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灵感范文网 >

实用文 >整改措施 >

经济全球税务改革(精选多篇)

经济全球税务改革(精选多篇)

第一篇:经济全球税务改革

经济全球税务改革(精选多篇)

伴随着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以及国际分工的不断扩大和深化,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之势。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企业跨国经营活动日益增多,交易复杂程度大大提高,市场在全球的资源配置中将发挥基础性作用。新的经济环境客观上给各国税收制度带来了重重压力。我国已加入wto,作为相互依存的全球化经济中的一员,研究符合经济全球化要求的税收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经济全球化对一国税收制度的内在要求

1.税制法治化要求。在经济全球化下,市场在全球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允许商品、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生产要素的跨国自由流动要求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各国必须遵循公认的贸易规则。世界贸易组织是一个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国际贸易组织,同时也是世界上惟一处理国与国之间贸易规则的国际组织。为促使国际贸易自由化,它制定了国民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公平竞争原则、透明度原则。根据透明度原则要求,一国税制必须符合:(1)统一性要求,即在成员国领土范围内管理贸易的有关法规不应有差别待遇,即中央政府统一颁布有关政策法规,地方政府颁布的有关法规不应与中央政府有任何抵触;(2)公正、合理性要求,即保证税务行政管理行为的公正与合理,规范执法,建立一套对税务行政行为的审查和纠正机制,使税务行政管理相对人在税务机关发生争议,能得到切实、有效的法律救济。随着税制透明度的加强,不但国内纳税人将更多地利用税法保护自身的利益,国外纳税人也将对依法治税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依法治税本身就是国际市场准入原则的要求,因为只有依法治税才能保证非歧视原则和公平原则的实施。

2.税制的国际化要求。经济全球化下允许商品、资金、技术、劳动力等更自由地出入,使各国经济面临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这种贸易自由化的国际倾向,对一国税收制度的国际化、标准化提出了客观要求。所谓国际化、标准化税制就是在税制结构及税收管理等方面充分尊重国际惯例,在保证财政收入的同时,强调税收公平和“国民待遇”原则,确保较高的税收效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有关专家对国际化、标准化的税制提出了若干指标。其一是集中指数,即绝大部分的财政收入要集中到几个主要税种来体现,主要包括进口税、货物税(有选择地征收)、一般销售税(包括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和财产税;其二是税率消失指数,即实际的税率与法定税率尽可能接近;其三是明确性指数,税率档次要少,边际税率不宜过高,税率明确;其四是成本指数,即税收优惠和减免应尽量地减少,以减少税收管理成本;其五是实施指数,即税种覆盖要尽可能全面,税制的实施应是彻底和具有效率的。国际标准的税收征管制度应符合:第一,纳税人应根据税法规定自觉、切实履行纳税义务,对纳税事项自行计算、自行申报和自行缴纳。第二,税务机关执行严格的纳税监督和检查,并有权采取合适的强制措施对纳税人实施征收管理。第三,征收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和科学化,广泛使用电子计算机技术,提高工作效率。第四,纳税人对税收征管产生异议时,有权要求复议乃至诉诸.法律。政府有责任保护纳税人依法纳税的权利。第五,建立广泛的信息网络,加强国际税务联系与合作,防止国际逃避税行为,保持税务信息的相互提供。

税收国际化的基本内容体现了一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进行税收优化的基本原则和要求,税收改革的过程中应更多地考虑与国际通行的规则和惯例接轨。

3.税制建设的市场化要求。经济全球化要求市场在全球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要求商品、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要素能够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这就对各国税收制度设计提出了“中性化”的要求。税收应尽量减少对经济的扭曲作用,充分消除阻碍生产要素全球流动的税收障碍。但是,实践证明,市场机制尽管对资源有效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但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市场自身存在的缺陷并不能实现各种要素资源的最、优配置,因此,税制不可能完全中性,它又需要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利用税收杠杆来矫正市场的缺陷,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特别是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这就更需要主权国家加强税收对经济的调控职能,更加倚重运用税收工具减弱经济全球化对本国内部经济的负面影响,最大限度谋取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

