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灵感范文网 >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

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报告(共5篇)

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报告(共5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5篇《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报告》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与《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报告》相关的范文。

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报告(共5篇)

篇1: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报告

关于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报告

关于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报告

一、XX县贫困人口现状: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对贫困县乡村的划定,目前,我县有省级插花贫困乡3个,贫困村20个。2005年初,全县20个乡镇场有贫困户5181户20465人(人均收入低于882元以下),占全县总人口的5.64%。从地理环境分:三个重点贫困乡20个重点村有贫困户2824户12155人占总贫困人口的59.4%,其它乡镇场有贫困户2357户8310人;从致贫原因分:因无生产资料致贫2313户10191人,占总贫困人口的49.8%;因病致贫1562户6069人,占总贫困人口的30%;因灾致贫103户436人;因无劳动能力致贫317户632人;孤寡老人322人;孤儿9人;其它原因致贫502户2310人,占总贫困人口的11.3%。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三个贫困乡,占总贫困人口的59.4%。

二、致贫原因分析:

一是生产生活条件差,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自然资源匮乏。这些区域人均耕地(草场)少且土(草)质差,交通不便本文来自517878秘书网,信息闭塞,居住分散,缺水、缺电、缺市场,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成果共享程度低;

二是劳动者素质差,劳动技能低,科技发展意识淡薄,传统的经营、养殖模式依然存在;

三是贫困人口观念落后,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等、靠、要思想严重。2005年初在册的贫困户中,有68%的贫困户家中有18-40岁的男性劳动力,而外出务工人员不足3%;

四是扶贫开发局限性强。低收入人口主要分布在偏远落后的山区、丘陵区、灾害高发区、高寒牧区,点多面广,基础设施差,扶贫效果不明显;

五是我县不是贫困县,但与其它县(市)相比,贫困人口最多,占全地区贫困人口的16.5%,而上级扶贫资金投入有限(2000年-2004年共计投入647万元)且县级财政困难,制约了扶贫开发的顺利进行;

六是由于扶贫防御体系不健全,返贫现象严重。2000年初我县在册贫困人口220户1201人,经过5年的扶贫工作,实现7639户38046人脱贫,而2005年初在册贫困人口却有5181户20465人(动态脱贫标准线由650元提高到882元后统计);

七是陈规陋习致贫(如大操大办“红白”事)。

三、扶贫机制及设想:

(一)进行分类扶贫,对有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贫困户以帮教式扶贫为重点,着重提高农牧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对无生产资料的贫困户以解决生产资料,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产技能为重点进行帮扶;对于无劳动能力的'孤寡老人、孤儿等纳入民政供养,进行救济式扶贫(共331人,其中孤寡老人322人,孤儿9人)。

(二)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

围绕增加低收入人口收入,以优势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为基础,支持重点乡村和农户发展优势特色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进一步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特别是要利用我县畜牧业优势,集中力量,加大畜牧业的发展,提高肉、蛋、奶产出率,使其成为带动低收入人口提高收入水平的重要来源。

(三)实施整村推进战略

以贫困村为单位,加强基本农田、优质草场、环境改造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国家安排的以工代赈资金必须用于贫困乡村的基本建设,各行业部门的专项资金要重点向贫困乡村倾斜,力争到2006年,使全县20个贫困村90%以上实现“五通”、“五有”、“五能”的奋斗目标,坚持开发与发展并举,充分利用“缺项补项”方案,及时调整项目实施,为低收入群众经济增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继续实施“贫困户庭院经济开发建设工程”

提高低收入户发展庭院经济意识,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帮助低收入户发展庭院经济和家庭手工业,确保财政扶贫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到户。

1、利用扶贫资金为无房户、危房户新建或维修50平方米的砖木结构住房和0.7亩地的宅基地。力争每户有2头生产奶牛,每人4只生产羊,并饲养一定的鸡、鸭、鹅等家禽。农区每人有2亩旱涝保收的口粮,牧区每人有1亩口粮田且每人有30亩以上的草场。

2、发展庭院经济。山区半山区的低收入户庭院保证种植5分地以上蔬菜。凡适合经济林气候的地方,每家种植10棵以上果树或其它经济林,力保庭院无空闲地。对干旱缺水的地方,尽力帮助打水井或通过其他方式解决缺水问题。

3、培育低收入户从事手工业,如:铁匠、木匠、泥瓦匠、修鞋匠等,扶持家庭手工业作坊,生产地方特色的花毡、地毯、花帽、剌绣、小刀、马鞭、马鞍等特色产品。

(五)加强扶贫资金管理,发挥扶贫资金效益

除以工代赈资金用于贫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外,国家财政扶贫资金、自筹资金都进村入户,具体用于解决贫困群众住房问题、发展庭院资金短缺问题、购买生产畜、科技培训等方面。扶贫贴息小额贷款,力争发放到贫困户。各项资金的使用按照申报项目执行,不随意改项、不挤占、不挪用扶贫资金,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六)加大科技扶贫和培训力度

突出科技扶贫在扶贫开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科技成果和科技进步,调动鼓励广大科技人员到贫困乡村创业,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安排科技培训资金,建立科技扶贫示范基地,充分发挥科技扶贫的示范作用。努力提高贫困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切实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有针对性通过夜校和种类短期培训,增强农牧民掌握先进实用技术能力,确保每个贫困户劳动力掌握1-2门实用技术及职业技能。同时,反对封建迷信欢迎光临517878秘书网 ,引导群众自觉移风易俗,改变落后生活习俗,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七)积极稳妥扩大劳务输出

加强职业培训,组织引导富余劳动力有序输出。各贫困村每年力争组织户均1个劳动力外出从事二、三产业劳动,确保年均纯收入达到2000元。同时关心外出务工人员的生活、工资收入等情况,切实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实际困难。

(八)实施移民搬迁对环境恶劣,自然资源缺乏的贫困乡村人口,结合退耕还林还牧政策,有计划、有组织、分批分阶段实施搬迁扶贫,并坚持自愿搬迁原则,尊重搬迁户的意见,不搞强迫命令,因地制宜,多形式、多渠道,注重实效,制定切实可行的移民搬迁优惠政策,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致富。

篇2: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报告

一、XX县贫困人口现状: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6-20xx年)》对贫困县乡村的划定,目前,我县有省级插花贫困乡3个,贫困村20个。20xx年初,全县20个乡镇场有贫困户5181户20465人(人均收入低于882元以下),占全县总人口的5.64%。从地理环境分:三个重点贫困乡20个重点村有贫困户2824户12155人占总贫困人口的59.4%,其它乡镇场有贫困户2357户8310人;从致贫原因分:因无生产资料致贫2313户10191人,占总贫困人口的49.8%;因病致贫1562户6069人,占总贫困人口的30%;因灾致贫103户436人;因无劳动能力致贫317户632人;孤寡老人322人;孤儿9人;其它原因致贫502户2310人,占总贫困人口的11.3%。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三个贫困乡,占总贫困人口的59.4%。

