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灵感范文网 >

个人文档 >实习报告 >

构建五个平台努力开发农村人才资源

构建五个平台努力开发农村人才资源

第一篇:构建五个平台努力开发农村人才资源

构建五个平台努力开发农村人才资源

南溪县属比较典型的农业县,农村人才资源较为丰富,搞农村人才开发潜力巨大,意义深远。从2014年起,县委、县政府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开发计划,出台配套文件,确立了“试点引路,步步推进,健全网络,分级育才”的开发思路,探索出一条“选拔—培养—激励—流动—创业”的农村人才开发路子,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振兴全县经济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

一、构建人才选拔平台,发挥人才的优势效应

创新人才观念,大力挖掘农村人才,变“隐性”人才为“显性”人才,变人才“奇缺”为人才“凸现”。我们把懂管理、会经营、有一技之长的“田秀才”、“土专家”,以及带领群众依靠勤劳致富、科技致富,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致富带头人都称作乡土人才。

一是建立了农村人才开发服务体系。以县农村人才市场为龙头,乡镇人事劳动服务中心为主干,网络延伸到村(社)。全县农村人才开发由县人事局牵头,各职能部门分工负责。要求县乡两级服务机构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实现硬件规范化、功能一体化、信息网络化、管理制度化。我县农村人才开发服务机构还把全县11个协会,129户业主,853户种养大户列入了管理的范围。我县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每年按财政收入的0.5‰拔出经费,用于农村人才资源开发。

二是统一建立农村人才信息库。为加大农村人才的储备工作,县上统一安排各乡镇人才劳动服务中心,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按照统一的乡土人才分类标准、统一印制的表格和卡片建立农村人才信息库。一人一卡、一村一社一统计。农村人才个人持一联卡,当情况发生变化后及时到服务中心调整另一联上的信息内容。同时,各中心村农村人才实行微机管理,逐步实现人才信息库联网运行。通过调查摸底、组织和群众推荐、登记造册等农村人才普查,我县现有农村人才共两大类:一类是乡镇在职的科技人员800余人;二类是有一技之长的乡土人才1万余人,其中,列入乡镇人事劳动服务中心管理的3400余人,其中种植业874人、养殖业694人、工程技术类820人、运输业163人、经济管理类152人、财会335人、其他91人。

二、构建人才培养平台,发挥人才的示范效应

我们在抓农村人才“量”的扩张的同时,还注重农村人才“质”的提升。

一是选送农村优秀青年到大中专院校深造。县乡土人才培训基地挂靠农广校,首批40名乡土人才正接受学历培训;利用一所全国、一所全省重点职业高中教育资源培训中专学历层次农村人才;各乡镇农校兴办中、短期班培训农村人才。今年县培训中心办班期,乡镇培训站办班32期,村培训员办班250期,培训人数达4万人。

二是组织县上专业技术人员下乡培训。围绕三大农业产业支柱,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和科技示范推广项目,举办了蔬菜种植、白鹅养殖、雪梨生产、麻竹培育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320期,10多万人次;同时,组织院坝会、鼓励乡土人才之间互动培训。今年精心组织了靠技术、靠勤劳致富的9名优秀乡土人才到全县16个乡镇巡回宣讲。

三是组织农村人才外出参观学习。2014年以来,我们先后组织农村人才到江苏、浙江、成都、绵阳、洪雅等省内外参观学习共280人次。这些农村人才掌握技术后,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产品科技含量增加,品牌意识、生态意识、质量意识增强,综合效益显著提高,形成了优质蔬菜、优质水果、种草养畜三大农业产业支柱,蔬菜村、雪梨村、白鹅村、西瓜村等40多个,年纯收入达2万元的种养殖户500多户,养殖业、水果业年增长率超过10%以上,江南甜橙、金竹西瓜比同类水果高出0.5—1.0元,有效地发挥了“选拔一批能人,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的人才示范效应。

三、构建人才激励平台,发挥人才的带动效应

为激发广大农村人才的创业热情,发挥农村人才的带动效应,我们完善了农村人才激励机制。

一是职称评定实际一点。出台了《南溪县农民技术职称评定暂行办法》,立足农村实际,以评定对象的生产经营业绩、技术水平、解决农业生产和技术推广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带动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作用为主要依据,淡化学历、资历要求。通过为农村人才发放“绿色证书”,有效地激发了农村人才学科学、学技术和创业的热情。目前,全县共评定农民技术职称2132名,其中高级1名、中级650名、初级3800名。