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世界各国税制改革趋势

1.逐步降低公司所得税税率。为消除高税率对投资与生产的干扰,提高公司投资能力,加速资金流动,从80年代中期开始,各国开始降低所得税税率。在进入21世纪之际,美国的减税方案,又一次在其他国家产生了强烈反响,各国相继公布了连续几年的中期性持续降税计划。如德国2014—2014年,将把公司所得税率从40%降至25%,法国自2014年开始降低公司所得税实际税率,主要是降低公司所得税10%的附加税率,2014年降到6%,2014年降到3%,2014年全部废除。另外这种降税浪潮同样涉及到发展中国家。

2.降低个人所得税的税负。个人所得税从80年代起也一直处在下降通道。各国的做法大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直接降低边际税率简化税率级次;二是提高个人所得税的扣除额,缩小税基。美国国会2014年5月通过布什总统提出的减税法案,宣布未来10年内将减税1.35万美元,全面降低个人所得税税率,并简化税率级次,最低税率当年由15%降到100/o;到2014年最高税率从39.6%降到35%,未成年子女的税收抵免额从500美元,提高到1000美元。德国2014—2014年间,最低税率由22.9%降到15%,最高税率由48.5%降至42%,基本免税额由年收入13499马克提高到15011马克。

3.实行公司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趋于一体化。目前多数国家对个人和公司实行独立课税,即对公司税和个人税并行征收,对股息的经济性双重征税基本上没有消除,这也是美国、荷兰、卢森堡和瑞士等国家的现行做法。在“合并课税论”尤其是“单一个人税派”的观点影响下,世界各国纷纷采取措施缓解或消除这种重复课税,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公司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一体化。

4.普遍开征增值税。在世界税制改革运动中,各国在以“降低税率”为主要措施对所得税制进行改革之外,还集中讨论并采取一些谨慎的步骤改变税种组合。这种税种组合的改变,通常是指所得税向一般消费税如增值税转变。据imf统计,截至2014年,世界上开征增值税的国家已达100多个。而且大多数国家倾向于选择税基较窄的“消费型”增值税,基本税率也有提高的趋势。有关专家认为,这种趋势倘若持续下去,那就不是整个消费税种内部的此消彼长的问题而可能真的变成增值税对个人所得税的削弱甚至取代。到目前为止,尽管美国尚未实行增值税,但是美国目前正在酝酿的对企业课征的统一税就是间接加法的增值税,而对企业课征的储蓄无限减免税.正是直接减法的增值税。如果这些方案在美国付诸实施,在联邦政府层次上,美国有可能成为一般消费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

5.社会保障税发展迅速。从发达国家看,oecd国家的社会保障税占国内总税收的平均比重;1955年为14%,1965年为18%,1975年为22%,1985年为23%,1995年为25%;1995年以后此项比重超过30%的有法国43%,荷兰42%,德国39%,日本、奥地利西班牙36%,比利时33%,意大利32%,另外oecd国家社保税在总税收中比重变化显著,1965年社保税(19%)比个人所得税(26%)低7个百分点,到1994年,前者(27%)几乎赶上了后者(28%),其中16个成员国的社保税超过个人所得税。美国从1993年起社保税已成了联邦税收的头号税种。从发展中国家看,社保税发展也非常迅速。

6.反避税条款更趋严密、科学。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传统意义的国家”不再存在,资金、技术、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流动,哪里成本低、利润高就流到哪里去生产。公司的设立有了更多的自由,特别是有形和无形的跨国交易可以在国际互取网上进行,使按交易发生地课税变得复杂和困难。这意味着对政府来说征税将越来越困难。对公司和个人来说,逃避税收变得越来越容易。国际逃避税的经常发生迫使各国税务当局,从税收立法到税务征管都不断推出新的反避税措施。可以想象,在各国政府都不遗余力地加强反避税工作后,各国税制中的反避税条款将更趋严密、科学。

三、中国现行税制存在的问题

对照经济全球化对一国税制的内在要求和世界各国税制改革趋势,比较和分析我国现行税收制度,尚存在以下问题:

1.税制结构不合理。首先表现在直接税与间接税比例不合理,间接税比重过大,负担过重,直接税特别是个人所得税所占比重偏低,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其次,税种功能缺位,社会保障税至今没有开征,使经济全球化后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公民权益缺乏保障。再次,税种设置重复现象仍存在,企业所得税、房产税、车船税等目前仍实行两套税制,税种重复设置不仅造成征税复杂增加税收成本,更重要的是导致内外税负不公。

2.税收制度设计上与国际规则和惯例存在差距。一是现行不规范的生产型增值税,与世界上规范的消费型增值税制存在差距,不利于发挥增值税的中性作用,让国内产品彻底地以无税成本进入国际市场,也不利于固定资产投资;--是内外有别的税收政策,使外商投资企业享受超国民待遇,妨碍了内外的公平竞争;三是缺乏公平的分类课征的个人所得税与公平规范的综合税制存在差异,使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制难以适应全球化过程中跨国纳税人的收入增加及收入多元化的要求,削弱了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控功能。

3.税收优惠政策较为混乱。(1)税收优惠政策缺乏统一性,不符合公平原则;(2)优惠政策导向不明,不符合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3)优惠手段单一,间接优惠政策少;(4)优惠政策散乱,变动频繁,稳定性差,缺乏系统性和稳定性,透明度低,不利于操作和执行。

4.税收法律体系不健全,税收立法级次偏低,税收法制建设不完善。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税收基本法,目前实行的税收法律、法规大部分都是由国务院、财政部或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暂行条例或草案,这不仅直接影响税法的等级效力和稳定性,而且容易造成各种规定相互抵触和税法的不严谨,导致执法的随意性。另外法律虚置问题严重,对某些问题虽有规定,但规定不明确,执法者难以掌握,造成执行不统一;或者规定与现实脱节,在执法实践中难以操作,造成执法不严肃,直接影响税收执法的透明度。

四、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中国税制改革建议

1.建立适应国际规范的税制结构。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的主体税种为增值税、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税。增值税主要体现组织收入功能,所得税主要体现经济调控功能,社会保障税主要体现稳定社会的功能。我国应适当降低流转税的比重,提高所得税的比重,开征社会保障税逐步建立以增值税、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

2.深化流转税改革。(1)增值税:扩大征税范围,把原来征收营业税的建筑安装、交通运输等劳务划为增值税征收范围,以解决增值税和营业税的交叉征收和税负失衡问题;尽快实行消费型增值税,以彻底解决重复征税和因资本有机构成不同而引起的税负失衡问题,使国内产品真正以无税成本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公平竞争。(2)消费税:调整消费税的征税范围,非消费品和普通消费品应停止征税;提高奢侈品、高档消费品和高消费行为的税率;改价内税为价外税,由生产环节改为零售环节征收。(3)关税:逐步降低关税水平,合理调整税制结构,适应国际贸易发展需要;取消不适当的减免税,扩大税基;正确、灵活的运用关税手段,既要积极参与国际贸易竞争,又要适度保护国内产业。

3.按国际规范完善所得税制。(1)企业所得税制:统一内外企业所得税,按国际惯例,以法人为标准界定企业所得税纳税人,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纳税人,一律征收个人所得税,避免重征漏征现象,考虑到世界各国降低所得税税率的大趋势,我国企业所得税率明显偏高,应适当降低。统一内外企业的税前列支标准和优化税收优惠政策,以利于企业间公平竞争。(2)个人所得税:实行按年课征的综合所得税制;逐步扩大征税范围,对股票转让等金融交易所得和农业所得纳入征税范围;费用扣除实行税收指数化;根据世界税制改革趋势,实行适度的超额累进税率,级距不宜超过6级,降低最高边际税率;建立规范、严密的个人收入监控和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体系,完善代扣代缴制度。