二、致贫原因分析:

一是生产生活条件差,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自然资源匮乏。这些区域人均耕地(草场)少且土(草)质差,交通不便本文来自517878秘书网,信息闭塞,居住分散,缺水、缺电、缺市场,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成果共享程度低;

二是劳动者素质差,劳动技能低,科技发展意识淡薄,传统的经营、养殖模式依然存在;

三是贫困人口观念落后,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等、靠、要思想严重。20xx年初在册的贫困户中,有68%的贫困户家中有18-40岁的男性劳动力,而外出务工人员不足3%;

四是扶贫开发局限性强。低收入人口主要分布在偏远落后的山区、丘陵区、灾害高发区、高寒牧区,点多面广,基础设施差,扶贫效果不明显;

五是我县不是贫困县,但与其它县(市)相比,贫困人口最多,占全地区贫困人口的16.5%,而上级扶贫资金投入有限(2016年-20xx年共计投入647万元)且县级财政困难,制约了扶贫开发的顺利进行;

六是由于扶贫防御体系不健全,返贫现象严重。2016年初我县在册贫困人口220户1201人,经过5年的扶贫工作,实现7639户38046人脱贫,而20xx年初在册贫困人口却有5181户20465人(动态脱贫标准线由650元提高到882元后统计);

七是陈规陋习致贫(如大操大办“红白”事)。

三、扶贫机制及设想:

(一)进行分类扶贫,对有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贫困户以帮教式扶贫为重点,着重提高农牧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对无生产资料的贫困户以解决生产资料,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产技能为重点进行帮扶;对于无劳动能力的孤寡老人、孤儿等纳入民政供养,进行救济式扶贫(共331人,其中孤寡老人322人,孤儿9人)。

(二)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

(三)实施整村推进战略

以贫困村为单位,加强基本农田、优质草场、环境改造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国家安排的以工代赈资金必须用于贫困乡村的基本建设,各行业部门的专项资金要重点向贫困乡村倾斜,力争到20xx年,使全县20个贫困村90%以上实现“五通”、“五有”、“五能”的奋斗目标,坚持开发与发展并举,充分利用“缺项补项”方案,及时调整项目实施,为低收入群众经济增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继续实施“贫困户庭院经济开发建设工程”

提高低收入户发展庭院经济意识,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帮助低收入户发展庭院经济和家庭手工业,确保财政扶贫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到户。

1、利用扶贫资金为无房户、危房户新建或维修50平方米的砖木结构住房和0.7亩地的宅基地。力争每户有2头生产奶牛,每人4只生产羊,并饲养一定的鸡、鸭、鹅等家禽。农区每人有2亩旱涝保收的口粮,牧区每人有1亩口粮田且每人有30亩以上的草场。

2、发展庭院经济。山区半山区的低收入户庭院保证种植5分地以上蔬菜。凡适合经济林气候的地方,每家种植10棵以上果树或其它经济林,力保庭院无空闲地。对干旱缺水的地方,尽力帮助打水井或通过其他方式解决缺水问题。

3、培育低收入户从事手工业,如:铁匠、木匠、泥瓦匠、修鞋匠等,扶持家庭手工业作坊,生产地方特色的花毡、地毯、花帽、剌绣、小刀、马鞭、马鞍等特色产品。

(五)加强扶贫资金管理,发挥扶贫资金效益

除以工代赈资金用于贫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外,国家财政扶贫资金、自筹资金都进村入户,具体用于解决贫困群众住房问题、发展庭院资金短缺问题、购买生产畜、科技培训等方面。扶贫贴息小额贷款,力争发放到贫困户。各项资金的使用按照申报项目执行,不随意改项、不挤占、不挪用扶贫资金,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六)加大科技扶贫和培训力度

突出科技扶贫在扶贫开发过程中的重

要作用,充分利用科技成果和科技进步,调动鼓励广大科技人员到贫困乡村创业,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安排科技培训资金,建立科技扶贫示范基地,充分发挥科技扶贫的示范作用。努力提高贫困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切实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有针对性通过夜校和种类短期培训,增强农牧民掌握先进实用技术能力,确保每个贫困户劳动力掌握1-2门实用技术及职业技能。同时,反对封建迷信欢迎光临517878秘书网,引导群众自觉移风易俗,改变落后生活习俗,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七)积极稳妥扩大劳务输出

加强职业培训,组织引导富余劳动力有序输出。各贫困村每年力争组织户均1个劳动力外出从事二、三产业劳动,确保年均纯收入达到2016元。同时关心外出务工人员的生活、工资收入等情况,切实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实际困难。

(八)实施移民搬迁对环境恶劣,自然资源缺乏的贫困乡村人口,结合退耕还林还牧政策,有计划、有组织、分批分阶段实施搬迁扶贫,并坚持自愿搬迁原则,尊重搬迁户的意见,不搞强迫命令,因地制宜,多形式、多渠道,注重实效,制定切实可行的移民搬迁优惠政策,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致富。

篇3: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报告

根据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关于开展对扶贫开发工作调查研究检查的通知》精神,现按照调研检查内容和我县的工作实际,对XX年工作情况,目前存在的问题和XX年工作的打算汇报如下,不妥之处,请指正。

一、基本情况

我县是全省“三西”扶贫县之一,全县辖18个乡镇,242个行政村,总人口5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5万人,总耕地面积137.79万亩,其中水浇地47.36万亩,人均水浇地1.1亩。XX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2076元,人均占有粮348公斤。全县有6个扶贫工作重点乡镇,62个扶贫重点村,21个插花贫困村;有18个纯移民贫困村,34个纯移民社(点)。6个重点扶贫乡镇中未列入扶持的贫困村有22个。截止XX年底全县有贫困人口9.12万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1.44万人,低收入人口7.68万人。XX-XX年已实施整村推进项目的村有41个,其中重点扶贫项目村27个,纯移民村9个,非重点村5个。经过几年的整村推进和各类扶贫项目的实施,目前贫困面由XX年的24%下降到XX年的20%。

二、关于省委、省政府批转的《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加大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力度的意见》的贯彻落实情况。

