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灵感范文网 >

实用文 >实用文精选 >

经典民间故事(精品多篇)

经典民间故事(精品多篇)

经典民间故事(精品多篇)

民间神话故事 篇一

画扇判案

苏东坡要到杭州来做刺史了。这个消息一传出,刺史衙门前面每一天都挤满了人。老百姓想看一看苏东坡上任的红纸告示,听一听苏东坡升堂的三声号炮……但是,大家伸着脖子盼了好多天,还没有盼到。

这天,忽然有两个人,又打又闹地扭到衙门来,把那堂鼓擂得震天响,呼喊着要告状。衙役出来吆喝道:“新老爷还没上任哩,要打官司过两天再来吧!”那两个人正在火头上,也不管衙役拦阻,硬要闯进衙门里去。这辰光,衙门照壁那边转出一头小毛驴来。毛驴上骑着一个大汉,头戴方巾,身穿道袍,紫铜色的面孔上长着一脸胳腮胡子。他嘴里说:“让条路,让条路!我来迟啦,我来迟啦!“小毛驴穿过人群,一向往衙门里走。衙役赶上去,想揪住毛驴尾巴,但已经来不及,那人就一向闯进大堂上去了。

大汉把毛驴拴在廊柱上,信步跨上大堂,在正中的虎座上坐上来。管衙门的二爷见他这副模样,还当是个疯子,就跑过去喊道:“喂!这是虎坐呀,随便坐上去要杀头的哩!”

大汉只顾哈哈笑:“哦,有这样厉害呀!”

管衙门的二爷说:“当然厉害!虎座要带金印子的人才能坐哩。”

民间神话故事大全3篇民间神话故事大全3篇

“这东西我也有一个。”大汉从袋里摸出一颗亮闪闪的金印子,往案桌上一搁。管衙门的二爷见了,吓得舌头吐出三寸长,半天缩不进去。原先他就是新上任的刺史苏东坡啊!

苏东坡没来及贴告示,也没来得及放号炮,一进衙门便坐堂,叫衙役放那两个要告状的人进来。他一拍惊堂木,问道:“你们两个叫什么名字?谁是原告?”

两个人跪在堂下磕头。一个说:“我是原告,叫李小乙。”另一个说:“我叫洪阿毛。”

苏东坡问:“李小乙,你告洪阿毛什么状?”

李小乙回答说:“我帮工打杂积下十两银子,早两个月借给洪阿毛做本钱。我和他原是要好的邻居,讲明不收利息;但我什么时候要用,他就什么时候还我。如今,我相中了一房媳妇,急等银子娶亲,他非但不还我银子,还打我哩!”

苏东坡转过来问洪阿毛:“你为啥欠债不还,还要打人?”

洪阿毛急忙磕头分辩:“大老爷呀,我是赶时令做小本生意的,借他那十两银子,早在立夏前就贩成扇子了。没想今年过了端午节天气还很凉,人家身上都穿夹袍,谁来买我的扇子呀!这几天又接连阴雨,扇子放在箱里都霉坏啦。我是实在没有银子还债呀,他就骂我、揪我,我一时在火上打了他一拳,这可不是存心打的呢!”

苏东坡在堂上皱皱眉头,说:“李小乙娶亲的事情要紧,洪阿毛就应立刻还他十两银子。”

洪阿毛一听,在堂下叫起苦来:“大老爷呀,我但是实在没有银子还债呀!”

苏东坡在堂上捋捋胡须,说:“洪阿毛做生意蚀了本,也实在很为难。李小乙娶亲的银子还得另想办法。”

李小乙一听,在堂下喊起屈来:“大老爷呀,我辛辛苦苦积下这十两银子可不容易呀!”

苏东坡笑了笑,说:“你们不用着急,现有洪阿毛立刻回家去拿二十把发霉的折扇给我,这场官司就算是两清了。”

洪阿毛高兴极了,急忙爬起身,一溜烟奔回家去,拿来二十把白折扇交给苏东坡。苏东坡将折扇一把一把打开,摊在案桌上,磨浓墨,蘸饱笔,挑那霉印子大块的,画成假山盆景;拣那霉印小点的,画成松竹梅岁寒三友,一歇歇辰光,二十把折扇全画好了。他拿十把折扇给李小乙,对他说:“你娶亲的十两银子就在这十把折扇上了。你把它拿到衙门口去,喊‘苏东坡画的画,一两银子买一把’,立刻就能卖掉。”他又拿十把折扇给洪阿毛,对他说:“你也拿它到衙门口去卖,卖得十两银子当本钱,去另做生意。”

两个人接过扇子,心里似信非信;谁知刚刚跑到衙门口,只喊了两声,二十把折扇就一抢而空了。李小乙和洪阿毛每人捧着十两白花花的银子,欢天喜地的各自回家去了。

人们都把苏东坡“画扇判案”的新鲜事到处传颂,你传我传,一向到这天还有人在讲呢。

民间神话故事 篇二

嫘祖造丝的传说

黄帝战胜蚩尤后,建立了部落联盟。黄帝被群民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带领大家发展生产、种五谷、驯养动物、冶炼铜铁、制造生产工具;而做衣冠的事,就交给妻子嫘祖了。

嫘祖经常带领妇女上山剥树皮、织麻网,还把男人们猎获的各种野兽的皮毛剥下来,进行加工。时间不长,各部落的大小首领都穿上了衣服和鞋,戴上了帽子。

有一天,嫘祖带着部落里的女人们上山,突然在一片桑树林里发现满树结着白色的小果。她们以为找到了鲜果,就带回了部落。但是小果既咬不动也没有什么味道,嫘祖就把白色小果都倒进锅里,加上水用火煮,并用木棍搅拌。搅了一阵子,把木棒往外一拉,木棒上缠着很多像发丝般细的白线。没多久,煮在锅里的白色小果全部变成雪白的细丝线,看上去晶莹夺目,柔软异常。

嫘祖是个十分聪明的女人,她仔细看了看缠在木棒上的细丝线,然后高兴地说:“这不是果子,不能吃,可能有别的用处。”她又观察了许久,最后弄清这种白色小果原先是由一种虫子口吐细丝绕织而成的,而非树上的果子,并且能够用做衣服的原料。