4.调整税收优惠政策,营造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1)对税收优惠政策单独立法,增强政策的透明度和规范性。c)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从区域优惠、直接优惠向产业优惠、间接优惠转变,鼓励对先进技术企业、知识经济产业以及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资,鼓励对资源综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的投资。(3)借鉴国外规范化的税式制度,把税收优惠纳入国家预算的总体规划,在一定数量总额限度内调整税收优惠的结构,使税收优惠规模更趋合理,减少其对国家财政收支平衡和宏观调控能力造成的不利影响。

5.深化税收征管改革。(1)加快税收征管现代化建设,使税收征管跟上经济国际化、现代化的步伐。加强研制开发网上税收征管系统,实现征管业务网络化操作,推行电子申报、网上申报、非现金结算等方式,提高征管效率。(2)建立健全反避税制度,提高反避税水平。(3)加强国际间税收合作与情报交换,共同防范和打击国际逃税避税活动。(4)优化纳税服务体系,实行公开办税,加大依法行政的透明度和依法治税的力度,为投资者提供明确的信息和优良的税收环境。

6.加强税收法制建设。尽快制订税收基本法,完成税收基本法立法程序;规范税收实体法,尽可能通过法律来固定成熟的税收实体行政法规,提高税收立法的层次和效力;完善税收程序法,明确对市场经济中有关行为税务处理,防止因税法规定不当而导致税收流失。完善立法的同时,尽快清理废除或修订与国际规则或惯例不相符的税法,并做到税法透明公开。

《2014年经济全球税务改革》来源于,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尽在。欢迎阅读2014年经济全球税务改革。

第二篇: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地方税收改革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地方税收改革

江泽民主席2014年2月27日在“博鳌亚洲论坛”成立大会上指出:“人类已经迈入了新的世纪和新的千年。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正在向纵深发展。亚洲各国国情虽不相同,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不断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是我们共同面临的课题。”随着我国加入wto的日期愈来愈近,我国将在更大程度上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这一过程,这是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包括地方税收体制改革面临的大形势

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利弊

所谓全球经济一体化,就是各国之间的贸易额不断增加,国际间资金流动日趋频繁,跨国公司的经济实力迅速壮大,各国在经济方面的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程度逐渐增强,国家、地区疆界对经济活动的约束力相应变小,经济活动越来越具有全球的性质。全球经济一体化对我国而言,机遇和挑战并存,利与弊同在。一方面,有利于我国吸引外资,充分使用世界经济资源,弥补国内建设资金不足;有利于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实现技术发展的超越;有利于我们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有利于我们发挥比较优势,开拓国际市场。另一方面,由于世界各国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的力量对比严重失衡,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美国这个超级大国自然处于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则始终处于弱势。如果没有必要的防范措施,美国等就会推行

二、我国地方税收现存问题分析

1.对我国更深入地参加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思想准备不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经济、税收往来虽然发展较快,但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我们已经进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自1999年11月同美国达成相关协定之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度大大加快。但许多人尚未重视了解和研究全球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和布置工作不能放眼世界,仍然只看到本国甚至本地区的情况。这是影响我国改革深化,尽快把我国地方税收推上现代先进水平的最大障碍。

2.地方税税制改革滞后,不能适应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首先,现行地方税有的税种,其税收法规是50-60年代出台的,如农业税(1958年)、契税(1954年)、屠宰税(1950年)等,时过境迁,至今仍按当时的税法执行显然不尽合适。其次,现行地方税内、外税制存在较大差别,导致税收不统一。内资企业适用企业所得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暂行条例等;外资企业适用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城市房地产税、车船使用牌照税暂行条例等。这不仅有损于地方税制的统一性,不利于公平税负和平等竞争,也不利于我国税制与国际税制接轨。再次,城市维护建设税以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为计税依据,随三税附征,不仅不具备独立税种的应有特征,而且随着税务机构的分设,城市维护建设税属于地税局征收管理,而作为其计税

3.现行地方税税收管理权限过于集中,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和完善分税制的要求

分税制的改革不仅要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划分收入,同时还应将以税收立法权为核心的税收管理权限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合理划分。现行地方税税收管理权限过多集中于中央,地方只有征收管理权和制定一些具体的征收办法和补充措施的权限。地方税税收管理权限过于集中,很难适应我国各地复杂的经济情况和千差万别的税源现状及进入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如地方税中由中央统一立法要求地方统一开征的有些税种,地方未必有相应的