省委、省政府(XX)16号文件下发之后,我们结合兰州市扶贫办《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项目管理的意见》的精神,组织学习讨论了两个文件,并结合我县的实际贯彻落实。一是通过学习进一步明确了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的目标、任务、标准和意义,提高了认识,坚定了搞好整村推进的信心。二是明确了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把握的七项原则,并在工作中付诸实施和贯彻落实。三是结合本地的实际,围绕整村推进开展工作。四是协调和配合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开展工作。总之我们认为16号文件,政策性、指导性、操作性都比较强,对于搞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XX年扶贫开发工作的完成情况

(一)、XX年扶贫开发项目的完成情况

XX年扶贫开发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省、市扶贫部门的关怀下,在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和各有关部门、乡镇、村和项目实施单位的大力扶持和配合下,扶贫开发项目的各项实施工作进展比较顺利。已基本完成了预期的建设任务。

XX年省扶贫办下达分配给我县的“三西”专项资金为1160万元,其中小型水利20万元,整村推进868万元,占总资金1160万元的75%,占要素分配资金911万元的95%,种养业基地建设资金50万元,移民土壤改造资金84万元,科技扶贫资金41万元,产业化资金80万元。共签订扶贫项目实施责任书31份。截止目前资金拨付893.67万元,拨付率为77%,报帐资金927.97万元,报帐率为80%。

1、小型水利2项,投资20万元,衬砌渠道2300米,新打机井1眼,已全部完成任务,并通过验收和报帐。

3、养殖业基地建设项目3项,总投资50万元,已拨付资金35万元,拨付率为70%,报帐资金15万元、占30%,目前已完成羊舍面积1500平方米,购进羊只600只。其中两个项目已验收并通过审计。

4、移民漏砂地改造项目总投资84万元,计划改造漏砂地840亩,实际改造漏砂地1680亩,完成计划任务的200%,已通过验收,报帐率达到100%。

5、产业化项目总投资80万元,已分三个村分步实施,现已拨付资金50万元,占总资金的62.5%,目前已建猪舍面积3370平方米,按计划已完成任务。引进种猪437头,占任务600头的72%。预计在12月底之前可全部完成任务。

四、较好的帮扶工作的'进展情况

今年我县的帮扶工作,在省、市、县和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各有关帮扶部门、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截止目前,各帮扶部门,为群众办实事59项,落实帮扶资金88.892万元。在帮扶工作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及时调整落实了126家帮扶单位,其中市级单位45个,县级单位81个。二是加大了帮扶工作的宣传力度,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帮扶工作。三是加强协调、沟通与联系,以召开座谈会、情况通报会等形式让帮扶单位了解乡情、村情、民情,研究帮扶对策,制定帮扶计划。四是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开展帮扶工作,为群众办实事,使帮扶工作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出现了上下互动动真情、帮助扶贫有资金,生产生活条件有改善的新局面。

五、全面完成了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

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面大、量广、任务重、时间紧、要求严,按照省、市的要求,我们立即召开动员会议,安排落实工作。截止目前,已基本做到了户有卡、村有册、乡有表。进一步摸清了贫困户的底数,为扶贫开发工作奠定了基础。在全县18个乡镇、242个行政村45万多农业人口中共涉及到13个乡镇、182个行政村的8.4万户、36.3万人口中开展了建档立卡工作,通过建档立卡,全县有贫困人口91158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14403人,低收入贫困人口76755人。同时还对全县新增返贫的贫困人口(包括移民贫困人口)也开展了建档立卡工作,并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有表。

六、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情况

为了推动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提高贫困地区劳动力竞争与就业能力,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全县的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实际、实用、实效的技术培训为主要形式,整合培训资源,扩大培训规模,降低培训成本,提高培训质量。一是今年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由县职业技术学校、农业机械化学校、农业广播学校、永登师范、县就业局培训中心、县卫生学校、县委党校等教育培训机构根据国家职业培训标准及不同行业的要求和市场需求开展培训。二是种植业、养殖业培训工作由县畜牧站、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开展培训。截止目前,全县劳务输出人员达到9万多人次,全县职业技术技能培训5000人次,农民技术员培训1000多人次,举办培训班50多期,有组织的劳务培训转移4000人次,较好的完成了劳务培训转移工作。受到了省、市委的好评和肯定。

七、十一五扶贫规划编制工作

八、进一步加大扶贫项目宣传工作

近几年在实施整村推进扶贫项目以来,国家及省、市扶贫部门对改善我县贫困地区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投入了大量的“三西”扶贫资金,建设了较多的扶贫项目,但是对已建的扶贫项目宣传工作不够重视,部分农民群众对建设在眼前的扶贫项目很模糊,不认识,不知道是什么资金建设的项目,因此,今年为了加大对扶贫项目的宣传工作,对于农民群众支持扶贫项目,建设扶贫项目,关心扶贫项目,热爱扶贫项目,管理扶贫项目,推动扶贫项目滚动持续发展,更好的发挥扶贫项目的效益,要求项目实施单位,在项目实施后,是整村推进的项目都必须建立永久性标准牌一块,书写扶贫标语15条。单独项目,如机井、水窖、渠道、养畜棚都要突出宣传扶贫工作的字样或建立一块小标牌,10万元以上的项目都必须书写5条以上的标语,10万元以下的项目必须书写3条标准,并作为检查验收扶贫项目评比的依据。

九、狠抓项目资金的管理工作

为了防止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和截留,我们严格按照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在项目实施前公布项目计划内容和资金额度,供群众监督,项目实施后,向群众公示,给群众一个知情权,报帐发票由乡、村及群众代表审查,逐级验收报帐,并提交审计部门审计,确保资金的正常运行,增加资金的透明度。今年在整村推进项目报帐的过程中,我们统一安排时间,集中进行报帐。由乡(镇)长带队,项目实施单位的负责人参加,由扶贫办、财政局联合办公,审批报帐,加快了报帐进度,提高了报帐效率,减少了报帐费用。

十、强化项目后续管理工作,促进增收项目的持续发展。

为了巩固提高整村推进的扶贫成果,严格按照《参与式管理办法》,结合各村的实际,制定项目管理和签订项目滚动发展协议,实行建、管、用相结合,责、权、利相一致,努力提高项目后续管理的质量和效益的长久发挥。逐步形成建设有责任,使用有成效,管理有章程的工作机制。

十一、在扶贫开发工作中,我们采取的措施是

(一)、突出一个“早”字。省、市项目下达后,我们在理清工作思路的基础上,早计划、早安排、早落实。并以县委、县政府的名义立即召开了扶贫项目实施动员会议,层层签订责任书,分解任务,落实责任。