从此,在嫘祖的倡导下,人们开始了栽桑养蚕的历史。后世人为了纪念嫘这一功绩,就将她尊称为“先蚕娘娘”。

传丝公主和蚕种西传的故事

著名佛教旅行家玄奘法师在所著《大唐西域记》中,记录了一段在瞿萨旦那国(古于阗国—今新疆和田附近)听到的传说:

古代的西域各国丝绸与黄金等价,瞿国原无蚕桑,听说东邻小国已有蚕桑丝织,便遣使东国求获蚕桑种子,但被东国君主回绝,并严令关守,禁止蚕桑种出关。瞿国无计可施,便谦恭备礼与东国求亲。东国君主为了睦邻友好,就答应了这门亲事。瞿国国王派使迎亲时,嘱咐迎亲者密告东国公主,瞿国没有蚕桑丝绸生产,请公主自带蚕桑种子来完婚,今后方能自制丝绸服饰。公主离开东国时,将蚕桑种子密藏于头上的帽子内,出境时,守将搜遍了所带物品,只是不敢检查公主的帽子,从而使桑树和蚕种带入了瞿国。

民间神话故事 篇三

岳飞弹琴感刺客

南宋爱国将领岳飞,善书法,也精琴棋。每当他心中烦闷的时候,总要弹古琴,以抒发心中的忧愤。公元1141年,岳飞抗击金兵,连连取胜,兵进朱仙镇,岳家军将士们个个摩拳擦掌,决心打到金兀术的老窝黄龙府。

这天,岳飞正和部将们商议出兵的事,南宋的投降派丞相秦桧促使宋高宗一连下了十二道金牌,召岳飞火速回京。他要把岳飞骗回京城加以杀害。

这天,岳飞离京城临安不远了,突然对面来了几个校尉拦住岳飞说:“圣上有旨,命你城外安歇,没有圣旨,不得进城。”

晚上,岳飞就住在一座寺院里。心中实在郁闷,夜不能寐,在院内踱步,望着满天星斗,连连摇头叹息。回到屋里,见墙上挂古琴一张,伸手摘下来,定了定音,伏案弹奏了起来。

秦桧实行的第一招刺杀岳飞的计划,是让人从监狱里提出一个身强力壮的死囚,告诉他去城外刺杀一个奸细,事成以后,不仅仅可赦免死罪,还要嘉奖。

这个犯人听说是刺杀奸细,又可免死得赏,高高兴兴的出了城,秦桧的得意打算是:叫死囚行事,免他死罪,他必然卖命去干;刺死岳飞,再把他抓起来杀人灭口,神不知,鬼不觉,万无一失。秦桧心里美滋滋的,静等刺客的回音。

刺客来到寺庙院内,躲在一棵老槐树的后面,他听见岳飞在屋里叹气,就蹑手蹑脚来到了窗下,在岳飞转身摘古琴时,闪身进了屋内,躲在屏风后面,提着气,踮着脚,向前移了几步,正要行刺,这时琴声响了,刺客立刻把刀缩了回去。原先这个刺客是郾城人,老爹是个有名的弹琴艺人,能作曲弹琴,在民间卖艺糊口。前年秦桧为讨好金兀术,硬把中原能歌善舞、抚琴作画的艺人抓了起来,准备送给金兀术寻欢作乐。他爹不愿去为金兀术效劳,被逼无奈,抱琴跳水而死。爹死了,他怀着满腔仇恨,到了京城,闯到秦桧相府拼命,被抓进监牢,判了死刑。

岳飞手中的牛角琴拨,在琴弦上弹拨的琴声飞扬,或柔或刚,或紧或慢,时而高亢,时而低沉,高亢时,像千军万马在疆场驰骋,拼杀金兵;低沉时,像唉声叹气,忧国忧民。

刺客忽然想起老爹爹的琴声,所以把刚要刺杀岳飞的刀缩了回去,他犹豫了,心想:“这是谁呢?如果是金人,咋能弹这样好的琴呢?”他用一只眼睛从屏风的细缝中仔细看:弹琴的人一身朝服,脸色白润,分明是中原人呐!

“管他是谁,趁他一心一意弹琴,我一刀刺死他就是了。”刺客心一横,刚要下手,只听琴声突然停住了。刺客浑身的肉紧缩了一下,差一点把手里的刀落在地上。这时,只听岳飞一声长叹:“唉!何时收复旧山河呀!”琴声又陡然骤起。刺客听了听,咦!这曲调为什么这样熟呢?这不是我爹谱作的《送军行》吗?

琴声绵绵不断,刺客的脑子里闪过几个月前的事情……

金兵占领了郾城,金兀术设庆功宴,把老爹抓去弹琴助兴。爹爹不弹不奏,怒目而立,在金兀术面前把琴弦完全拨断,被关进了营中。之后岳元帅到了郾城,打跑了金兀术,救出了老爹。老人家一高兴,就谱作了这首《送军行》的琴曲,到处弹奏,赞扬岳家军的抗金事迹。一天,岳元帅亲自来到家里,爹爹一见如故。岳元帅请老爹教他弹奏《从军行》……

那刺客想着想着落泪了。

他的心被琴声卷走了,随着琴声一会儿高兴,一会儿慷慨,竟忘了自己是来行刺的。

“嘭”的一声,把他吓了一跳,琴弦断了。岳飞默默地站了起来,自言自语说:“我岳飞抗金大业未成,何以报答父老乡亲!”刺客听到“岳飞”二字,头“轰”的一下涨得斗大,钢刀“当啷”一声掉到地上,一下子从屏风后面转了出来,叫了一声:“岳元帅!”扑通跪倒在地,泪水哗哗地流了下来,泣不成声的说:“岳元帅!我对不起您呀!”