税源,或因税源太小而难以开征;而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相应具备的某类税源,地方却无权开征相应的税收。这既不利于调动地方组织税收收入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地方因地制宜处理当地的税收及其他经济问题,无疑会妨碍地方经济的发展。不仅如此,地方税税收管理权限过于集中

4.征管方式与手段落后,不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

目前,有些地税机关仍然沿用旧的征收方式与落后的征管手段。纳税人申报纳税分散在各个税务所进行,纳税人需要往返税务所和银行之间才能完成申报纳税全过程;计算机技术运用于税收征管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了,但由于计算机功能开发不够齐全,计算机网络不够畅达,计算机硬件不足和计算机操作技能参差不齐的问题,使目前计算机在税收征管中只是处于辅助开票、统计阶段,未能真正摆脱手工操作的局面。

电子商务和网络贸易的出现,使商业活动在虚拟中进行,经营活动不再受时间、地域、经营场所的限制,整个商贸活动呈现出快捷性、多国性、流动性和隐蔽性的特点。电子商务的产生对各国传统的税收制度和国际税收惯例尤其是“属地”“属人”原则、常设机构原则提出了挑战,如不注意调整,税收流失势必日益严重

三、改革和完善我国地方税的若干设想

1.加强思想教育,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税务干部队伍

万事以人为本,随着知识经济的大潮扑面而来,面对人类发展的新时代,迫切要求我们加强思想教育,把地税干部队伍建设成政治敏锐、作风严谨、业务过硬、执法严明、能出色完成我国进入经济全球化后各项任务的文明威武之师。我们要尽早动手,培养一批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全能型、复合型税务专家。

2.积极推进地方税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地方税制体系

统一内外有别的地方税制。在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车船使用税基础上,将适用于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外籍人员的城市房地产税、车船使用牌照税,分别并入适用内资企业和我国公民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车船使用税。同时,尽快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为了避免税制变动过大对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的冲击,此项改革可考虑分步实施。

改革城市维护建设税。改变城市维护建设税附加税的地位,扩大其征收范围,纳税人不分国外国内的企业和个人,凡有经营收入都应以其销售收入、营业收入和其它经营收入为计税依据进行征税。

改革农业税制。在整顿农民的非税负担,彻底取消对农民的社会摊派及其它不合理社会负担的基础上,根据近年来农业生产发展水平,适当调整农业税税负。

第三篇:经济全球化与改革开放的关系 部分感想

诚然,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机遇,以改革开放为实际行动抓住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发展我国经济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直贯彻而且明智正确的决定。但是在抓住机遇的同时也应看到与其并存的挑战。

参与到经济全球化中必然会对我国经济安全造成威胁:大量外资的进入容易造成债务负担,可能引发国际债务危机。外资进入对民族资本和民族工业冲击较大;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国的经济主权;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面向世界开放的中国经济转型充满了动荡和起伏。政治上,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中国让西方国家深感疑虑,提出“中国威胁论”,以怀疑的眼光看中国。在权威被中国的崛起而挑战的情况下他们一定会采取手段对中国又打又拉,使中国成为他们全球政治的附属品,毕竟他们不希望中国来分享他们在全球一体化中的既得利益。还有文化方面,西方价值观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出了挑战,道德观的沦丧,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追求都是在崭新一代年轻人中常见的文化悲剧。此外还有军事上的包围,环境的恶化等,自改革开放以来,全球化也从各个方位引起中国人民对解决困难的无尽探索。

