多愁善感,灵性与感性在他的词里后人无法企及,只是命运安排又有何办法,让他成为一切不可能中的不可能,雕栏玉砌太过靡丽,玉娥娇娃过眼云烟,一个普通人想不到的他做到了,一个皇帝该做到的他没有做到,后人唏嘘后人惜才但历史不会改变。

我们无数人读这首词那字字如滴血,那句句似剜心,可我们却不会想明白最后真正痛苦都无力的人却是这个只会吟词作赋的亡国之君。

一江春水都已东流去,他的意识中自己连一江水都早已不如,物化的境界高超的表达意境方式,让人叹为观止,让人醉了却不是那壶浊酒。

李煜最终还是明白了如果他不是天命之子,也许他可以沉溺于烟花柳巷,一辈子不闻朝廷之事,卖弄风月弹词谱曲,他能做到他也会做到。

有些东西强求并不好,有些世理不俗不完美,时间已经将他埋没,可这首次却永远的存在,一切都是好的一切又都是坏的,这可能就是命吧,李后主不会再生,虞美人再也不能有第二首,时也命也天注定人难违。

《虞美人》赏析 篇九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赏析

一夜无眠的李煜,像每一个无眠之夜一般,谛听着他所居住的小楼外,寂静中那偶然触动他纤细敏锐听觉的细微声音,以遣长夜。

北方的冬,总是特别的漫长,冰封雪锁着银白大地。冰封雪锁的又岂止是大地呢?他的心,也如漫长的寒冬一般,似乎永远也盼不到春天。

不,他的耳朵,为他传达了春的消息;呼啸的北风转向了,在消融冰雪的滴答声中,他听到,东风来了。

是的,东风又来了,春天又到了。过不了多久,北方也会像江南一样,春光烂漫、繁花似锦。

一年年春花开了又谢,秋月圆了又缺。曾经为江南国主,如今却被俘入宋,先封违命侯,后改陇西公的李煜,在春花秋月的更替中,在思国怀土的悲情中,已经过了两年。他不知道,还有多少的秋月春花、冬寒夏暑等着他去煎熬;在这不属于他的国土上,他失去了一切,包括身份地位,包括荣华富贵,乃至对主宰自己生命的权利。

如今,他唯一拥有的就是对故国的回忆了。虽然回忆也带给他太多的情何以堪的痛苦;但,除了这一点回忆,他什么也没有了。他也只有沉湎在回忆中的时候,他才能短暂的忘记当前的不幸,仿佛回到了过去…… …

多少的往事,那么清晰的在他的脑海中往复回旋,在他默然仰望的明月中历历重现;重现着江南的山明水秀;江南的越女吴娃;江南的管弦丝竹;江南的富庶繁华…… …

他记得,他在江南时,生活中充满了诗情画意,丝竹管弦。他为他美丽多才的大周后写着:

“晚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乍引樱桃破…… …。”

他为他那娇憨可人的小姨妹,后来的小周后写着:

“花明月暗飞轻雾,今宵好到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

然而曾几何时,城破了,国亡了,他仓皇的哭拜了太庙,挥别了他那繁华富丽的宫殿和朝夕相处的宫娥… …他的心中,再也没有了欢愉;他的笔下也只剩哀音。他怎能忘记呢: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挥泪对宫娥… …”

在那之后,秋月春花象征的再也不是美景良辰,而是以泪洗面的痛苦煎熬。而再望着烂漫春花、玲珑秋月的时候,也只倍增他的故国之思,和明知不堪回首,却又不能不沉湎于往事,以逃避现实的矛盾和凄伤。

江南,在他离开后,是否无恙?那巍峨宫殿,那玉砌雕栏,应该都还矗立在原处吧?而他却由镜中反映的影子知道,他已老去,无复当年绿鬓朱颜。他怎能不老呢?在无情的岁月摧伤、生活磨难中,他的心,早已因着不堪负荷的悲愁抑郁逐渐萎缩,逐渐死去。

若一定要问,他的愁郁到底有多少,也许,也许就像春风解冻之后,新涨的江水一样,溶溶泄泄地向东奔流,无止无休…… …

《虞美人》赏析 篇十

《虞美人》充满了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描述的一个处在刀俎之上的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而李煜这种纯真感情的全心倾注,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吧,以致他为此付出了生命。

同时我们能把他的矛盾看得一清二楚,甚至可以将词句一句句拆开分析:哪里用了平声,哪里用了仄声,什么词与什么词相对应,这句表现了词人什么感情。.。.。.我们可以理智的指指点点,这两句如何,那两句有如何。他却不可能想我们一样理智。

他问出“春花秋月何时了”时,我们除了被那巨大的悲伤命中,又能说些什么?

这时他已经累了,就连春花秋月,他一直爱着的东西也厌倦了。那个时候,他对活着本身都是满心怨恨的。

最后,死亡对他来说,已经是一种救赎了。所以后主的死亡不痛苦。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lgfww.com/syw/shiyongjingxuan/ngnmr3.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