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灵感范文网 >

实用文 >实用文精选 >

关于清明节的习俗【新版多篇】

关于清明节的习俗【新版多篇】

关于清明节的习俗【新版多篇】

清明节拔河习俗 篇一

拔河是我国一项古老的运动。它原是一种军队训练项目,约兴起于春秋战国时代。不过那时不叫“拔河”,而称为“牵钩”“拔桓”。它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而且是一项游戏。

据唐朝人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记载:“古用篾缆,今民则以大麻桓,长四五十丈,两头分系小索数百条,分两朋,两向起挽。当大桓之中,立大旗为界,震鼓叫噪,使相牵引,以却者为胜,就者为输,名曰拔河。”

那时的拔河形式大体和今天相同,只是今天拔河所用的绳子是单独一根,而古代所用绳子却“两头分系小索数百条”,所以古时拔河人数比现在多得多,场面更大、更热闹。

拔河在唐代最为盛行。赵之珩介绍说,唐玄宗李隆基不仅是个足球迷,同时又是一个拔河的爱好者。他在军队中积极推广拔河训练。由于唐玄宗的大力提倡,拔河越来越盛,规模越来越大,最后从宫内梨园搬到宫外广场进行。

《唐语林》曾生动地记载了当时规模的一次拔河:“挽者至千余人,喧呼动地,蕃客庶士,观者莫不震骇。”千余人拔河,其场面宏伟,气势磅礴,连那些外国来宾都被这盛大活动所吸引而惊叹不已。

清明节荡秋千习俗 篇二

古人说“打个秋千不腰疼”、“荡个秋千活筋骨”,在阳光明媚,草木吐绿的大好春光里,荡秋千是一项非常有趣的户外活动。

清明节奖至,清明节的习俗丰富有趣,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荡秋千、游春踏青、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其中荡秋千是我国古代清明节重要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荡秋千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伴随荡秋千的是踏青。每年仲春,春光明媚,桃红柳绿。旧时富裕、悠闲者多于此日携酒食到野外游玩赏春,称为“踏青”,祈求一年不生脚疾。此俗沿袭至今。

关于秋千的起源,一说是由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一项习武活动衍变而来。《古今艺术图》说:“秋千,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趟者。齐桓公伐山戎,流传中国。”“山戎”也叫“北戎”,春秋时代居住在河北东部,与齐、郑、燕等国境界相接。另一说法源于汉武帝时代。汉武帝在后院祈祷千秋之寿,令宫女耍绳戏为乐,本为千秋,是祝寿之词,后世倒语称为“秋千”。与此说相关,明人陈卧子有诗句:“禁苑起山名万岁,复宫新戏号千秋。”

古时候,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才逐渐发展为用两根绳子加上踏板的秋千。《荆楚岁时记》记载,每年的春天,人们把长绳拴于高大的树叉上,女子穿着五彩缤纷的艳丽服装坐在上面,前后摆动,在空中起飞荡漾。唐宋时,荡秋千被称为“半仙之戏”,深受广大妇女的喜爱,清明荡秋千极为盛行。

随着时间的发展,到宋、明直至清朝,清明荡秋千已十分盛行。

山东胶东一带除了有与其他地区相同的普通式秋千外,还有另外两种。一种是“旋转式秋千”:先在地上栽一木桩,桩上放一转盘,绕转盘系麻绳四对,搁置木板,戏者坐于木板上,用脚蹬地产生动力使之旋转起来,停飞自动。另外一种是“纺车式秋千”:此种秋千因形似纺车而得名。秋千两人戏荡,两端各坐一人,旁边有人助动,旋转如风车一般。

据民俗专家介绍说,“荡秋千”源于民间劳作,唐宋时期盛行。清明节荡秋千,古时女人最爱。早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为了取得食物,常要攀藤上树,在劳动中创造了荡秋千的活动。民间最早的秋千活动,人们称为“千秋”。传说是北方的山戎民族所创,开始时只是一根绳子,以手抓绳而荡。

后来,齐桓公北征山戎族,把“千秋”带入中原,汉武帝时因为它与“千秋万寿”这个祝寿词冲突,而改为“秋千”,后来就改为用两根绳加踏板的秋千。到了唐宋时期,荡秋千逐渐成为女子嬉戏玩耍的游戏,女子们衣衫裙裾随风飘动,摇曳多姿,甚是好看。