二是政治上高看一眼。县政府每三年动态表彰一批优秀乡土人才,并制定出了具体的选拔和管理办法。目前,全县有受市政府表彰的优秀乡土人才5名,县级乡土人才34名,乡级优秀乡土人才261人。同时,农村优秀乡土人才可纳入地方专家评选范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坚持县领导联系优秀农村人才工作制度,县四家班子领导分别联系优秀乡土人才10名。

三是使用上提升一点。结合基层组织建设,对有农民技术职称的农村人才,致富能力强的培养成村干部,综合能力强的再培养成乡干部。全县现有172名农民技术员走上了村干部岗位,1人走上乡干部岗位。我们还结合“三村建设”,为全县214个村配备了“科技专干”,享受副主任待遇。

四是服务上多给一块。我县规定,乡土人才在申报科研项目、技术开发、承接课题、申请贷款、人才引进等方面享有与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同等的待遇,并优先签订农业技术承包和技术推广合同,优先优惠享受各类技术辅导和服务。由于激励机制的作用,南溪乡土人正发挥着典型带动作用,如江南从事柑橘品种选育和栽培的王平德科学育就了江南橙;罗龙郭忠首创“股田制”,被誉为“宜宾小岗”,在全国引起轰动,目前县内已有3个乡镇由此而产生了规模不等的股份合作组织;还有石鼓让黄土变金山的刘全;大观星火科技带头人唐光华等,充分发挥了农村人才资本效益。

四、构建人才流动平台,发挥人才的集聚效应

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等措施,积极开展人才交流,大力培育农村人才市场。

一是抓人才引进。采取切实措施,提供优惠条件,大力引进各类人才来南溪安家乐业,有效壮大农村人才队伍。我县共引进外地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约535名。全县业主开发经营土地116户,面积1.93万亩,其中,公司租赁土地从事养殖业和生态农业开发单位14个,面积4100余亩。石鼓乡引进人才建成500亩生态农业锦绣园;长兴镇引进重庆、成都、云南等地技术、管理人才100多名,建成了长江建司、长兴酒厂、长兴纸厂,乡镇企业产值年增长25%以上,引进人才发展麻竹生产5000亩;大观镇到重庆请畜牧师指导波尔多山羊养殖,其繁殖的波尔多山羊f1、f2代,远销浙江、福建一带,创造经济价值达500多万元。

二是抓人才输出。2014年向全国各地共输出各类农村人才853名。其中罗龙镇输出乡土人才200余名到屏山、珙县、 兴文和县内大观、裴石指导蔬菜种植,人均月收入达1000余元。我们还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走“空手出门,抱财归家”之路。2014年全县劳务输出6.82万人,劳务收入2.71亿元。在广州万邦鞋业有限公司,南溪籍务工人员有上千人,在当地形成了“南溪村”;宜宾“五粮液”招收的工人中,南溪籍人员占20%。不少外出务工人员在外学习到技术,积攒资金后纷纷回乡创业,如大观民强5社孙泽高外地打工学到养鸡技术回乡后,办起家庭养鸡场,饲养蛋鸡4000只,年产商品蛋20吨,产值10万元。

三是抓协会组建。全县建立蔬菜协会,水果协会、白鹅协会等27个,会员1577人,带动农户31364户。协会通过开展信息技术交流和培训,筹划、组织扩大生产规模,促进产品营销,县果协每年组织500吨水果外销,县蔬菜协会营集全县蔬菜营销大户百余户,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推动特色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四是抓对子联接。由乡镇人才劳动服务中心牵线,搭建沟通的桥梁;通过协议形式,乡土人才与需要帮助的农户结成帮扶对子,进行有偿合作,使农户达到了致富的目的。这种有效形式在全县推开,共签订协议1600份。