(二)突出一个“量”字,就是在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分析现状的基础上量化项目指标,定时间、定进度、定任务、定目标。今年县扶贫干部全面实行领导包片、干部包村,软硬件齐抓全过程跟踪管理,一抓到底。

(三)突出一个“实”字,就是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实事求是,真抓实干,不折不扣一字不变的落实省、市下达的指标任务和项目内容。

(四)突出一个“新”字,就是用新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指导工作,安排工作,以全新的工作态度、全新的工作面貌实施项目,落实项目。

(五)突出一个“创”字,就是在工作中创一流,争一流,依据省、市的要求和全县扶贫开发的实际,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以一流的成绩迎接省、市的检查验收。

(六)突出一个“重”字,就是在理清扶贫工作思路的基础上,在扶贫开发的全盘工作中,突出重点、抓重点,精心组织、精心安排、以点带面、推动全面工作。

十二、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XX年尽管我们做了一些工作,但工作中也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不足,也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一)、思想发动和宣传工作还没有跟上去。部分乡、村干部和农民对整村推进工作的思想认识还不够统一,群众更广泛、更深层次的参与整村推进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项目的实施和资金的监督管理工作。

(二)、整村推进资金额度小,信贷资金和群众自筹资金以及其它整合资金跟不上,特别是千人以上的村,扶持60万元左右的资金,使整村推进工作的效果不明显。

(三)、已实施的整村推进项目和产业化项目,后续管理和发展还没有跟上去,可以说很不尽人意,还没有制定出一套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和办法,使扶贫资金的滚动发展还不能落到实处,也还不能很好的发挥效益。

(四)、群众的组织化程度低,符合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与经营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使一些产业和项目还不能规模化生产、规模化发展、规模化经营,效益发挥的不好,不明显。

(五)、XX年整村推进项目中的扶贫贴息资金,由于贫困户家庭困难,无贷款抵押的财物和找不到银行认可的贷款担保对象,贴息项目无法实施。因此建议将XX年整村推进的贷款贴息调整给已贷到种养业款的贫困农户,并建议XX年给县区一些贷款贴息资金,鼓励能贷到款的贫困农民发展种养业。

(六)、尽管永登县已不是扶贫工作的重点县,但在贫困乡镇中还有22个贫困村,在移民乡镇中有18个纯移民村,21个插花贫困村,34个移民贫困社还比较贫困,请求列入重点村、社给予扶持。

(七)、省委(XX)16号文件中提出要整合资金加大扶贫力度,加大资金投入,此项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落实比较困难。

(八)、引大灌区移民尚有10244亩劣质漏砂耕地需要改良,请省、市扶贫办继续给予扶持。

(九)、贫困地区群众的科技意识、文化素质比较差,思想比较落后,请省、市继续对劳务培训转移工作给予(2016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调研报告)资金扶持。

(十)、整村推进项目村的培训工作,建议培训学院在上报整村推进项目计划之前给予培训,有利于乡村干部参与编制规划工作。

(十一)、请示的一个问题,就是关于省扶贫办等部门联合下发的扶持计划生育领证贫困户独女户补助5000元、独男户补助4000元,二女户结扎补助3000元的政策,是否在XX年整村推进项目中要单独列进去落实,还是给予适当的倾斜

十三、XX年项目申报工作情况

十四、下一步工作的打算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省、市十年扶贫开发纲要精神,以脱贫致富奔小康总揽扶贫开发工作的全局,以整村推进为主要形式,以贫困群众为主要对象,以改善贫困农民生产生活基本条件为途径,以调整农业结构为关键,以农民群众增加收入为主要目的,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努力开创全县扶贫工作新局面。

(一)、强化领导、落实责任、搞好协调服务。

为了完整的实施好XX年的各类扶贫项目,我们将明确任务,责任到人,继续实行领导包片、干部包村、包项目制度,层层分解任务,落实责任,严格实行项目合同管理制。凡是整村推进的每个项目,在检测小组、规划小组的领导下,乡、村都要明确责任,并要有群众代表参与,监督实施、监督管理。县扶贫办要做到组织领导到位,宣传发动到位,监督、检查验收到位,全程搞好跟踪协调服务与管理。

(二)、精心组织、认真实施,严把项目进度、质量、数量三个关口。

为了严格按照规划要求保质保量完成项目建设任务,一要严把项目进度,要与乡、村群众共同确定进度计划,列出项目建设时间表,从组织实施到竣工验收,确保项目按期和提前完成。二要严把项目的质量工作,要全过程的加强对项目的监督管理,确保项目建设达到标准化、合理化、规范化,真正做到建一处,成一处,见效一处。三要严把数量关,在项目实施中,凡是到户项目,户户要签字确认,要把项目量化到户,规划到地块,公益性项目要召开相关会议让群众予以认可确认。

(三)、严格资金管理,落实报帐制度。

为了防止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和截留,我们将继续严格按照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在项目实施前公布项目计划内容和资金额度,供群众监督。项目实施后,向群众公示,接受监督,给群众一个知情权。报帐发票由乡、村及群众代表审查,逐级再审查验收报帐,并提交审计部门审计,确保资金的正常运行,增加资金的透明度,发挥资金的效益。

(四)、突出重点,优先扶持特困群体。

在实施各类扶贫项目过程中,特别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项目中,要优先扶持计生特困户、残疾特困户、复退军人特困户,要突出重点,倾斜物资和资金,切实解决好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的温饱问题,带动他们摆脱贫困。

(五)、强化项目后续管理工作,促进项目村的持续发展。

为了巩固提高整村推进的扶贫成果,要严格按照《参与式管理办法》,结合各村的实际,制定项目管理和签订项目滚动发展合同,实行建管用相结合,责权利相一致,努力提高项目后续管理的质量和效益的长久发挥。形成建设有责任、使用有成效、管理有章程的工作机制。对种养业和农民增加收入的项目要积极倡导资金不出村,滚动发展使用。年收回的资金和物资视其项目效益再进行投放,以合同的方式要求发展,约束发展。

总之,我们将以这次调研检查为新的工作起点,转变工作作风,寻找差距,弥补不足,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在求真务实上下功夫,一步一个脚印,认认真真做工作,扎扎实实抓落实。切实把扶贫工作搞成群众满意,群众受益的工程,为全县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做出应有的贡献。

篇4:县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报告

2017年县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报告

通过实地察看扶贫开发项目,走访农户了解贫困现状,召集镇村干部、党员代表、群众代表、产业大户、致富能人和特困群众开展座谈,广泛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了此调研报告。