岳飞被他吓了一跳,看着面前跪着的人,问道:“你是谁?”刺客把行刺的事仔细的说了一遍。岳飞怒火冲天,双眉倒竖,钢牙紧咬,大骂秦桧老贼。他把刺客拉了起来,安慰了一番,给他一些银两,让他逃走,自谋生路。这个死囚万分感激,给岳飞磕了个头,说:“岳元帅,多多保重。”拾起钢刀转身走了。

中国传统民间故事 篇四

人参老头

从前有个地方叫花鞋沟,沟口有个粮户姓杨,是个大占山户,前沟后坡上的人家全是他家佃户。他家还开烧锅和粉房,净喝穷人的血。

这年秋天,七月十五那天清早,杨财主让赶车老板老王套车往山外送货,由杨家少财东掌包。预定当天就得赶回来。两人晃晃摇摇装上一大车就奔县城去了。

这天正是集日,集上人山人海,可热闹啦!酒馆、饭馆门前挂着通红的双幌,说书馆里坐得水泄不通,野台子戏锣鼓敲得通通响;道旁摆的摊子,有卖瓜果梨桃的,有卖妇女用的红头绳、绿彩线和小孩玩的泥娃娃的;还有活蹦乱跳金翅金鳞的大鲤鱼。

这天两人到城,卖了货,杨家少财东就和一群狐朋狗友到饭馆大吃大喝起来,直到喝得烂醉如泥,躺到客店里,睡得像条死狗一样。

车老板老王,是个老实巴交的人。他记起老财东曾嘱咐他当天赶回,一看天色不早,少财东还醉得不成样子,心想他反正也常常在外闲逛,就一个人赶着空车往回走。

老王赶着大车,出城约四、五里地,就看到前面有个老头。这老头上身穿着白洋布小褂,下身穿着条黑单裤;头上疏朗朗的几根白头发,拢在一起,在脑后扎根小辫,还系条红头绳,离老远就红得耀眼。他身上背个小包袱,手里拄根拐杖,精精神神地正往前走。一回头看见后边来车了,就跟老王打招呼:

“赶车的大哥,你是哪的车呀?”

“老大爷,我是花鞋沟的车。你老上哪去呀?”

老头说:“咳,我去赶集来的,现在是往回走。人老了,腿脚也不听使唤了!”

老王一看这老大爷岁数确实不小,背个包袱,累得气喘吁吁的,就说:“你老人家住在哪呀,上车吧,我送你老回去。”

老头说:“咱们本是一条路,我的住处离你们东家也不远,可我不能白坐车呀,你出个价吧,我好上车。”

老王说:“老大爷,你这么大岁数,别说是同路,就是再远点也得把你送到家呀!快上车吧,怎能要钱呢!”说着停下车,把老头一拉,就上了车。

从县城到花鞋沟有四、五十里,快黑天的时候才到花鞋沟口。老王说:“天黑了,沟里路不好走,深一脚浅一脚的,你老到我们伙计屋子歇一宿,明天再走吧!”

老头笑着说:“谢谢你吧,我家也离这不远了。你看我就住在沟里。”老头边说边指着砬子。

老王心里直纳闷:我常常到沟里去给东家办事,沟里几户人家我都认识,怎么这些年从没看见过这个老头呢?

老头像是看透了他心思,就笑着说:“咳,我整年不出门,就七月十五这天赶一趟集,你哪能认识我呀!”

老王一想也对,沟里有不少人成年蹲在沟里,一年才下一趟山,办点米粮、油盐,自己哪能都认识呢!

这时老头说:“你这位大哥,给你车钱你不要,赶明个你到我家去吧,离这不远,在沟掌上,孤单单—间小房就是我家。实不相瞒,我家还有几亩参,你去挖着使吧。你记住,只别挖中间那棵。”说完,老头往下一跳就下车了。老王一举鞭子,牲口往前一窜,老王再一回头,老头已经不见了。

老王一回来,干这干那,一天忙得腰困身乏,把老头的话也就忘了。

过了好些日子,老财东又要打发他出山,他这才突然想起白胡子老头来。心想,不知他有什么油、盐、粗布要捎没有?他家既然在沟掌上,路不远,串个门看看他老人家也好。当天干完活,没吱声就上沟里去了。

他来到沟掌上,两边是立陡的砬子,一看,哪里有什么房子,就见在砬子后面,有三块石头撑在一起,倒有点像个窝棚,前边好大一片棒槌,红榔头都有拳头大,当中的一棵长得又粗又高,火红火红一团棒槌籽,足足有冰盘大小。

老王这才明白,原来是人参老爷爷帮衬自己来了。他谨记住老头告诉他的话,没挖中间那棵大的,还给它培培土,把杂草拔了。只从旁边挖了几苗四品叶、五品叶。

老王回到杨家粉房,找着杨财东,就说:“财东,这些年我给你当驴当马,我干够了,不想干了。”

杨财东一听车老板不干了,就嘿嘿冷笑,说:“穷鬼,你好大的口气,离了你杨大爷家,谁给你顿饭吃?”老王也没理他,回到伙计屋子,和大伙告别,卷好铺盖卷,背上棒槌包子走了。

老财东后来打听到了老王得棒槌的事,气得把儿子臭骂一顿:“这笔大财,眼看让穷鬼得去,那天你要是跟车回来,还有他的份吗?”少财东不敢吱声,心里直暗暗埋怨自己,不该多贪了几杯,误了大事。就对他爹说:“不要紧,那老头子不是说他每年七月十五下山赶集吗?我明年去堵他,跑不出咱们手心。”

转眼就是第二年秋天,又来到了七月十五。老财东早几天就打发儿子一个人套车去赶集。

少东家来到县城,住到客店里,整天从早到晚街上逛,东瞅西望,找白胡子老头。七月十五那天是正日子,集上人山人海。少财东照例又到街上去找白胡子老头。刚走到东城门边,就见来了个老头。长相、打扮和老王遇见的那人一模一样。漂白的头发,脑后耷拉条小辫,扎根红头绳,直晃眼睛。他背个包袱拄个拐杖,颤悠悠地往街里走。少财东一见,不敢怠慢,连忙跟在后边就追。只见这老头一会儿到摊子上买鲜货,一会儿钻到人群里去看野台子戏。看了一气,戏看够了,又挤出来。就这样东一头西一头,把少财东累得满头大汗。眼瞅天就到晌午了,少财东又饿又累,心里头暗骂:你这老杂种,害得你少爷满街跑着撵你,等着瞧吧!正在这时,就见老头进饭馆去了。少财东也跟进去,在老头身后坐下,跑堂的给老头端来一碗猪肉墩粉条子,一碗粳米饭,老头就吃起来,少财东这时才放了心。看老头快吃完了,他就先起身,回到店里把大车套好,驾上五个头的大马车,一溜烟地赶出城去。他一出城门,就见老头拄杖在前边走,少财东不等老头开口,就喊:

“喂,老大爷,你不是上花鞋沟吗?坐我的车吧!”