五、构建人才创业平台,发挥人才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推动效应

我县农村人才开发,以产业结构调整项目为平台,实现了农村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使现有科技人员有了用武之地,让乡土人才登上了市场经济的大舞台,给农村人才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我县充分利用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项目、四川白鹅养殖基地建设项目、长江上游甜橙水果带、南溪五十里水果长廊建设等一系列农业科技项目和农业基地建设,以人为本,发挥农村人才作用,发展一大批专业户、专业村、专业技术协会,形成“农技协会+公司+农户”的生产格局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规模生产,推动了全县产业化经营,形成了人才资本的增值。2014年全县优质蔬菜种植面积15.03万亩,南溪“四川白鹅”出栏达600万只,优质水果面积6.5万亩,三大农业支柱实现产值7.2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6.4%,农业总产值增幅居宜宾市第一。南溪蔬菜已远销到香港、澳门等地,南溪“四川白鹅”远销省内外。2014年全县农民纯收入2483元,比2014年增长350元。<?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第二篇:构建五个平台努力开发农村人才资源

南溪县属比较典型的农业县,农村人才资源较为丰富,搞农村人才开发潜力巨大,意义深远。从2014年起,县委、县政府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开发计划,出台配套文件,确立了“试点引路,步步推进,健全网络,分级育才”的开发思路,探索出一条“选拔—培养—激励—流动—创业”的农村人才开发路子,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振兴全县经济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一、构建人才选拔平台,发挥人才的优势效应

创新人才观念,大力挖掘农村人才,变“隐性”人才为“显性”人才,变人才“奇缺”为人才“凸现”。我们把懂管理、会经营、有一技之长的“田秀才”、“土专家”,以及带领群众依靠勤劳致富、科技致富,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致富带头人都称作乡土人才。二是统一建立农村人才信息库。为加大农村人才的储备工作,县上统一安排各乡镇人才劳动服务中心,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按照统一的乡土人才分类标准、统一印制的表格和卡片建立农村人才信息库。一人一卡、一村一社一统计。农村人才个人持一联卡,当情况发生变化后及时到服务中心调整另一联上的信息内容。同时,各中心村农村人才实行微机管理,逐步实现人才信息库联网运行。通过调查摸底、组织和群众推荐、登记造册等农村人才普查,我县现有农村人才共两大类:一类是乡镇在职的科技人员800余人;二类是有一技之长的乡土人才1万余人,其中,列入乡镇人事劳动服务中心管理的3400余人,其中种植业874人、养殖业694人、工程技术类820人、运输业163人、经济管理类152人、财会335人、其他91人。二、构建人才培养平台,发挥人才的示范效应

我们在抓农村人才“量”的扩张的同时,还注重农村人才“质”的提升。

一是选送农村优秀青年到大中专院校深造。县乡土人才培训基地挂靠农广校,首批40名乡土人才正接受学历培训;利用一所全国、一所全省重点职业高中教育资源培训中专学历层次农村人才;各乡镇农校兴办中、短期班培训农村人才。今年县培训中心办班期,乡镇培训站办班32期,村培训员办班250期,培训人数达4万人。

二是组织县上专业技术人员下乡培训。围绕三大农业产业支柱,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和科技示范推广项目,举办了蔬菜种植、白鹅养殖、雪梨生产、麻竹培育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320期,10多万人次;同时,组织院坝会、鼓励乡土人才之间互动培训。今年精心组织了靠技术、靠勤劳致富的9名优秀乡土人才到全县16个乡镇巡回宣讲。

三是组织农村人才外出参观学习。2014年以来,我们先后组织农村人才到江苏、浙江、成都、绵阳、洪雅等省内外参观学习共280人次。这些农村人才掌握技术后,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产品科技含量增加,品牌意识、生态意识、质量意识增强,综合效益显著提高,形成了优质蔬菜、优质水果、种草养畜三大农业产业支柱,蔬菜村、雪梨村、白鹅村、西瓜村等40多个,年纯收入达2万元的种养殖户500多户,养殖业、水果业年增长率超过10%以上,江南甜橙、金竹西瓜比同类水果高出0.5—1.0元,有效地发挥了“选拔一批能人,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的人才示范效应。三、构建人才激励平台,发挥人才的带动效应