一、全县基本情况及贫困现状

全县20个乡镇(场)辖348个行政村(居委会),经调查统计汇总,总户数为138839户,603478人,总劳动力数为343674人,外出务工人数达138707人,占总劳动力的40.4%。全县版图面积386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4万亩,人均耕地0.9亩,其中:水田面积98107亩,旱地面积431193亩;山林面积252万亩,水面面积42.4万亩。2012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5亿元,与2010年相比增长45.3%;财政总收入7.12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87亿元,与2010年相比分别增长67.9%、106.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9.5亿元,与2010年相比增长116.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1462元,与2010年相比增长31%;农民人均纯收入4493元,与2010年相比增长30.5%。

xx县的贫困现状及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贫困人数多。据各乡镇(场)填报,全县人均纯收入在2300元以下的贫困户有87201户,25955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2.2%,其中纳入扶贫对象的49916户、172186人;35428户60401人享受低保,5599人享受五保供养。二是贫困程度深。全县有79764户不能达到安全饮水标准,占总户数的57.5%;疾呆傻残的人口达22772人,占总人口数的3.8%;有48713户仍然居住在草房或土坯房,占总户数的35.1%;有2405户没有通电,有212个自然村没有通公路。三是致贫原因多。除自然条件原因没有脱贫外,全县因灾、因病、因学、因工程致贫的有41618户,占总贫困户的47.7%。其中因灾致贫的有13770户,占15.8%;因病致贫的有18476户,占贫困户的21.2%;因学致贫的有7325户,占贫困户的8.4%;因工程致贫的有2047户,占贫困户的2.3%。

二、近几年扶贫开发的实践与探索

近几年,全县抢抓国家“连片开发”项目试点、国家“雨露计划”试点、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机遇,着力构建专业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扶贫模式,正确处理输血与造血、扶贫与扶智、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大力实施产业扶贫、整村推进、易地搬迁、危房改造、帮扶工程、信贷扶贫等项目工程,较好地完成了阶段性扶贫开发目标,农村贫困状况明显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全县扶贫工作得到了省、市高度肯定,省委、省政府两次在十堰召开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推进会,都安排了到xx县现场观摩。主要体现在:

1、重点实施整村推进,村庄面貌大为改观。投入专项扶贫资金9800万元,启动了36个纳入“十二五”扶贫规划的重点村建设。按照“村村晴雨畅通”的目标,新修、维修村组公路150公里,打通了一大批生态旅游路、经济循环路、通村断头路等,有效解决了部分扶贫村行路难、发展难的问题;统筹水利、移民、发改、扶贫等单位的改水项目,大力实施人畜饮水工程,新修、维修各类人畜饮水工程513处,铺设饮水管道126千米,大部分农户吃上了自来水;投资285万元,扶持建设村支部35个,提升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规范化水平;对鲍竹路沿线980户实施了村庄环境整治,着力打造净化、亮化、美化的扶贫示范点;注重教育卫生事业建设,重点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普及,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2011年启动实施的12个重点村全面通过省市验收,2012年启动实施的12个扶贫重点村规划项目已完成80%,2013年启动实施的12个重点村大部分项目已经启动实施。

2、稳步抓好迁移扶贫,生存环境逐步好转。近年来,全县共投入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资金1374万元,其中扶贫搬迁1305户、1044万元;生态移民1098人、330万元。狠抓重点村搬迁,按照户均不超过8000元的补助标准,在重点村扶贫搬迁783户,到户资金626万元,基本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突出试点区搬迁,按照全县统一布局,突出抓了柳陂、青曲、鲍峡三镇的相对集中搬迁试点。柳陂镇投入扶贫搬迁资金215万元、搬迁269户,生态移民115人、到户资金35万元,打造了卧龙岗社区扶贫搬迁与移民内安相结合的搬迁移民亮点;在青曲镇扶贫重点村搬迁151户,到户资金120万元,生态移民550人,到户165万元,打造了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亮点;在鲍峡镇扶贫重点村搬迁177户,到户资金142万元,生态移民67人,到户资金20万元,为鲍竹路沿线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奠定了基础。兼顾零散户搬迁,对深山和库区等生存条件特别恶劣的农户实施搬迁移民,扶贫搬迁194户,到户资金155.2万元;生态移民366人,到户资金110万元。

3、强力推进连片开发,示范效应得到体现。抢抓“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新机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强有力推动,在项目区茶店、柳陂2个乡镇6个村规划60个建设项目,试点区投入资金9534.6万元,占规划计划投资的166%以上,其中中央财政扶贫资金1200万元,部门投入及社会帮扶8144.6万元,群众自筹390万元,2181户农户得到有效扶持,直接受益贫困户806户3255人。试点区人均纯收入达4288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3580元,分别比实施前有了明显提高。扶贫连片开发试点工作取得产业特色凸显、基础明显改善、示范带动增强的良好成效。

4、大力发展支柱产业,脱贫致富后劲增强。围绕“调精乡村旅游产业、调大核桃产业、调强蔬菜产业、调活养殖产业”的工作思路,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和规划进村入户要求,打造示范样板,逐步形成偏远乡镇核桃带、城郊国道沿线种蔬菜、深山溪水乡村游的产业发展格局;启动36个重点扶贫村产业建设,新发展产业基地7.02万亩,人平1.3亩。其中,蔬菜2万亩,核桃3.6万亩,其他1.4万亩,发展养殖小区11个。如南化塘镇发展核桃3万余亩,青山九里岗村新建千亩茶园,宏阳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养殖规模已达到3000余头;启动9个村互助资金试点项目,发放互助资金总量就达104.97万元,746户社员从互助社借款。如谭家湾镇核桃树垭村五组贫困户赵明海从事生猪养殖,因资金紧张陆续向互助社借款2次,累计借款1万元,去年出栏生猪220头,年收入增加3万元。同时,全县投放扶贫小额贷款129万元,扶持900余贫困户发展种养业,人均年增收450元。

篇5:专项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报告

为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秦巴片区扶贫攻坚的决策部署,为县委十三届五次全体会议召开提供决策依据,根据县委主要领导要求,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县扶贫办等单位组成联合调研组,于10月11日至24日,深入各乡镇(场),通过实地察看扶贫开发项目,走访农户了解贫困现状,召集镇村干部、党员代表、群众代表、产业大户、致富能人和特困群众开展座谈,广泛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了此调研报告。