白胡子老头一听有人喊他,就站在道旁,看着少财东说:“那敢情好啦,你要个价吧,我好上车。”

少财东忙着送上个笑脸:“老大爷,说哪里话,自家的车,还能要钱吗?”

老头说:“好吧。”就上车了。

少财东平日光知道喝酒、赌钱、躺在炕上抽大烟,哪干过这种累活,加上一头晌在街上跟白胡子老头转圈,累得昏头炸脑的,心里不知窝了多大无名火。他一边赶车,一边尽在牲口身上出气,大鞭子“叭、叭”地抽到牲口身上,一路上骂骂咧咧的,直到傍黑时,才好不容易到了花鞋沟口。他也假意让老头到家住一宿,老头说:“不啦。”临走时老头说:“给你车钱也不要,没别的,我家园子里还有几苗参,你明天去挖吧。”又嘱咐他千万别挖中间那棵大的。

这夜,财主爷俩乐得一宿没合眼,好容易盼到天亮,少财东背着参兜子就进沟了。果然像老王说的那样,在沟掌砬子后边,有个三块石头搭的窝棚。前面通红一片棒槌,中间那苗,足有一人高,红榔头通红老大。杨少财东一看可乐坏了,牙根咬得嘎叭嘎叭直响,心想:你不让我挖大的,我偏挖你大的,先挖大的,后挖小的,大小一齐挖!全给你包园!想着就去挖中间那苗大的。他开开盘,闪开土,一看,那个乐就不用提了,卢头像鹅蛋般粗,肩膀老宽。这时,就觉着参秸子一晃悠,他的手一哆嗦,只听“扑嗤”一声,一刀把棒槌肩膀砍破了。这下他可傻了眼,一看,棒槌皮里边包的全是猪肉、粉条、粳米饭。他用索拨棍一拨拉,只见猪肉仍是一片一片、粉条也是一根一根的。这些东西,正是白胡子老头在饭馆里吃的饭菜,一点不差,是他亲眼看见的。这时他才知道是上了白胡子老头的当了,赶忙转身想去挖那些小的,一看也都没了。只得到一块一寸多高的半截棒槌皮。

老财东、少财东连憋气 带窝火,也没敢去卖棒槌皮。因为老辈人常说,好心眼的人能挖着棒槌,心眼不正的就挖着棒槌皮。黑心人只能挖着半截烂棒槌皮,让别人知道了,岂不是一场大笑话。

爷俩几乎窝出一场大病来。从那以后,再不敢去堵人参老头了。

中国传统民间故事 篇五

牡丹仙女

人人都说:“牡丹是花中”,说起这句话,引起我一个故事来。

从前有一个孩子叫宝柱,听这个名字,就是一个娇贵孩子。真的,宝柱从小就死了父亲,寡妇娘只守着他这一个孩子,娘自然要把他当作宝贝看待。可是有什么法子呢,吃穿逼的,十岁的时候,宝柱就给地主家放牛放羊,大一点了,就给人家去做长工短工,那真是什么营生也做过了。别说锄刃磨去了,就是锄把也磨细了。娘儿两个挣断筋地做了一年,三十晚上也是没面吃顿饺子,没油点亮灯,五更黑夜,听到外面鞭炮响成了串,心里是说不出那个难受滋味。

那一年,宝柱已经长成一个很壮的小伙子了。过了正月初三,宝柱跟娘商议道:“咱娘儿俩天天给人家做活,年年受这样的穷,今年我往远处去,也许别的地方工钱会高一点。”

娘长叹了一口气。她舍不得宝柱离开,但是受穷也受怕了,她答应了儿子。

宝柱上了路,走了有七天七夜,走到了一个靠山的地方。那里有一个庄,大街上有一个高大的门楼,门两面竖着旗杆,立着石狮子,一看就知道是曾经作过官的人家。他看着看着,从门里走出了一个老汉来,穿着黄锻子马褂,紫缎子大袍。宝柱心想,这可是个有钱的主儿了。还没等他开口,那老汉就问道:“你这个小伙子是做什么的?”宝柱就上前说道:“老大爷,我是给人家做长工的。”老汉笑了一下说道:“我正要雇长工呀,你就在我这里住下吧,记住,以后叫我刘老爷。”宝柱停了一停说道:“刘老爷,咱有话讲在头里,我不是这地方人呀,我走过三州六府,就是为的要多挣几个钱啊。”

刘老爷忙问道:“你要多少钱呀?”

宝柱说道:“一年我要三十吊钱!”

刘老爷想了一想说道:“就依你三十吊钱吧,可是有一桩,我叫你做的营生,你可都得给我办得成,办不成一样,你这三十吊钱,一个也就别想要了。”

宝柱心里琢磨了一下:论庄稼地里的活,耕割锄耧,自己样样会;说到家里的活上,泥墙苫屋,推磨压碾,自己也样样能;论力气吧,谁也比不上我;就是放牛放羊,自己也是头把手。他想来想去,自己是没有不会做的活呀,于是他就答应了。

刘老爷家里用着很多的长工短工,他们当面叫他“刘老爷”,背后都叫他“刘老狼”。宝柱心想:“管他老爷老狼吧,反正自己是做工拿钱呗。”

这个刘老狼还天天念佛烧香,念完佛烧完香,他就对长工短工吩咐第二天的营生了。他吩咐的不是一桩两样,是成套成堆的。

宝柱半夜起来推完煎饼,天不亮就得扫完那个大院子。白天的营生那就更多了:起牲口棚,扒灰压碾,担土锄草,捎带着还得喂猪,喂马、喂羊,喂牛。晚上还得挑几十担水。宝柱真是从天不亮忙到深更半夜,他别的不想,只想到能挣到这三十吊钱,娘儿两个能宽宽裕裕的过个年呀。