为激发广大农村人才的创业热情,发挥农村人才的带动效应,我们完善了农村人才激励机制。二是政治上高看一眼。县政府每三年动态表彰一批优秀乡土人才,并制定出了具体的选拔和管理办法。目前,全县有受市政府表彰的优秀乡土人才5名,县级乡土人才34名,乡级优秀乡土人才261人。同时,农村优秀乡土人才可纳入地方专家评选范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坚持县领导联系优秀农村人才工作制度,县四家班子领导分别联系优秀乡土人才10名。四是服务上多给一块。我县规定,乡土人才在申报科研项目、技术开发、承接课题、申请贷款、人才引进等方面享有与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同等的待遇,并优先签订农业技术承包和技术推广合同,优先优惠享受各类技术辅导和服务。由于激励机制的作用,南溪乡土人正发挥着典型带动作用,如江南从事柑橘品种选育和栽培的王平德科学育就了江南橙;罗龙郭忠首创“股田制”,被誉为“宜宾小岗”,在全国引起轰动,目前县内已有3个乡镇由此而产生了规模不等的股份合作组织;还有石鼓让黄土变金山的刘全;大观星火科技带头人唐光华等,充分发挥了农村人才资本效益。四、构建人才流动平台,发挥人才的集聚效应

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等措施,积极开展人才交流,大力培育农村人才市场。二是抓人才输出。2014年向全国各地共输出各类农村人才853名。其中罗龙镇输出乡土人才200余名到屏山、珙县、兴文和县内大观、裴石指导蔬菜种植,人均月收入达1000余元。我们还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走“空手出门,抱财归家”之路。2014年全县劳务输出6.82万人,劳务收入2.71亿元。在广州万邦鞋业有限公司,南溪籍务工人员有上千人,在当地形成了“南溪村”;宜宾“五粮液”招收的工人中,南溪籍人员占20%。不少外出务工人员在外学习到技术,积攒资金后纷纷回乡创业,如大观民强5社孙泽高外地打工学到养鸡技术回乡后,办起家庭养鸡场,饲养蛋鸡4000只,年产商品蛋20吨,产值10万元。

三是抓协会组建。全县建立蔬菜协会,水果协会、白鹅协会等27个,会员1577人,带动农户31364户。协会通过开展信息技术交流和培训,筹划、组织扩大生产规模,促进产品营销,县果协每年组织500吨水果外销,县蔬菜协会营集全县蔬菜营销大户百余户,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推动特色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本站范文网【】

四是抓对子联接。由乡镇人才劳动服务中心牵线,搭建沟通的桥梁;通过协议形式,乡土人才与需要帮助的农户结成帮扶对子,进行有偿合作,使农户达到了致富的目的。这种有效形式在全县推开,共签订协议1600份。五、构建人才创业平台,发挥人才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推动效应

构建五个平台努力开发农村人才资源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第三篇:构建五个平台努力开发农村人才资源

南溪县属比较典型的农业县,农村人才资源较为丰富,搞农村人才开发潜力巨大,意义深远。从2014年起,县委、县政府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开发计划,出台配套文件,确立了“试点引路,步步推进,健全网络,分级育才”的开发思路,探索出一条“选拔—培养—激励—流动—创业”的农村人才开发路子,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振兴全县经济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

一、构建人才选拔平台,发挥人才的优势效应

创新人才观念,大力挖掘农村人才,变“隐性”人才为“显性”人才,变人才“奇缺”为人才“凸现”。我们把懂管理、会经营、有一技之长的“田秀才”、“土专家”,以及带领群众依靠勤劳致富、科技致富,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致富带头人都称作乡土人才。

一是建立了农村人才开发服务体系。以县农村人才市场为龙头,乡镇人事劳动服务中心为主干,网络延伸到村(社)。全县农村人才开发由县人事局牵头,各职能部门分工负责。要求县乡两级服务机构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实现硬件规范化、功能一体化、信息网络化、管理制度化。我县农村人才开发服务机构还把全县11个协会,129户业主,853户种养大户列入了管理的范围。我县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每年按财政收入的0.5‰拔出经费,用于农村人才资源开发。

