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灵感范文网 >

心得体会 >读书笔记 >

苏轼这样的人让我感叹

苏轼这样的人让我感叹

苏轼这样的人让我感叹

苏轼这样的人让我感叹

落尽繁华皆不是

苏轼于景祐三年生于偏远川蜀的书香门第之中。其父苏洵为他起名"轼",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这样的名字或许正是昭示了苏轼不平凡的一生。 嘉祐元年,苏洵父子三人一同进京应试。苏轼清新洒脱的文风,让当时欧阳修称赞不已,一时声名大噪。正当苏轼,准备大展身手时,父亲母亲接连病逝,两兄弟回乡奔丧,及六年守孝期满才得以回京。正是这时,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都因王安石政见不合或反对新法,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早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了,可谓是“繁华落尽,物是人非”。苏轼空有满腹才华经纶,却郁郁不得志,令人扼腕叹息。

苏东坡起伏的一生

苏轼执意向皇上指出新法的弊害,惹怒了王安石,他只得自请离京,离开了他年少时心心念念,期望大展身手的政治朝野。

后来在地方上任后,他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其中个别句子被新党过分解读,批“讥讽先朝”,要置苏轼于死地。但是王安石认为“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于是苏轼得以从轻发落,贬至黄州。

在黄州,虽然是他在政治上的最低谷,却是他文学创作的颠峰。著名的《水调歌头》《饮湖上初晴后雨》等名篇佳作都是在此诞生,即使到了黄州的他,没有任何权利,没有亲戚朋友,也被政敌们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后来又被贬到更加偏远的地方——惠州、儋州。他每到一处都兢兢业业,力图将这些地方治理安定,他也的确为这些地方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令人赞叹。但是因为儋州(今海南)当时太过荒凉、偏僻,最后病死他乡。苏轼的一生落下了帷幕。钱穆曾说过苏东坡诗之伟大,因他一辈子没有在政治上得意过,他一生奔走潦倒,波澜曲折都在诗里见。苏东坡的儒学境界并不高,但在他身处艰难的环境时,他的人格是伟大的。不论是他的才华还是精神都值得我们称赞。

“美食家”苏东坡

苏东坡素有“美食家”之称。在黄州任官期间,他苦中作乐,发明了东坡肉、东坡鱼、东坡肘子等美食。在儋州时,他敢于尝试,儋州海滨,蚝甚多,肉味鲜美,东坡食后,诙谐地著文:“每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滴海南,分我此美也。”他不仅自己敢于尝试海鲜,还要告诉别人太好吃了,谁都别和我抢。

苏轼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潇洒。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绝不苟且的生活,要用双脚去实现诗和远方的梦想”。他不愿向命运低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他是不会满足于只写写个人的悲欢离合、爱恨情愁的,他的眼中、心里更多的想的是百姓,想的是社稷。就是这样一个人让我忍不住感叹:“漂漂何所以,天地一沙鸥”。

“黄州惠州儋州”

苏东坡从一帆风顺的仕途,被贬到荒无人烟的黄州,他的内心充满了慌张与徬徨,但是他从来都是一个乐天派,是一个善于将无趣转化为有趣的人。所以在黄州苏东坡将自己豁达乐观的天性发挥到了极致,黄州的山川草木、赤壁的涛声、承天寺的夜色、东坡草堂的诗意生活都化成他笔下的不朽。

从意气风发到一展宏图的少年到最后客死他乡的悲惨结局,苏轼的一生跌宕起伏,感受到了人生无常世间冷暖,但他的豁达,“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洒脱。他乐得其所,说到他的一生,对自己的评价是“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标签: 苏轼 感叹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lgfww.com/xdth/dushu/5wmvw6.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