一月过去了,两月过去了,刘老狼不管吩咐什么营生,哪一样也没难住宝柱,不只是做成了,还做得又好又快。

柳枝刚刚绿,草叶刚刚发,有一天,刘老狼对宝柱说道:“你给我进深山里放羊去吧,七天回来背一次干粮。记住,你到冬天把羊交给我的时候,这一群羊要变成二百只羊呀。”

宝柱左数右数,这群羊只有一百只,到冬天怎能变成二百只呢?刘老狼嘻了一声说道:“这就全凭你放得好啦,你要是不愿意要这三十吊钱,那咱就算了。”

宝柱没有做声,他赶着羊进深山里去了。

宝柱住在山洞里,他吃的是硬干粮,喝的是冷泉水。白天,他为的能叫羊吃上好草,他爬上这个山头,又走上那个山坡。晚上他怕狼把羊拖去,他常在羊群里转来转去,连觉也不敢睡。宝柱受累受苦的天天在山上放羊,没有人跟他说话,没有人跟他作伴。山上到处都有各种各样的鲜花,宝柱站在石壁前时,迎春向他垂下了翠绿的枝条;宝柱坐在山坡上时,杜鹃花把鲜红的花枝摇摆着;宝柱在山沟里饮羊时,野蔷薇放出了香味来。有一天,宝柱放羊放到一个山坡上,看到了一棵大牡丹,像人一般高,绿叶中长着几百个花骨朵。那年天又旱,风又大,那牡丹叶子旱得把头垂着,那花骨朵也是一层土。宝柱心里很可怜它,他想:“人盼着过上好日子,花也盼着有个好雨水啊。”他走去提了桶水,浇在牡丹花根上,又轻轻地摇去了花骨朵上的泥土,才赶上羊走了。

过了几天,宝柱又走过那山坡时,只见那几百朵牡丹都开开了,每一个花头都像绣球一样的大,宝柱越看越爱看。他不觉在牡丹旁边站住了。不知是因为花太俊了,还是花太香了,不知为什么,从到这山里来,宝柱第一次欢喜的笑了。

宝柱又提来一桶水,浇在牡丹花根上。

这一天,宝柱就在这个山坡上放羊。天快黑的时候。他赶上羊要回自己常住的地方,才走了不多几步,听到好像有人说话,细听听又是鸟在叫,他叹了口气想:“除了自己,谁还到这深山里来。”他又走了几步,还是听得有人说话,这次再细听时,也不是鸟叫了,那声音又细又响,还听得出是女人的声音:

“宝柱!宝柱!喝你的水,给你个屋。”

宝柱连忙回头看去,什么也没有。日头已经压山,小风溜溜地吹,那牡丹被红光一耀,颜色更加鲜艳,光彩四射,在风里轻轻地动着,看去真是笑眯眯的。宝柱看了一会又往前走去,那声音又响起来了:

“宝柱!宝柱!喝你的水,给你个屋。”

石壁前,山坡上,水沟里都有人在喊:

“宝柱!宝柱!不要走!不要走!”

宝柱又回头看去,还是什么人也没有,只有几片大牡丹花瓣,飘到了他的脚前。他见那花瓣实在好,就弯腰把它拾了起来。四处看看,还是没有一个人影。他又赶上羊往前走,再也没有什么动静。

哈!这一夜可发生奇怪的事情了,他在羊群里转来转去,连自己也忘记了在什么时候睡着的,等他醒来的时候,他已经睡在屋里了。他吃了一惊:羊呢?他猛地跳了起来,听到外面羊咩咩的叫,跑出屋门口一看,果然,那些羊都在院子里呢。他再细看那屋时,也和平常的屋不一样,光滑明净,好像花朵似的散发着香味。

从这以后,宝柱就住在这花朵般的屋里。夏天,他怕把羊热着,带着露水赶羊出去吃草。秋天,他怕把羊冻着,赶羊到向陽地方吃草。严霜下过以后,青草枯了,北风吹了起来,雪花飘了,宝柱数了一数,连刚生下的小羊,二百只还要多了,他欢欢喜喜地赶羊下了山。

按本地的风俗,做长工的,都是在陰历十月初一下工,宝柱下山这天,已是九月二十八了。他一路走,一路想:可熬下这一年来了,再住几天就和娘见面了,过年也不用再愁没面吃饺子,没油点灯了。他想到这里,身子格外的轻,步子格外的快,那些羊看去更白了,听着叫的也格外好听了。宝柱简直好像不是在地上走着,而是驾着一片白云回了庄。

刘老狼把那群羊,数了又数,看了又看,嘻了一嘻,说道:“到下工只有三天了,我也不用你给我做别的营生啦,再给我办一桩事吧。”

宝柱听了,心想:大江大海都过了,还怕个小河沟沟啦。他说道:“别说一桩,就是三桩两桩我也能做了。”

刘老狼皮笑肉不笑地说道:“你跟我来吧。”

宝柱一直地跟着他走进了正屋里去,只见地上放着一双大铁鞋。刘老狼笑着说道:“要你在三天以内,把这双铁鞋穿破,穿不破这双铁鞋,你也就不要回我这个门啦。”

宝柱站在那里,别说先前他没有想到,会让他去做这怪事,就是天底下也没有这样的事情呀。他说道:“为什么要把铁鞋穿破了呢?”

刘老狼把脸一沉说道:“叫你穿破了,你就得穿破了。穿不破你就别要工钱了。”

宝柱一下子明白了,他又气又恨,心想:“怪不得人家都叫你刘老狼,你真是狼心呀!”

宝柱被赶出来了,身边放着一双黑沉沉的铁鞋。

天黑了,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宝柱放了这么多日子的羊,衣裳叫树枝扯破了,被石头磨烂了。宝柱站了一阵,自言自语地说道:“要想冻死我还万难啦。”他说完,向平时放羊的那山上走去了。

宝柱冒着风雪走到了那里,却不见那栋光滑明净的好屋了。他长叹了口气,倚着石头站住了。

北风刮得更大了,呜!呜!呜!好像老虎声。老虎声里,响起了人的说话声,那声音又尖又细:

“宝柱!宝柱!不要停下!不要停下!”

石壁前,山坡上,水沟里,都似乎有人在叫他:

“宝柱!宝柱!不要停下!不要停下!”