二是统一建立农村人才信息库。为加大农村人才的储备工作,县上统一安排各乡镇人才劳动服务中心,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按照统一的乡土人才分类标准、统一印制的表格和卡片建立农村人才信息库。一人一卡、一村一社一统计。农村人才个人持一联卡,当情况发生变化后及时到服务中心调整另一联上的信息内容。同时,各中心村农村人才实行微机管理,逐步实现人才信息库联网运行。通过调查摸底、组织和群众推荐、登记造册等农村人才普查,我县现有农村人才共两大类:一类是乡镇在职的科技人员800余人;二类是有一技之长的乡土人才1万余人,其中,列入乡镇人事劳动服务中心管理的3400余人,其中种植业874人、养殖业694人、工程技术类820人、运输业163人、经济管理类152人、财会335人、其他91人。

二、构建人才培养平台,发挥人才的示范效应

我们在抓农村人才“量”的扩张的同时,还注重农村人才“质”的提升。

一是选送农村优秀青年到大中专院校深造。县乡土人才培训基地挂靠农广校,首批40名乡土人才正接受学历培训;利用一所全国、一所全省重点职业高中教育资源培训中专学历层次农村人才;各乡镇农校兴办中、短期班培训农村人才。今年县培训中心办班期,乡镇培训站办班32期,村培训员办班250期,培训人数达4万人。

二是组织县上专业技术人员下乡培训。围绕三大农业产业支柱,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和科技示范推广项目,举办了蔬菜种植、白鹅养殖、雪梨生产、麻竹培育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320期,10多万人次;同时,组织院坝会、鼓励乡土人才之间互动培训。今年精心组织了靠技术、靠勤劳致富的9名优秀乡土人才到全县16个乡镇巡回宣讲。

三是组织农村人才外出参观学习。2014年以来,我们先后组织农村人才到江苏、浙江、成都、绵阳、洪雅等省内外参观学习共280人次。这些农村人才掌握技术后,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产品科技含量增加,品牌意识、生态意识、质量意识增强,综合效益显著提高,形成了优质蔬菜、优质水果、种草养畜三大农业产业支柱,蔬菜村、雪梨村、白鹅村、西瓜村等40多个,年纯收入达2万元的种养殖户500多户,养殖业、水果业年增长率超过10%以上,江南甜橙、金竹西瓜比同类水果高出0.5—1.0元,有效地发挥了“选拔一批能人,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的人才示范效应。

三、构建人才激励平台,发挥人才的带动效应

为激发广大农村人才的创业热情,发挥农村人才的带动效应,我们完善了农村人才激励机制。

一是职称评定实际一点。出台了《南溪县农民技术职称评定暂行办法》,立足农村实际,以评定对象的生产经营业绩、技术水平、解决农业生产和技术推广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带动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作用为主要依据,淡化学历、资历要求。通过为农村人才发放“绿色证书”,有效地激发了农村人才学科学、学技术和创业的热情。目前,全县共评定农民技术职称2132名,其中高级1名、中级650名、初级3800名。

二是政治上高看一眼。县政府每三年动态表彰一批优秀乡土人才,并制定出了具体的选拔和管理办法。目前,全县有受市政府表彰的优秀乡土人才5名,县级乡土人才34名,乡级优秀乡土人才261人。同时,农村优秀乡土人才可纳入地方专家评选范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坚持县领导联系优秀农村人才工作制度,县四家班子领导分别联系优秀乡土人才10名。

三是使用上提升一点。结合基层组织建设,对有农民技术职称的农村人才,致富能力强的培养成村干部,综合能力强的再培养成乡干部。全县现有172名农民技术员走上了村干部岗位,1人走上乡干部岗位。我们还结合“三村建设”,为全县214个村配备了“科技专干”,享受副主任待遇。

四是服务上多给一块。我县规定,乡土人才在申报科研项目、技术开发、承接课题、申请贷款、人才引进等方面享有与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同等的待遇,并优先签订农业技术承包和技术推广合同,优先优惠享受各类技术辅导和服务。由于激励机制的作用,南溪乡土人正发挥着典型带动作用,如江南从事柑橘品种选育和栽培的王平德科学育就了江南橙;罗龙郭忠首创“股田制”,被誉为“宜宾小岗”,在全国引起轰动,目前县内已有3个乡镇由此而产生了规模不等的股份合作组织;还有石鼓让黄土变金山的刘全;大观星火科技带头人唐光华等,充分发挥了农村人才资本效益。