清明节放风筝习俗 篇三

唐代诗人高骈写有《风筝》一诗:“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入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风筝真正的命名,《询刍录》记载:风筝,即纸鸢,又名风鸢。五代时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采风为对,后于鸢首以竹为笛,风入笛管发出悦耳之声,好似“筝”鸣,俗称风筝。

起初只限于皇宫贵族中的公子佳人玩赏,到了宋代以后,才成为民间群众喜爱的一种活动了。风筝既是一种美丽的民间工艺品,又是大众娱乐品,历来爱到文学家的传唱。《北京竹枝词》也对风筝有生动的描绘:“风鸢放出万人看,千丈麻绳系竹竿。天下太平新样巧,一行习上碧云端。”早在清朝时,风筝已在扎、糊、绘、放四艺上发展到相当精致的程度。曹雪芹在北京西山“穷居著书”时,细究风筝扎糊之法,还写了《南鹞北鸢考工志》一书。

书中详细介绍了翼燕、双鲤、彩蝶、螃蟹、宠妃、双童等四五十种风筝的扎、糊、绘、放等技法和工艺。此外,古代放风筝又是与放晦气联系在一起的。

《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林黛玉不妨将制作精巧的风筝放掉。李纫劝她:“放风筝图的就是这一乐,所以叫放晦气,你该多放些,把病根儿带去就好了。”而当紫鹃要去拾断了线的无主风筝时,探春又劝阻:“拾人走了的,也不嫌个忌讳?”可见古时放风筝是人们消灾祛难的手段,不能去拾别人的风筝,以免沾上别人的晦气。也有人在放风筝时,把所有的烦恼写在纸上,让它随风筝飞上蓝天,认为一切烦恼都会随风而去。

在放风筝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欢腾、一起喜悦。还不止是放风筝,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插柳、斗鸡等活动融入到清明节。一是悲、一是喜,一个清明节如何能将悲喜兼容?这可能由于清明节原本是寒食节,寒食要禁火,只能吃冷餐。为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要外出走动,做些娱乐活动,以锻炼身体,这样就有了悲喜兼具的现象了。

在古人眼里,清明节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放风筝可以带走自己的*气。所以,古人会在清明时,把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祸疾病都写在风筝上面,然后等风筝升到天空时就剪断风筝线,让它随风飘逝,据说这样能放掉“晦气”、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一年平安吉祥。且不论“放风筝放晦气”的巫术色彩,放风筝确实是一项有益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它可使人精神愉快,消除焦虑,放松筋骨,活动肌肉。所以放风筝作为一项体育活动,自然地和清明节融在一起了。

寒食节遇上了“清明”节气,融合为清明节,加之古人放风筝习俗时间又与清明节相遇,所以就有了“清明时节放风筝”一说。

清明节蹴鞠习俗 篇四

在祭奠追思的感伤之余,还有欢乐的踏春的氛围。其中,蹴鞠是一项很有趣的活动。蹴鞠在古代很多场合都会有,他们通过蹴鞠强身健体。

距今二千三百多年前或更早的一段历史时期,在齐国故都临淄城足球活动就已广泛开展。蹴鞠已发展成一种民间盛行的体育和娱乐活动项目。

秦统一六国后,蹴鞠运动一度沉寂。西汉又复兴盛,汉朝人把蹴鞠视为“治国习武”之道,不仅在军队中广泛展开,而且在宫廷贵族中普遍流行。

汉代还出现了研究蹴鞠的专著,《蹴鞠二十五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体育专业书籍,也是世界上的第一部体育专业书籍。这时也出现了竞技蹴鞠,呈长方形,东西向,设有坐南面北供观赏的大殿,四周有围墙,称为“鞠城”。与现代的足球场十分相似。双方直接对抗分队比赛,“僻脱承便,盖象兵戍”,身体接触就象打仗一样。

唐宋时蹴鞠发展达到顶峰,出现了充气球。宋代从皇宫内院到平民家庭,都以蹴鞠为乐。

南宋时期甚至出现了专门的蹴鞠组织,叫做“齐云社”,专事负责蹴鞠活动的比赛组织和宣传推广。

而高俅,则是中国历第一个“球星”。

蹴鞠讲究的是技巧,踢法繁多,对技术的要求很高。

有一种踢法是,除用足踢外,头、肩、臀、胸、腹、膝等部位均可接球,以表演花样多少和技艺高低决定胜负。球星“高俅”擅长的就是这种踢法

千年前古人踢球技术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虽然古代足球与现代足球的规则千差万别。