宝柱也忽地想了起来。停在这里是会冻死的。他向前走去了,越走越暖和,越走越亮堂,风好像真的变成了老虎跑远了。他走着走着,不知不觉地走到那棵牡丹跟前了。这里好像是两样的天下:像春天一样的暖和,像白天一样的明亮。那棵牡丹眼看着发芽了,长叶了,开花了,从牡丹花后面闪出了一个闺女来:大脸面,大眼睛,不笑也像是在笑,秀丽得像一枝盛开的牡丹花。闺女向宝柱笑了一笑,转身摆了摆手,牡丹花瓣纷纷地向四外飘去了,飘呀,飘呀,越飘越大,越飘越大、落到地下时,都变成明光净亮的房子了。闺女请宝柱进了屋,里面已经摆好了热饭热菜,闺女又叫宝柱吃饭。宝柱哪里有心吃饭,闺女说道:“你尽管放心吧,我是牡丹仙女,我会帮你忙的,那双铁鞋已经穿破了。”

吃完了饭,闺女和宝柱一块走了出来,她回身把手一招,明光净亮的屋又变成花瓣子,花瓣飘了来,又凑成一朵朵的牡丹花,闺女伸手扯下一些花瓣来,递给宝柱说道:“要是刘老狼再把你赶出来的话,你就把这些花瓣散到荒场上去。”

宝柱答应着,把花瓣放在了袖筒里。闺女笑了一笑,身子一动,眼看着变成一枝大牡丹花了。

天明了,北风还在吹,雪花还在下,宝柱眼前的这棵人样高的牡丹,开得格外的新鲜,红色的花头,绿色的叶子,都沾着洁白放光的雪花。宝柱想着牡丹仙女的话,他抽着花瓣离开了山坡。雪花落在他的脸上也不觉得凉了,北风吹在他的身上也不觉得冷了。

宝柱走过了石壁前,迎春开开了金色的花,干枝梅也开得满枝红了。宝柱走过山坡时,杜鹃花开得一片红,山菊花也开得一片白。宝柱走过了哪里,哪里就开满了鲜花。水沟里香艾、野蔷薇一齐开,松林里,连那山姜、万年青也开花了。

宝柱到了刘老狼的门前,那铁鞋还摆在那里,可是已经穿破了。

宝柱拿着铁鞋走了进去,理直气壮地说道:“铁鞋穿破了。”

刘老狼看了,愣了一下,恶狠狠地说道:“三天不能穿破铁鞋。”

宝柱也生气地说道:“你知道三天不能穿破铁鞋,为什么要叫我三天穿破铁鞋呢!”

刘老狼叫宝柱质问得没话说了,可是他还是不给宝柱那三十吊钱,又把宝柱赶出来了。

宝柱在风里走,宝柱在雪里走,他走过了风雪旋转的野地,他走过了冰雪封盖的大河,来到了一个铺满雪的大荒场上。宝柱把袖里的花瓣向荒场上散去,雪地变成白银地了,飘着的雪花也变成纷纷飞的柳絮了。花瓣不见了,柳絮里出现了一片光滑晶亮的房子。

宝柱走进了一间屋,屋里炕烧得暖暖的。他铺好厚厚的褥子,盖上软软的被子,舒舒服服地睡着了。

雪住了的时候,有人看到了这片房子,那真是比雪还亮,光彩四射,好像画上神仙住的地方。

到了晚上,刘老狼才知道了这回事,上了自己院子里的高楼,向那面一望,只见一片金光,他连声地说道:“那是一块宝地,一块宝地啊!”

第二天,刘老狼坐上暖轿亲自去看那些房子了。他看一眼,惊奇一下,看一眼,惊奇一下,那些房子有的就是用整块的美玉刻成的。他看着心里一面打算盘,他想:“只要砸碎一间屋,就能卖上万两银子呀。”

刘老狼看完了,又要和宝柱换房子,宝柱怎么的也不肯。刘老狼又说把房子里的东西和地也都给他,宝柱还是不肯。末了,宝柱想一想说道:“只准你和你家里的人出来,不许带走一个长工丫环,依着我说的这样,我就和你换了。”刘老狼连忙答应了,他心里想:“我有了这些宝贝房子,有了钱,还怕没人给我做活。”当时就找人立了文书,当天,刘老狼就把他家里的人搬进这宝贝房子里来了。

刘老狼一家人,东走走,西看看,指点着说这个房子能值多少钱,那个房子能换多少地。一家人光打算着怎样发财。

宝柱进了刘老狼家,他把丫环伙计都叫到一起说道:“你们愿意要什么东西,就给你们什么东西,都回家去过日子去吧。”大伙有的要钱,有的要地,欢天喜地地回家去了。

这天黑夜,刘老狼一家睡在宝贝屋里,忽然都被冻醒了,睁眼一看,房子没有了,北风刮得他们站不住脚,大雪直下,四处看看什么也看不到。刘老狼和他家里的人,都是些烤着火炉还嫌冷,坐着轿子还嫌累的一些无用东西,在这大风大雪的黑夜里,他们一步也走不动。天亮的时候,刘老狼和他家里人都冻死在荒场上了。

宝柱接了娘来,年黑夜,娘儿俩吃了饺子,还放了鞭炮,点上油灯,还点上蜡烛,欢欢乐乐地过年了。

中国传统民间故事 篇六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的东北部, 为太行山的支脉。它纵长约100公里,方圆250公里。五台山由东台、西台、南台、北台和中台五大主峰环抱而成,因此而得“五台”之名。其中北台斗峰,最为险峻,海拔达3058米,是我国华北地区最高的山峰,素有“华北的屋脊”之称。五台山的自然风光固然奇丽,然而它之所以名播海内外,基原因则是它一直被奉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另三座是峨眉山、九华山、普陀山)之首。

在四大佛教 名山中,五台山是佛教 四大菩萨之一文殊菩萨的道场。文殊菩萨全称“文殊师利”、“曼殊室利”,是梵文的音译,意译为 “妙德”、“妙吉祥”。文殊菩萨 是释迦牟尼的“左胁侍”,专司"智慧”;与司“理”的右胁侍普贤菩萨并列在佛像两旁。文殊菩萨 的形象,一般为顶结五髻,手持宝剑,身骑青狮,以表示智慧的锐利和威猛。智慧和力量是人们最需要和最尊崇的,因而文殊菩萨的地位最尊,最受人敬仰,五台山在佛教 名山中的地位也最高。