一、全县基本情况及贫困现状

全县20个乡镇(场)辖348个行政村(居委会),经调查统计汇总,总户数为xx8839户,603478人,总劳动力数为343674人,外出务工人数达xx8707人,占总劳动力的40.4%。全县版图面积386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4万亩,人均耕地0.9亩,其中:水田面积98107亩,旱地面积431193亩;山林面积252万亩,水面面积42.4万亩。20xx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5亿元,与2010年相比增长45.3%;财政总收入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87亿元,与2010年相比分别增长67.9%、106.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9.5亿元,与2010年相比增长116.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xx62元,与2010年相比增长31%;农民人均纯收入4493元,与2010年相比增长30.5%。

郧县的贫困现状及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贫困人数多。据各乡镇(场)填报,全县人均纯收入在2300元以下的贫困户有87201户,25955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2.2%,其中纳入扶贫对象的49916户、172186人;35428户60401人享受低保,5599人享受五保供养。二是贫困程度深。全县有79764户不能达到安全饮水标准,占总户数的57.5%;疾呆傻残的人口达22772人,占总人口数的3.8%;有487xx户仍然居住在草房或土坯房,占总户数的35.1%;有2405户没有通电,有2xx个自然村没有通公路。三是致贫原因多。除自然条件原因没有脱贫外,全县因灾、因病、因学、因工程致贫的有41618户,占总贫困户的47.7%。其中因灾致贫的有xx770户,占xx.8%;因病致贫的有18476户,占贫困户的21.2%;因学致贫的有7325户,占贫困户的8.4%;因工程致贫的有2047户,占贫困户的2.3%。

二、近几年扶贫开发的实践与探索

近几年,全县抢抓国家“连片开发”项目试点、国家“雨露计划”试点、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机遇,着力构建专业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扶贫模式,正确处理输血与造血、扶贫与扶智、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大力实施产业扶贫、整村推进、易地搬迁、危房改造、帮扶工程、信贷扶贫等项目工程,较好地完成了阶段性扶贫开发目标,农村贫困状况明显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全县扶贫工作得到了省、市高度肯定,省委、省政府两次在十堰召开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推进会,都安排了到郧县现场观摩。主要体现在:

1、重点实施整村推进,村庄面貌大为改观。投入专项扶贫资金9800万元,启动了36个纳入“十二五”扶贫规划的重点村建设。按照“村村晴雨畅通”的目标,新修、维修村组公路xx0公里,打通了一大批生态旅游路、经济循环路、通村断头路等,有效解决了部分扶贫村行路难、发展难的问题;统筹水利、移民、发改、扶贫等单位的改水项目,大力实施人畜饮水工程,新修、维修各类人畜饮水工程5xx处,铺设饮水管道xx6千米,大部分农户吃上了自来水;投资285万元,扶持建设村支部35个,提升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规范化水平;对鲍竹路沿线980户实施了村庄环境整治,着力打造净化、亮化、美化的扶贫示范点;注重教育卫生事业建设,重点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普及,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2011年启动实施的xx个重点村全面通过省市验收,20xx年启动实施的xx个扶贫重点村规划项目已完成80%,20xx年启动实施的xx个重点村大部分项目已经启动实施。

2、稳步抓好迁移扶贫,生存环境逐步好转。近年来,全县共投入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资金xx74万元,其中扶贫搬迁xx05户、1044万元;生态移民1098人、330万元。狠抓重点村搬迁,按照户均不超过8000元的补助标准,在重点村扶贫搬迁783户,到户资金626万元,基本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突出试点区搬迁,按照全县统一布局,突出抓了柳陂、青曲、鲍峡三镇的相对集中搬迁试点。柳陂镇投入扶贫搬迁资金2xx万元、搬迁269户,生态移民1xx人、到户资金35万元,打造了卧龙岗社区扶贫搬迁与移民内安相结合的搬迁移民亮点;在青曲镇扶贫重点村搬迁xx1户,到户资金xx0万元,生态移民550人,到户165万元,打造了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亮点;在鲍峡镇扶贫重点村搬迁177户,到户资金xx2万元,生态移民67人,到户资金20万元,为鲍竹路沿线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奠定了基础。兼顾零散户搬迁,对深山和库区等生存条件特别恶劣的农户实施搬迁移民,扶贫搬迁194户,到户资金xx5.2万元;生态移民366人,到户资金110万元。

3、强力推进连片开发,示范效应得到体现。抢抓“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新机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强有力推动,在项目区茶店、柳陂2个乡镇6个村规划60个建设项目,试点区投入资金9534.6万元,占规划计划投资的166%以上,其中中央财政扶贫资金xx00万元,部门投入及社会帮扶8xx4.6万元,群众自筹390万元,2181户农户得到有效扶持,直接受益贫困户806户3255人。试点区人均纯收入达4288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3580元,分别比实施前有了明显提高。扶贫连片开发试点工作取得产业特色凸显、基础明显改善、示范带动增强的良好成效。

4、大力发展支柱产业,脱贫致富后劲增强。围绕“调精乡村旅游产业、调大核桃产业、调强蔬菜产业、调活养殖产业”的工作思路,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和规划进村入户要求,打造示范样板,逐步形成偏远乡镇核桃带、城郊国道沿线种蔬菜、深山溪水乡村游的产业发展格局;启动36个重点扶贫村产业建设,新发展产业基地7.02万亩,人平1.3亩。其中,蔬菜2万亩,核桃3.6万亩,其他1.4万亩,发展养殖小区11个。如南化塘镇发展核桃3万余亩,青山九里岗村新建千亩茶园,宏阳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养殖规模已达到3000余头;启动9个村互助资金试点项目,发放互助资金总量就达104.97万元,746户社员从互助社借款。如谭家湾镇核桃树垭村五组贫困户赵明海从事生猪养殖,因资金紧张陆续向互助社借款2次,累计借款1万元,去年出栏生猪220头,年收入增加3万元。同时,全县投放扶贫小额贷款xx9万元,扶持900余贫困户发展种养业,人均年增收450元。

5、倾斜扶持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积极出台优惠政策,大力扶持郧府、统香、渝川等一批市、县级重点产业龙头企业,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已向渝川、郧府、统香等十几家龙头企业贴息1000多万元,拉动贷款3.3亿元。其中,向渝川贴息300余万元,拉动贷款近一个亿,带动10余个乡镇发展蔬菜产业,使蔬菜产业成为农户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把九龙瀑作为乡村旅游业的龙头给予扶持,贴息50万元,拉动贷款xx00万元,使景区各项设施逐步配套到位,景区收入大幅增加,景区沿线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的带动作用,实施“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进一步完善“龙头带产业、产业带基地、基地带农户、大户带整村”的有效带动机制。如丰神林果公司通过土地流转,发展核桃产业基地3000余亩,带动周边3个村300多农户走上致富道路。以十堰市扶贫产业示范园为平台,围绕县域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引进推广农业优良品种30余个,推广适用技术20余项,新开发农产品近20个。