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并没有进入到安全的避风港,反而必须面对惊涛骇浪。那么如何面对这场风浪,让中国充分发掘出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呢?笔者认为归根结底,还是“改革开放”四个字。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人民以扩大开放,深化改革为方向迎接经济全球化在新时代的新挑战。具体来说就是要扩大开放,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向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转变;深化改革,通过完善国内市场机制,加快贸易体制改革步伐,调整产业结构体系,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等,沉着应对经济全球化。最后,经济全球化使得一国的体制改革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受到强烈挤迫,如何掌握其与开放的平衡也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关键所在。改革与开放之间关系密切相联,不可分割,应在改革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开放的功能,在开放的进程中推动改革的深化,正确认识和恰当处理改革和开放的关系。相对于国内改革,“超前”或“滞后”的开放都会引起经济体制的不协调。因此,我国应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建立国内新体制,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制度结构,推动和保证对外开放,使改革和开放之间真正形成一种深度的良性互动,这样才能获取更多的对外开放利益,以充分的准备迎接全球化,并且利用好全球化。

第四篇:2014全球经济展望

??花旗预计2014年将是一个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和分歧较大的一年。经过连续六个月的下调,我们再次调降2014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预计全球经济增长将放缓,从2014年的4.2%,2014年的3.0%至2014年的2.5%,小幅低于长期平均值。我们预计中国的经济增长将会明显放缓,但亚洲仍将主导全球经济增长。欧元区陷入经济衰退而美国仅维持温和增长。

??于2014年欧洲央行可能降息至0.5%,推动隔夜拆借利率接近零。另外,英国可能积极的扩大量化宽松政策。预计主要工业国家会进入长期超低名目利率(和负实际利率),预测第一次加息时间点,美国将在2014年,英国将在2014年,欧元区在2014年。在中国,春节前可能发生货币政策微调其中包括存款准备金率削减。即使在低利率期间,我们也并不预期美国经济增长足以拉低2014-13年的失业率。花旗预计,欧元区gdp增长在2014年之前不会恢复至2014年经济衰退前的高峰。

??花旗预估在未来2-3个季度里欧元区内更多的国家可能被降级, 其中包括奥地利、比利时、法国、希腊、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预计在未来2-3年主权债务降级范围可能扩大,比如美国,日本,西班牙和意大利。在2014年政治风险可能重新升高,主要经济体的选举,以及在北非中东和亚洲的区域性政治风险上升可能恶化经济增长问题并且增加风险。

第五篇: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一、对各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冲击,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国际金融秩序,严重影响了世界各国经济协调。这种负面影响引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这种危机对各国造成了不同的影响。

1、国际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降低了对美国的依赖度。二是降低了对华尔街的崇拜。三是降低了信用卡消费的魅力。

2、国际金融危机对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日韩两国为例,国际金融危机使金融制度相对成熟的日本和韩国也造到了重创。从对日韩大企业的影响看,一是实体经济收益率整体下滑。二是虚拟经济大幅缩水。日本股市一路爆跌,严重打击了日本的外向型经济。韩国各大银行和企业,也出现了“美元枯竭”现象,严重影响着韩国金融业的稳定性及经济实体的发展。

3、国际金融危机对东欧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因国际金融危机对资本市场造成了巨大影响,在外界看好的东欧经济体,也卷入危机并遭受重大冲击。目前东欧国家的外债累计达1.6万多亿美元,很大部分是从西欧银行借的,但在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欧洲经济增长速度变缓,信贷紧缩,股市下跌,大批外资撤出东欧市场,经济出现了明显困难。如匈牙利的经济危机非常严重。

4、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由于中国的国情不同,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的直接影响不大,关键是中国金融体制还没有完全与国际接轨,资本项目还没有完全开放。但从理性预期看,对中国造成影响不可低估。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造成的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可能造成中国流动性不足。有数椐表示,在中国近2万亿外汇储蓄中,约有1万亿美元左右投资美国国债。在美国金融危机条件下,必然导致资产抵押品的价格缩水,这种支付性危机就会转变为流动性危机。二是明显冲击中国的出口贸易。

二、国际金融危机发展趋势及其国际影响

金融动荡仍将持续第一,预计次贷危机造成的金融动荡将持续到2014年。只有当次贷危机最终传染源的美国房地产价格企稳、同时房地产的资产净值能够为出现问题的抵押贷款证券提供支撑时,这场危机才会结束。从历史经验看,美国战后5次的房价调整平均幅度为15%,最大的一次超过了20%,市场普遍预计此次的房价调整应该会超过历史平均水平,此轮实际房价调整要累计下降30%-35%才能达到合理水平。从目前情况看,美国实际房价仍有一定的下跌空间,我们认为本轮房价调整有望在2014年底接近底部,因此预计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动荡至少会延续到2014年。