四、构建人才流动平台,发挥人才的集聚效应

采取

第四篇:构建五个平台努力开发农村人才资源

南溪县属比较典型的农业县,农村人才资源较为丰富,搞农村人才开发潜力巨大,意义深远。从2014年起,县委、县政府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开发计划,出台配套文件,确立了“试点引路,步步推进,健全网络,分级育才”的开发思路,探索出一条“选拔—培养—激励—流动—创业”的农村人才开发路子,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振兴全县经济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

一、构建人才选拔平台,发挥人才的优势效应

创新人才观念,大力挖掘农村人才,变“隐性”人才为“显性”人才,变人才“奇缺”为人才“凸现”。我们把懂管理、会经营、有一技之长的“田秀才”、“土专家”,以及带领群众依靠勤劳致富、科技致富,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致富带头人都称作乡土人才。

一是建立了农村人才开发服务体系。以县农村人才市场为龙头,乡镇人事劳动服务中心为主干,网络延伸到村(社)。全县农村人才开发由县人事局牵头,各职能部门分工负责。要求县乡两级服务机构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实现硬件规范化、功能一体化、信息网络化、管理制度化。我县农村人才开发服务机构还把全县11个协会,129户业主,853户种养大户列入了管理的范围。我县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每年按财政收入的0.5‰拔出经费,用于农村人才资源开发。

二是统一建立农村人才信息库。为加大农村人才的储备工作,县上统一安排各乡镇人才劳动服务中心,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按照统一的乡土人才分类标准、统一印制的表格和卡片建立农村人才信息库。一人一卡、一村一社一统计。农村人才个人持一联卡,当情况发生变化后及时到服务中心调整另一联上的信息内容。同时,各中心村农村人才实行微机管理,逐步实现人才信息库联网运行。通过调查摸底、组织和群众推荐、登记造册等农村人才普查,我县现有农村人才共两大类:一类是乡镇在职的科技人员800余人;二类是有一技之长的乡土人才1万余人,其中,列入乡镇人事劳动服务中心管理的3400余人,其中种植业874人、养殖业694人、工程技术类820人、运输业163人、经济管理类152人、财会335人、其他91人。

二、构建人才培养平台,发挥人才的示范效应

我们在抓农村人才“量”的扩张的同时,还注重农村人才“质”的提升。

一是选送农村优秀青年到大中专院校深造。县乡土人才培训基地挂靠农广校,首批40名乡土人才正接受学历培训;利用一所全国、一所全省重点职业高中教育资源培训中专学历层次农村人才;各乡镇农校兴办中、短期班培训农村人才。今年县培训中心办班期,乡镇培训站办班32期,村培训员办班250期,培训人数达4万人。

二是组织县上专业技术人员下乡培训。围绕三大农业产业支柱,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和科技示范推广项目,举办了蔬菜种植、白鹅养殖、雪梨生产、麻竹培育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320期,10多万人次;同时,组织院坝会、鼓励乡土人才之间互动培训。今年精心组织了靠技术、靠勤劳致富的9名优秀乡土人才到全县16个乡镇巡回宣讲。

三是组织农村人才外出参观学习。2014年以来,我们先后组织农村人才到江苏、浙江、成都、绵阳、洪雅等省内外参观学习共280人次。这些农村人才掌握技术后,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产品科技含量增加,品牌意识、生态意识、质量意识增强,综合效益显著提高,形成了优质蔬菜、优质水果、种草养畜三大农业产业支柱,蔬菜村、雪梨村、白鹅村、西瓜村等40多个,年纯收入达2万元的种养殖户500多户,养殖业、水果业年增长率超过10%以上,江南甜橙、金竹西瓜比同类水果高出0.5—1.0元,有效地发挥了“选拔一批能人,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的人才示范效应。

三、构建人才激励平台,发挥人才的带动效应

为激发广大农村人才的创业热情,发挥农村人才的带动效应,我们完善了农村人才激励机制。

一是职称评定实际一点。出台了《南溪县农民技术职称评定暂行办法》,立足农村实际,以评定对象的生产经营业绩、技术水平、解决农业生产和技术推广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带动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作用为主要依据,淡化学历、资历要求。通过为农村人才发放“绿色证书”,有效地激发了农村人才学科学、学技术和创业的热情。目前,全县共评定农民技术职称2132名,其中高级1名、中级650名、初级3800名。