据当地百姓相传。从前五台山叫五峰山,气候终年酷热,赤日炎炎,久旱无雨。文殊菩萨来此传教,见百姓受苦决定用法除灾,造福万民。于是他变成一个化缘和尚,跑到东海龙宫向龙王借宝。龙王领他遍览宫内奇珍异宝,任他选。文殊菩萨看了只是摇头,一样也看不中,最后,他提出只要龙宫外面那块又大又黑的石头。龙王听了有点为难,想道:此乃歇龙石,吾儿被他拿走如何歇息?”龙王打算推托,但转而一想:“此石又大又重,料这老和尚也搬不动,不如作个人情,免得让人笑我小气。”于是假装点头答应,站在一旁,看这老和尚如何处理。不料话刚出口,老和尚立即双手合十作谢,然后用手指轻轻一, 歇龙石竟然由大变小,装进和尚的袖筒里去了。龙王见状,后悔莫及,却又无可奈何。

歇龙石就这样被文殊菩萨带回了五峰山。说也奇怪,歇龙石一落地,整个山区顿时就清泉潺潺,草长花开,气候变得凉爽舒适起来。此后,人们就把这块歇龙石叫做清凉石,五峰山叫做清凉山。

再说龙王的五个儿子回到龙宫,见没有了歇龙石,问明原由后,就一起赶到五峰山想找回去。只见五峰高耸,雾海苍茫,哪里还找得到歇龙石。五位龙子气得挥动龙爪,横冲直撞,乱挖乱翻,不仅削掉了五峰的尖顶,使它成为五座平台,还在每座台顶的半坡上,留下了成堆乱石,大小参差,飞棱斗角,这就是俗称的“龙翻石”。其实,歇龙石就安安稳稳地躺在台怀西南18公里的清凉谷中的清凉寺内。石长5米,宽2 米, 面平而下锐。石面上好象铭刻经文,但又模糊不清。据说,当年文殊菩萨常常端坐在石上讲经说法,周围能容纳数百僧徒聚坐聆听。《佛说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载:佛告金刚密迹王言:‘我灭度后,于此南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震那,其中有山名五顶,文殊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中国古称震那国,佛教徒认为中国 在佛经中所说的南赡部洲,五台山的五台犹如五顶, 地理和地理形势与经中描述的文殊菩萨 的住处极其相似,这是五台山被视为佛教 圣地的重要原因之一。又据〈华严经〉中所记述的文殊菩萨的住处也非常相似,这是五台山被称为佛教 圣地的又一原因。

五台山作为佛教 圣地, 历史上曾有佛寺数百座,真可谓寺院遍及群山, 钟磬不绝于耳。现几经兴废,仍留有庞大的寺庙建筑群。其中不少建筑中的殿堂楼阁、古塔经幢,以及附属于这些建筑的雕塑、壁画、碑记、匾额等,已经成为佛教文物中的瑰宝。

民间神话故事 篇七

钟楼古钟

在北京钟楼顶上,悬挂着一口巨大的铜钟。钟声浑厚有力,宏亮绵长,方圆数里都能听到,堪称“古钟之王”。。如此巨大的铜钟是如何铸造的呢传说钟楼原有一口铁钟,但声音不够宏亮,于是皇帝下令召集天下工匠来铸钟。但是三年过去,铜钟仍然没能铸好。皇帝发怒了,斩了监铸太监,并限令八十天内铸好大钟,否则就把全体工匠处斩。

负责铸钟的师傅姓华名严,是当时有名的铜匠。为铸这钟他茶饭不思、夜不能寐,耗尽了心血。这天回到家里,他嘴里仍然念叨着:“什么原因铸不了钟呢怕是缺什么东西吧!”这时,女儿华仙过来了。提起华仙那可真是个好姑娘,她自幼聪明伶俐,跟父亲学会了不少铜匠活儿。由于母亲早丧,她十四岁就挑起了家担。如今她十六岁了,出落得如仙女一般,谁都夸老铜匠养了个好闺女。

为铸钟的事,她也琢磨好多日子了。见状,忙上前说:“爹,是不是因为火候不到”老铜匠一拍大腿:“有道理!”转念一想:“但是,如何提高炉温呢”“我有办法。”华仙胸有成竹地说,“铸钟那天您带我去吧。铸钟这天到了,朝廷命官、大小工匠也都到齐了,可炉温仍然上不去。

眼见这最后一炉铜水又要失败,华严急得眼睛都红了。就在这时,一个姑娘突然从人群里飞奔出来,正是美丽的华仙。她穿一身红袄红裤,着一双绣花小红鞋。只见她冲到炉边,纵身跳进炉去。华严一把没抓住,只抓住一只绣花小鞋。刹时间,炉火升腾,铜水翻滚。老铜匠忍痛下令:“铸钟!”工匠们一齐努力,铜钟最后铸成了。

为纪念这位献身铸钟的美丽姑娘,人们尊称她为“铸钟娘娘”。每逢风雨之夕,钟声凄凉悲切。这时,昔日北京城的妈妈们就会对孩子说:“睡觉吧,钟楼打钟啦,铸钟娘娘要她那只绣花鞋啦…。”

武夷山酒坛峰的传说

很久以前,九曲溪畔有一位老农夫,他酿造的米酒醇美甘冽,只要酒坛一开,武夷山就三天三夜都飘逸着浓浓的酒香。种田的乡亲喝了老农夫酿造的米酒,干三百六十五天活都不劳累;赶路的喝了老农夫酿造的米酒,走九千九百里都不觉得辛苦。

人们对老农夫,从心底里喜欢,尊敬地称他为“田父”。田父的名字,随着他的酒香飘荡,传遍了四面八方。

那时节,下八洞的八仙,各显神透过了东海,游玩了不少名山大川。这一天,闻到武夷山的酒香,暗暗称奇。铁拐李忍不住垂涎欲滴,对同伴嚷道:“错过这等好酒不喝,真枉为一世神仙,我老拐可要到武夷山走一遭了。”其它仙人一听正合心意,于是,有的打扮成贩茶商客,有的打扮成云游道士,一齐寻到九曲溪畔田父家里来喝酒。

田父象往常一样,舀出自己的美酒,热情款待这些客人。八仙喝了田父的美酒,连声称好,赞不绝口。他们虽然尝过仙家玉液,也尝过人间佳酿,却从来没有喝过武夷山农家如此香浓味美的米酒,真是上品。

打这以后,八仙就不愿到别的地方游山玩水了。尤其是铁拐李,自喝过田父的米酒以后,可算找到“亲家”了,天天柱着拐杖,一瘸一瘸,到田父家买酒喝,喝完还要装一葫带走。日子久了,倒和田父交上了朋友。

那天,铁拐李在田父家喝酒,三杯落肚,面泛红光,晃着脑袋问田父:“你怎样能酿造出如此奇妙的上等美酒呢?”