6、不断创新扶贫思路,工作机制逐步完善。推行“xx21帮扶工程”,每名县级领导带领3个以上部门,连续2年帮扶1个重点贫困村完成整村推进任务,同时建立了县直单位责任到村、资金到村、技术到村、督办到村的“四到村”帮扶机制。积极争取社会帮扶,近三年帮扶资金达1800余万元,仅省烟草局就向大柳乡帮扶400万元用于发展烟叶产业。加大行业扶贫力量整合力度,统筹水利、移民、发改、农业、林业等部门资金,积极整合扶贫搬迁、生态移民、危房改造等涉农资金3亿元用于贫困村建设。强化扶贫资金管理,按照扶贫资金的使用范围和用途,对扶贫资金使用情况在项目实施的乡村张榜公布,对资金拨付实行报帐制,对财务管理、资金使用情况实行定期审计制,按时对扶贫资金使用、项目建设进展和效益情况进行验收检查,确保了有限的项目资金发挥最大效益。扎实开展扶贫培训,通过雨露计划转移培训4000余人,转移就业率达96%,举办科普讲座及核桃、蔬菜栽培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70场2万人次。同时,选派老区乡镇分管扶贫的干部到内蒙古等地学习,并对11个儿童减贫试点村村干部进行了规划编制培训,大幅提高了扶贫干部的工作水平。

7、坚持规划引领扶贫,片区攻坚扎实起步。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抢抓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新机遇,切实加强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意见》的要求,及时成立了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科学编制了秦巴山片区(郧县)扶贫攻坚实施规划,规划涵盖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生态环保等六大类228个项目,总投资395亿元;精心编制了产业扶贫规划,确定核桃、蔬菜、乡村旅游为三大主导产业,分三年实施,总投资1.8亿元,每年投资6000万元;快速推进项目实施,已完成和正在实施的重点项目共有1xx个,总投入达49.56亿元,其中中央投入5.18亿元。十堰市扶贫产业示范园建设加快推进,其中两家企业已投产经营;支持产业发展基金已到位8000万元,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等已落实55xx万元,扶贫重点县每年增加100公里的公路建设指标,今年已落实42公里。

三、现阶段致贫原因分析

尽管前阶段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我县整体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受诸多因素的制约,目前仍有25.9万贫困人口。经综合分析,致贫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自然灾害频发。我县地处秦巴山区,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高坡陡、石漠化严重、保水性差,极易发生山洪、泥石流、干旱等自然灾害,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脆弱,少数脱贫人口由于底子薄,基础不牢固,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就极易出现返贫,致使一些村和农户很难走出“脱贫—返贫—再脱贫—又返贫”的怪圈。据统计,全县每年因灾返贫的达xx770户。仅今年5月份连续两次灾害,造成大柳、青山、杨溪、谭家湾等xx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农业损失严重,受灾人口8.5万人左右,尤其给生活在山区的贫困人口的生活和脱贫造成严重影响,因灾返贫人口多达2万余人。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成了脱贫的一大制约。一是通达能力弱。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交通建设项目的投入,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4260公里,100%的乡镇通了沥青路,100%行政村通了水泥路,老百姓的出行条件明显改善。由于我县地处秦巴山区,山大人稀,路只通到村部,对交通有改善但不能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国家村村通工程都是只修到村部,组与村之间、组与组之间有很多还没有公路;第二,由于2003年村组合并,原来的行政村有很多都变成了自然村,村村通工程只是到达了现有建制村,原来自然村没有到达;第三,村级断头路在全县各村都不同程度的存在。青山镇九里岗村有一个汽配厂就是由于出行条件不好而迁走。二是居住条件差。全县有487xx户居住土坯房或草房,占全县总户数的35.1%。这些土坯房大多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成的,由于年代久远,很大一部分成为危房。如大柳乡双坪村,距大柳乡集镇25公里,平均海拔900米左右,是典型的高寒山区边远村,全村共168户、598人,仅有原村小学是砖木结构的房子,其他均是土坯房,70%左右的房子属于危房。三是人畜饮水难。我县从启动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以来,已经解决了28.41万人的饮水难问题,但目前仍有19.88万人存在饮水困难或饮用不上安全水,像今年这样的大旱天气,这个数字要比平常年份大得多。如:大柳乡双坪村全村598人仅靠一个水质非常差的小水沟过日子。谭山镇腰庄村人畜饮水极为困难,曾在“八七扶贫攻坚”期间修建水窖解决人畜饮水问题,但没有从根本上得以解决。目前,全村仍有两个组因为没有水吃,农户都是直接饮用山上流下来的水或下雨收集的水,饮水安全得不到保障,遇到天旱,部分农户缺水情况更加严重,出现了掏钱买水、挑水、水“循环”利用的现象。四是电力供应不足。在实施农村第一轮电网改造时,我县用电负荷设计较低,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中高档家用电器及钢磨、打麦机等小型农用机械已普遍进入普通家庭,原有的供电负荷无法保障其正常运行,尤其是输电线路末端用电矛盾更加突出。叶大乡王良村因路途太远,农电改造成本太大而尚未实施,至今仍用房县的电。白浪镇年缺电在200万度以上,由于电量的严重不足,群众的生产生活、产业发展等方面都受到限制。

3、公共服务不够到位。在群众就医方面,我县山大人稀,农户居住分散,村虽然有卫生室,但医疗基础设施差,医疗水平及服务能力弱。尤其在大柳、胡家营、五峰、叶大这些乡镇群众就医要走很长路程,甚至跨村就医。农村新农合实行门诊统筹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负担,但由于平时买药报销手续过于繁锁,报销比例过低、药品种类有限,山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仍然存在。红岩背林场,由于是事业单位建制,全场只有一个医务人员,经常出现多人患病,而医务人员只能顾一个人的尴尬局面和小病拖大、大病拖死的事情。据调查,全县有xx个村没有村医,有64个村级卫生室无法开通网络,新农合参合人员看病极不方便。在就学方面,教育资源整合可以使学生享受到良好的教育,但也造成了上学难的问题。由于教学点的撤并,学生只能到比较集中的学校或集镇上学,也有部分家长把孩子送到县城来读书。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单独上学让大人非常担心,家长只好租房子陪读,一方面开支加大,一方面租房子陪读又造成了一个劳动力的闲置浪费。