第二,金融机构倒闭、重组仍将持续。基于美国房价仍在下跌,美国房贷相关资产的损失还将进一步显现,尤其是随着大量浮动利率抵押贷款利率重臵期的到来,潜在的风险可能会在2014年底和2014年内再次有所暴露,持有美国房贷相关资产的金融机构可能还会再爆巨亏。再加上信用危机和流动性危机短期内难以缓解,近期

看,预计在美国以及受次贷危机影响严重的欧洲,金融机构倒闭、重组的“悲剧”仍将继续上演。

第三,银行将成为继投行后受冲击的主要金融机构。投行在美国房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担任承销、融资顾问等多种角色,且投行的杠杆率很高,也直接持有大量房贷证券化产品及其相关衍生产品,因而在次贷危机爆发后投行首先受到冲击。美国原五大投行目前只剩下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且也已转为银行控股公司。某种意义上讲,华尔街投行已基本“全军覆没”。

第四,市场信心的恢复是关键。在金融危机爆发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急剧上升,市场信心缺失,导致信用危机恶化,金融市场功能瘫痪。在金融市场上,投资者信心对金融市场的安全起着决定性作用。一旦投资者对市场丧失信心,他会采取自我保护的措施,尽量减少自己的损失,从问题银行提出存款、卖出危机金融机构的股票和债券等,纷纷将自己各种金融资产变现,这必然会导致整个市场的流动性短缺,资产价格大幅度下跌,对金融市场的打击十分巨大,一些无辜的金融机构也会深受其害。

当前市场并不是在意资金成本,而是在规避风险的情绪笼罩下惜贷及信用违约导致的资金链条的断裂。如果银行等金融机构没有信心,不愿将资金贷出,无论多低的资金成本和多大的流动性,资金也难以到达有生产投资机会的资金需求者手中。这也是美联储等各国央行多次降息和大规模注资仍然收效甚微的原因。

世界经济前景堪忧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不断纵深蔓延,世界经济增长步伐明显放慢。反映世界经济增长的各项先行指数都普遍下降,预示着未来一段时期经济形势将持续恶化。

(一)美国经济衰退概率增大。美国的次贷危机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危机主要发生在房地产市场,主要表现是房地产市场萎缩,房屋的交易量和价格下降;第二个阶段:危机主要发生在金融市场,主要表现是大量金融机构陷于危机或倒闭;第三个阶段是危机蔓延到实体经济,经济产出下降,失业率上升,经济出现衰退。可以说,目前美国大致处在危机的第二个阶段末和第三个阶段初。

美国实体经济已现衰退迹象。不管现在采取何种救市措施,次贷危机已造成了众多金融机构的倒闭和从事实业的企业的销售和投资下降,对实体经济造成的损失已成事实,金融危机已经并将继续向实体经济传导。种种迹象表明美国经济步入了衰退边缘:一是美国劳动力市场疲软。二是个人实际消费增长乏力。三是美国出口的增长面临风险。

在金融加速器作用下美国经济将大幅萎缩。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与格特勒一起在1996年正式提出了著名的金融加速器理论。该理论认为,因信贷市场存在摩擦和代理成本,从而在微观层面上,企业资产负债表的状况成为企业投资支出的函数;在宏观层面上,外生冲击会被放大,进一步揭示了金融市场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国外学者关于金融加速器理论的相关实证研究也发现,股市持续下跌,将导致企业资产负债表恶化,企业能获得的资金减少,企业的投资支出将更大比例地下降,经济产出将大幅减少。金融加速器效应的重要特征是它的双重不对称特点:资产负债表对公司投资的影响在经济下降时期比在繁荣时期大,对小公司的作用比对大公司的作用大。