清明节植树习俗 篇五

植树的民俗源于丧葬习俗。早在西周时期,封建统治者便开始在坟头栽种树木,不过那时的植树只是统治者显示地位的一种标志。而平民百姓是不准立坟和植树的,因此,坟头植树尚不普及。到了春秋时期,民间才开始仿照统治者的行为在坟头植树,而此时的植树也只是作为祖坟的一种标志而存在的。

据《礼记》中所述,孔夫子就曾在云游之前,为了将来能够确切辨认祖坟,就在其父母的坟头种植了松柏。但这时的植树与清明节尚无关联,而真正将清明与植树两者结合到一起的,则要归功于汉高祖刘邦了。

相传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因多年在外征战,无暇回故乡,直到他做了皇帝之后才回乡祭祖,但却一时找不到父母的坟墓。后在群僚的帮助下才在乱草丛中找到一块破旧的墓碑,于是便命人修坟立碑,并植以松柏以做标志。

恰巧这天正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刘邦便根据儒士的建议,将清明定为祭祖节。此后每逢清明,他都要荣归故里,举行盛大的祭祖、植树活动。后来此习流传民间,人们便将清明祭祖与植树结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民俗。

到了唐代,清明踏青与清明插柳的民俗十分盛行。所谓插柳,原指人们身上插戴柳枝的一种行为,但在田野踏青和坟茔祭祖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将柳枝往坟头或地上一插,柳便成活,无意中也起到了植树的作用。

清明节扫墓习俗 篇六

一、忌早晩上坟,就是说早上晚上不能上坟祭祀,人们认为、早上和晚上没有太阳,阴气比较重,这对子孙后代不利,所以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在中午进行上坟扫墓祭拜。

二、忌在墓地照相。生活在现代的网络时代,有人甚至连清明节的祭祖扫墓也要拍照发朋友圈,这是不对的。祭祖不仅是纪念祖先,同时也有敬拜,给亲人扫墓时要心存敬意,专心致志。

三、外人不上坟。清明节是后人为逝去的先人扫墓祭祖的日子,所以忌讳外人扫墓祭祖,祭祖时只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去上坟祭祀,所说的外人如朋友、工作关系的下属等无血缘关系的人不可去陪同扫墓。这是因为不是一家人,身上的气场是不相同的,如果作为外人的身份去扫墓祭祖,不仅会破坏自己的气场,也会破坏主家的气场,从而影响运势。

四、忌穿红戴绿。上坟是为了纪念先祖,尊敬先人,所以一定要肃穆端庄,不能穿着鲜艳的衣服和佩戴花哨的首饰,否则就是对前辈的不尊重。

五、扫墓忌做不敬过分之事。如、不能跨过坟墓及供品,也不能有大声喧哗、嘻笑怒骂,污言*语,乱跑乱碰,随处小便等对先人不尊敬之举。

六、忌坟边挖土。清明节上坟扫墓一般要为坟墓培土,给祖先坟墓添置新土,表现自己内心的敬重和希望他们安好。所以,一定要注意,不能从墓碑正前方和正后方挖土,一方面这被认为是对祖宗的不敬,另一方面这也被认为是在断绝家族的后代。

七、清明节忌走亲访友。在民间说法,清明节是祭祀的日子,如果这个时候去走亲访友,不吉利。

八、孕妇不上坟。因为孕妇的身体是极度虚弱的。上坟是悲痛的心情,别说孕妇本人,看到别人祭祀的心情,自己也好不到哪去,对身体也没有任何的好处。对胎儿也是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怀孕的女人不上坟。

九、忌坟头长草不除。清明是杂草新发的时节,坟墓上长有杂草一定要清除。所谓扫墓,就是清扫坟墓,让先人安稳。

十、忌身体不佳上坟扫墓,身体不好处于生病状态,或是虚弱状态的,民间认为容易招致阴灵,带来晦气。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lgfww.com/syw/shiyongjingxuan/wn5wl9.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