二是政治上高看一眼。县政府每三年动态表彰一批优秀乡土人才,并制定出了具体的选拔和管理办法。目前,全县有受市政府表彰的优秀乡土人才5名,县级乡土人才34名,乡级优秀乡土人才261人。同时,农村优秀乡土人才可纳入地方专家评选范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坚持县领导联系优秀农村人才工作制度,县四家班子领导分别联系优秀乡土人才10名。

三是使用上提升一点。结合基层组织建设,对有农民技术职称的农村人才,致富能力强的培养成村干部,综合能力强的再培养成乡干部。全县现有172名农民技术员走上了村干部岗位,1人走上乡干部岗位。我们还结合“三村建设”,为全县214个村配备了“科技专干”,享受副主任待遇。

&nb

第五篇:开发农村人才资源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开发农村人才资源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宜城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级市,工业基础薄弱,农村经济在全市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近几年来,我市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贯彻上级有关农村人才资源开发一系列文件精神,突出“五抓”,使农村呈现出“一镇一品”的格局,城东的油料、香菇、西瓜及城西的白菜、冬瓜、甘蔗已形成规模和特色,大山菌业、新丰粮油、襄大农牧等龙头企业的拉动力持续增强,农业优势进一步发挥。打工经济快速发展,今年新增劳务输出1万余人,新增收入60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385元,比上年净增405元,增长13.6%。

一、抓组织领导,不断增强农村人才开发工作合力。

一是加大组织领导力度。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工作难度大,认识难统一,部门难配合,关系难协调。因此,必须要有领导重视,要有相关部门的配合与支持,才能行成合力,才能把工作全面推动,因此,我市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人事、农业、财政、教育、科技、科协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农村人才资源开发领导小组。各镇(办事处)、区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为全面推进这一工作,提供了领导保证。二是加大部门配合力度。

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我们加强部门间的配合。人事部门主动上门协调关系,争取支持,制定总体方案。财政部门积极进行资金扶持,仅近几年财政划拨资金达80万元。农业部门积极组织农技人员开展科技承包、科技咨询、技术指导、开展种植业示范基地建设,利用市农业学校等单位开展技术培训。科技部门组织开展下乡活动,送科普资料上门,开展科技成果评选。教育等部门也积极参与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由于各部门的积极配合,使我市的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形成了合力。三是制订配套政策,促进规范管理。2014年来,在充分调研论证、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宜城市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实施方案》(宜人字[2014]42号),明确了农村乡土人才开发的范围、原则以及培训教育、提供服务等内容,使全市的乡土人才开发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近两年来,为了进一步推动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工作,我市先后又出台了《宜城市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宜发[2014]13号)、《宜城市关于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宜办发[2014]14号)等文件,在政策上保证了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工作正常开展。

二、抓选拔管理,不断壮大农村人才队伍。

我们依据《湖北省农村乡土拔尖人才选拔和管理暂行办法》,建立了符合自身实际的乡土人才选拔和管理机制,具体来说就是发挥三个优势。一是发挥组织优势,把乡土人才层层选拔出来。根据上级关于选拔乡土人才的条件标准、对象范围,我们根据自身实际制定了具体选拔办法和考核标准,每年都要对各镇(办事处)、区下达选拔任务,并建立乡土人才数据库,对乡土人才实行动态管理。近几年,全市共选拔出各类乡土人才4200多名。二是发挥市场优势,把专业技术人才引向农村。充分发挥市人才市场、镇(办事处)、区人才交流服务站的阵地作用,利用镇(办事处)、区机构改革的有利时机、打破人才部门、单位所有界限,先后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复退军人、专业技术人员流向农村第一线。三是发挥职能优势,把乡土人才管好用活。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来,我市农村涌现出了一大批致富能手、能工巧匠以及“田秀才”、“土专家”,他们在发展我市的农村经济中发挥了骨干和示范