自次贷危机以来,美国股市以及其他主要股市均大幅下挫,因此,可预计美国等经济体的投资和产出将受到更大的冲击。美国8月份公布的《2014年7月高级经理贷款行为调查报告》显示,二季度美国银行继续提高对企业的工商贷款标准,约60%的国内银行提高了对大中型企业工商贷款的标准,约65%的银行提高了对小企业工商贷款的标准。由于目前美国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已基本丧失,9月份在美国股市上ipo的公司为零,再加上从银行获取贷款的难度加大,因此,美国企业的投资和(更多请你搜索)产出必将大幅下降。

本次金融危机不会发展到大萧条那么严重。经济史告诉我们,政府的干预虽不能完全改变经济周期的走势,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熨平”经济周期的波动,有效的政府干预可以减轻危机。总体上看,尽管次贷危机影响深远,并极有可能导致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但不会发展到大萧条那么严重,预计在今后几年美国将可能经历较长时期的温和衰退。

非常时期需要非常举措,预计美国政府将会推出更大胆激进的行动,着重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恢复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主要是恢复市场信心,以有效缓解金融市场上的信贷危机和流动性危机;二是救助已受损的实体经济,可能主要采取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发展,采取各种手段救助企业和购房者。上述两个问题必须同时解决才能缓解当前危机,并且已刻不容缓。

欧洲经济或将陷入深度衰退。欧洲市场受到次贷危机的直接、显著的影响。首先,欧洲与美国在金融和经济方面的关系密切程度超过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美国金融市场的恐慌情绪和信贷危机很容易迅速传到欧洲。其次,由于很多欧洲投行和银行直接投资了美国资本市场,而且绝大部分次贷资产都是由欧洲和美国的银行共同投资的,因此,欧洲的银行等金融机构蒙受了巨额的直接损失,一些大银行已倒闭。随着次贷危机的发展,欧洲银行业的危机正在急速恶化。由于银行资金的紧张,欧洲银行间拆借市场一度陷入冻结。

与美国相比,欧洲可能将陷于更严重的衰退。由于欧洲各国的经济结构不完全相同,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程度也不完全相同,在治理危机过程中始终保持高度一致的难度很大。另外,现任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过于固守控制通货膨胀的目标,不利于采取减息等刺激经济发展的货币政策。尽管通胀形势并不严峻,但在7月份欧洲央行还是提高了欧元利息率,次贷危机以来也很少降息,错失了一些救市的良机。最后,欧洲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弹性也不如美国经济。可以说,美国和欧洲只是处在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美国经济已陷于危机,欧洲经济才刚刚步入危机。

日本或将“因祸得福”。一方面,日本经济受次贷危机影响严重。今年二季度,gdp环比下降0.7%;外需曾是带动近两年日本经济回暖的主要因素,但二季度同比跌幅达2.5%;国内需求依然疲弱,私人消费下跌0.5%。在公共投资和私人住房投资持续回落的同时,企业投资也开始萎缩。预计在金融危机作用下,日本经济发展速度将进一步减缓。

另一方面,日本或将“因祸得福”,次贷危机导致的世界经济金融形势格局的变化将给日本带来难得的机遇。一是随着美元国际地位受损,日元的国际地位相对将上升。从美国政府的救助方案对美国经济发展的长远影响来看,“救市”计划会推高美国的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长期看,“双赤字”将导致美国面临新一轮的通胀压力和美元贬值的风险,对美元的霸主地位形成挑战。二是日本金融业面临难得的海外扩张机遇。在次贷危机爆发前,日本刚刚经历了十多年的经济低迷时期,经济中的

泡沫和问题相对较少,日本金融机构的经营比较稳健,所以,在发达国家中,日本可能是受次贷危机影响最小的国家,或许也是这场危机中发达国家里的最大赢家。主要竞争对手美国和欧洲的众多大型金融机构陷于危机给日本金融机构提供了抄底良机,近期野村证券和三菱银行去华尔街完成的兼并收购很可能只是日本金融机构进行海外战略扩张的一个开端。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lgfww.com/syw/zhenggai/71p79.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