田父指着远处的丹山回答:“这酒是武夷山下良田里长出的稻米酿造的。”

铁拐李点点头:“还有呢?”

田父指着门前的碧水回答:“这酒是取九曲溪里的甜美溪水酿造的。”

铁拐李又点点头:“还有呢?”

田父指着桌旁酒坛回答:“这酒是用遇林窑烧制的瓷坛酿造的。”

铁拐李眼睛亮了,兴奋地叫起来:“好啊!这三件都是武夷山的奇珍,难怪你能酿出这么绝好的美酒!”他连连夸赞田父,高兴地手舞足蹈,竟忘记了还要和其它七仙一道去赴瑶池的蟠桃宴会呢!

等七仙找到田父家中,拉走铁拐李,赶到瑶池的时候,蟠桃宴会已经开始了。只见一排排桌面上,摆着老大老大的仙桃,一位位客人面前,斟满了喷香喷香的仙酒。众仙云集,杯觥交错,好一派热闹景象。那铁拐李赶忙坐入席中,举杯便喝,酒刚入口,却“哇”一声吐出来,筵席上的众仙都看懵了。。

王母见了觉得奇怪,便问八仙。铁拐李是个直性子的人,抢先答道:“你这瑶池琼酿算什么酒,还不如武夷山田父家的米酒好喝!”

正在这时,从武夷山飘来一阵酒香,萦绕在瑶池之上,宴会上众仙闻到,馋涎欲滴,那王母也禁不住直咂嘴巴,责备酿酒大仙,竟不如人间的一个农夫。酿酒大仙羞红了脸,半天说不出话来。

铁拐李眼睛眨眨,对王母说:他愿与酿酒大仙一同去向田父买回一坛米酒,让众仙也尝尝人间佳酿,享享口福。王母这才转怒为喜,吩咐二人快去快回。

二仙人飘然来到田父家中,铁拐李一五一十说明来意。田父听说仙人要喝凡酒,心里也乐了。

田父说:“行,我送你一坛米酒就是了。”

二仙大喜,铁拐李连声称谢,酿酒大仙抱起田父送的一坛美酒,辞别田父,急着赶回瑶池。

那铁拐李腿脚不方便,又这样来回奔波,累得够呛。半路上,他只好叫酿酒大仙把酒先送回去,自己慢慢地走,但他再三交代:“这酒好,你千万要给我留几碗!”酿酒大仙一口答应,抱着酒坛先走了。

王母见了武夷山田父的米酒,一尝果然美极了,真是名不虚传,十分高兴,命酿酒大仙斟给席上的众仙品尝。酿酒大仙只顾给大家斟酒,忘记了铁拐李的交代,等铁拐李到了,酒坛里的酒已经不多了。

铁拐李回来,累得气喘吁吁,早想喝上几碗米酒解乏,一看他的酒碗空空的,再看酿酒大仙抱着酒坛给众仙斟酒的样貌,明白坛里没剩多少酒了,顿时怒从心起,火冒三丈,举起拐杖就打酿酒大仙。酿酒大仙慌忙躲闪,只听“当啷”一声,人没打到,倒打中了田父的酒坛。酿酒大仙抱不住,手一松,酒坛骨碌碌滚出瑶池,落到人间。

真是巧,那酒坛不偏不倚,竟落到武夷山五曲南岸的山中。只是被铁拐李打裂了一道口子,剩下的米酒从裂缝涓涓流入九曲溪。

之后这只酒坛化成了武夷山的一座奇峰,象根擎天柱,也象个石坛子,壮观极了。人们便叫它天柱峰,明白它的来历的人,都称它为酒坛峰。

人们说,那酒坛里剩下的米酒,至今还日夜向九曲溪流淌,那酒香便也飘逸不尽。因此,用九曲溪水造的佳酿,美味芬芳,大家给它取了一个很美的名字“武夷流香”。

经典民间故事 篇八

民间流传的故事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民间传说,它以戏剧、歌谣、诗文、说唱等形式,广泛流传,可谓家喻户晓。相传秦始皇时,劳役繁重,青年男女范杞梁、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的噩耗。

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城为之崩裂,露出范杞梁尸骸,孟姜女于绝望之中投海而死。从此,山海关被后人认为是“孟姜女哭长城”之地,并在那里盖了孟姜女庙,南来北往的人们常在这儿洒下一掬同情之泪。庙中有楹联这样说:「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孟姜女哭崩长城的故事,反映了秦代徭役对百姓所带来的深重痛苦。也有的认为该故事出自战国时期。

据说庙东南4公里处两块露出海面的礁石便是孟姜女的坟与碑,而庙后巨石上的小坑,为孟姜女望夫所踏足迹。所以石上刻有“望夫石”3个大字。庙内殿门两侧还有一副非常有名的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朝”、“长”两字按汉字不同读音才能读出有几种不同的意义。 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其夫范喜良(卫辉人)被魏王征召修筑长城(今卫辉与辉县交界的战国长城)劳累而死,埋于长城之下。孟姜女寻夫哭至卫辉池山段长城,感动天地,哭塌长城,露出丈夫尸骨。至今在卫辉池山乡歪脑村一带还流传其故事,山上能见到孟姜女哭塌长城的泪滴石。新乡市区有孟姜女河,孟姜女路,孟姜女桥等名称。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lgfww.com/syw/shiyongjingxuan/x82x25.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