作用。但由于多种原因而未得到全方位、多层次、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发和利用。为了加快我市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建设步伐,确定把乡土人才管好用活,我们一是把对乡土拔尖人才的选拔、管理职能赋予各级人事部门,并要求各级人事部门积极主动地为乡土人才搞好服务。二是每三年组织一次优秀乡土拔尖人才评比表彰活动,近几年来,全市共表彰优秀乡土拔尖人才120多名,向他们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金,并赠阅科技报刊和实用资料。三是开展职称社会化评审工作,为320名“田秀才”、“土专家”评定专业技术职称。

三、抓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农村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近年来, 我们根据产业化发展的需要,结合实际开展各类教育培训,培训了一大批急需的实用专门人才。一是依托院校联合办学,为农村人才“充电”。我们先后与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农学院等10多所大专院校开展人才共建活动,采取委培、代培、联合办班等形式,开办了科技推广班、经营管理班、农业信息班等30多个班次,共培训乡土人才2014余人次。二是开展技术培训,为农村人才“补钙”。为推动我市人才开发,加强农业和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我市授予农校等12个单位为“宜城市农村人才开发培训基地”,利用农闲时节,集中开展教育培训。我们还注重利用市外的培训力量,组织近万名农村专业技术人员、乡土拔尖人才,以人才、劳务输出形式到外地学习技术。三是发挥“能人”作用,为农村人才“传经”。我市农村有一大批科技能人,他们对本地情况熟悉,对群众需求了解,人事部门注重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培训提高身边的农民。

四、抓引才送智,不断提高农村经济的科技含量。

为了加快全市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大现代科技的投入和运用力度,使农民获得更多的农业生产新技术、新本领,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引才送智的工作,使第一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一是把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作为人才开发的立足点。在人才开发中我们做到人才能留、留才能用、才尽其能,从加大资金投入、优化政策环境、提供优质服务等方面入手, 为人才发挥最大潜能创造宽松环境。市政府建立了农村人才开发专项经费与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基金相结合的资金保障体系,为人才开发、科技转化提供资金支持。各镇也结合自身实际,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二是把引进人才作为人才开发的突破点。我们结合实际,根据需要,通过走出家门招人才、围绕项目请人才、不拘形式借人才等多种形式引进各类科技人才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三是把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作为人才开发的接力点。我们在全市专业技术人员中组织实施启动项目,兴办一个实体,推广一个技术,形成一个产业,致富一放群众“的”五个一“工程”。

几年来,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共撰写有价值的论文近千篇,提合理化建议上千条,2014多名专业技术人员与乡土建立了互助关系,开展技术帮扶活动。我们每年还组建科技服务团和“新科技推广服务队”,在春秋两季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 有针对性地传授农业科技,帮助解决关键项目、关键环节、关键技术问题,把人才开发与科技普及有机结合起来,取得较好的效果。

五、抓示范建设,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我们始终坚持人才开发与发展科技农业、效益农业、市场农业和生态农业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示范镇村、示范基地和创业基地的辐射作用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一是抓产业示范

基地建设。各镇依托人才开发类型和规模,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走“市场基地+农户”的特色农业、旅游农业、生态农业、效益农业之路,形成了“基地搭抬,人才唱戏,服务农业,建设农村,促进发展”的新格局。流水西瓜、孔湾白菜、板桥的板栗等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初具规模,效益可观。二是抓创业基地建设。为推动我市农村人才开发,加强农业和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根据宜人字[2014]42号文件精神和市人事局、市农业局联合颁布的农村人才创业基地标准,经组织验收,综合评定,决定授于宜城市新丰粮油土特产品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为“宜城市农村人才开发创业基地”。创业基地的建成,吸纳了大批乡土人才,也大大推进了农村产业化的进程。三是抓好“一市一品”。近几年来,根据襄樊“一市一品”的战略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科学规划,把油料产业作为我市的主导特色产业,着力加大对油料产业的扶持力度,初步形成了“一市一品”的产业格局。近年来我市油料种植面积达65万亩,其中油菜45万亩,花生20万亩,芝麻5万亩,油料总产量11万吨,比种植小麦、水稻亩平增收180元,取得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税”的良好效果。目前我市依托龙头加工企业和中介组织,年加工转化油料7万吨以上,年经销转化油料20万吨以上,网络周边地区300万亩以上油料基地,已形成以宜城为中心鄂西北最大的油料产业带和集散地。

宜城人事局张启军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lgfww.com/grwd/shixibaogao/3vv63p.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