4、产业支撑能力不强。一是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近年来,我县的特色产业基地规模不断壮大,特别是木瓜、柑橘种植面积很大,但由于没有龙头企业带动,老百姓见不到效益。如:五峰、杨溪、南化塘等乡镇发展的木瓜产业,由于市场疲软、缺乏强有力的龙头企业支撑,导致去年以来成熟的木瓜长在树上、烂在地里,老百姓发展产业的信心受到了很大打击。二是产业基地缺乏管理。由于发展农业产业的周期较长,老百姓把果树栽上之后就不管了,导致果树该挂果的时候没有挂果,该丰产的时候没有丰产,长期没有效益,挫伤了老百姓的积极性。三是产业引进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有些乡镇为了发展产业,引进品种时,没有综合考虑地区的适宜性,结果引进的特色产业不适宜本地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导致产业成不了气候,不仅浪费了有限的扶贫资金,而且也给农民增收带来影响。四是水系配套不到位。表现在农业水利化程度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靠天收的'局面没有得到改变。

5、农村实用人才匮乏。全县总劳动力34.4万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达xx.8万人,占总劳动力的40.1%。外出务工的基本都是青壮年,留守在家的多以妇女、儿童和老人为主,受年龄和文化程度限制,这些留守农民难以适应科技含量相对较高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如:谭家湾镇五道岭村有两户,其中一户种了4个大棚年收入在3000元左右,而另外一户种了2个大棚,年收入达到xx000元左右,这两户所处地理位置基本一样,自然条件和水系配套设施相当,但在收入上却有着巨大差别,主要是收入低的农户没有掌握实用技术。另外,有些贫困村群众的思想保守,不思进取,“等、靠、要”思想严重,靠低保、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府救济来勉强维持生活,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

6、资金投入不够。一是资金投入不均衡。政府的资金主要投向了重点乡镇、重点片区,发挥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但一些偏远的乡镇、村,由于没有区位优势,长期得不到政策扶持,贫困程度越来越深。二是村级发展缺乏活力。由于近年来,各村都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基本都需要村级配套资金,导致村级债务逐年增加。据统计,全县村级债务高达亿元,平均每村达118万元。如:硬化1公里村级道路,国家补助xx万元,而实际需要投入25万左右(在叶大修路成本高达每公里28万元),每修1公里资金缺口达10万元以上。由于村级债务的累计叠加,大部分村基本处于保运转和还债中,发展产业、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大大削弱。三是专项扶贫资金投入不够。如扶贫搬迁,现在农村建一套砖木或砖混结构房屋,少则需要7~8万元,多则需要11~xx万元。目前,国家扶贫搬迁政策按每户8000元的搬迁标准(2000元/人,每户不超过4人),危房改造政策每户7500元,即使把搬迁扶贫、危房改造等政策全部都用足,也仅有xx500元/户补贴,相对建筑成本而言,这些补贴仍旧是杯水车薪,真正的贫困户因缺钱而无力搬迁,从而享受不到国家搬迁扶贫的优惠政策。

7、村级党组织作用发挥不够。从我们调研的情况来看,绝大部分的村级党组织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比如:白浪镇杨沟村的支部书记杨丰才,胡家营镇土地沟村的支部书记谌宏远、冻青沟村的支部书记胡光宝等一批村组织负责人,头脑灵活、牺牲奉献精神强,村组织的战斗力强,村里的面貌变化很大。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问题严重,有些村干部思想观念保守,市场信息不灵,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有些村干部等、靠、要思想严重,习惯于张口要项目、要资金,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谋划项目、争取项目,有些村甚至几十年都没有实施过一个像样的项目;有一部分村干部私欲太重,缺乏牺牲奉献精神,把自已的事看的很重,对村里的事用心不够,了解村情一问三不知,征求意见没有一条拿得出手。诸如此类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着老百姓的脱贫困致富。

四、加快扶贫攻坚的对策与建议

1、把扶贫提升到事关全县发展大局的高度来谋划。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目前仍有1/3以上的人口属于贫困人口,要与国家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时间紧、任务重。因此,应把扶贫工作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抓手,要站在这个高度来谋划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要根据贫困原因,实施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实施扶贫攻坚,解决绝对贫困问题。

2、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打牢脱贫致富基础。从群众最关注、最迫切的基础设施建设入手,按照统筹城乡和与产业相配套的要求,大力推进农村山、水、林、田、路、电、房的综合治理和建设,不断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打牢农村发展的根基。与此同时,要注重村庄环境综合治理,着力抓好生态绿化,努力建设美丽乡村。

3、大力发展绿色致富产业。发展致富产业,培育“造血”功能,是最好的扶贫方式,要将产业建设作为新一轮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一是对于已经确立的主导产业,要持之以恒地发展下去,力争做出规模和效益;对于不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要做适当的调整。从调研的情况来看,桑蚕产业由于劳动力成本太高,种植面积逐年萎缩,不适宜再作为县里的主导产业,可把茶叶调整为县里的主导产业,形成“蔬果药畜茶”的产业格局。二是要以十堰市农产品加工园区为依托,加大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培育力度,尤其是我县种植规模较大的柑橘、木瓜产业,要深入调查研究,下大力气引进培育加工企业,把最大的规模变成最大的经济效益,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尝到发展产业的甜头。三是要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专业协会和股份制等组织的发展,鼓励农民走市场化的路子,不断提高我县农业抗市场风险能力和市场占有率。四是要整合县内的培训资源,培养适合本地发展的实用型人才,带动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农民增收。

4、整合各类资金,加大投入力度。扶贫工作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光靠扶贫办的专项扶贫资金,解决不了大问题。县委、县政府应该把全县所有部门用于行业扶贫的资金一把攥起来,统一调配使用,发挥资金的倍增效益、聚合效益。另外,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宣传力度,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扶贫开发中。

5、扎实搞好村党组织书记的培养。加强村基层组织建设,尤其是村党组织书记的培养,是一个村脱贫的重要因素。一是要拓宽渠道,多从能人、创业成功人士中选拔,还可以通过政策调动,让一些退居二线的党员干部返乡担任村党组织书记。二是在对所有村书记进行分层、分类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培训。三是要健全对村党组织书记的考核和任用机制,能进能出。

6、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在统筹解决好贫困人口“衣食住行业教保医”的问题上,一是要拓宽覆盖面,二是要提高保障水平。另外,对长期处于贫困状态而确实无能力脱贫的,政府要考虑兜底供养,对因病因灾陷入阶段性贫困的,要及时给予救助,并提高标准。

7、采取更加有力的工作机制。扶贫攻坚见不见效,工作机制是很重要的因素。考虑我县的实际情况,建议采取包保共建机制,包保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县领导包点,二是县直单位包村,三是机关干部包户。共建主要是动员企业与贫困村建立合作机制,通过一定方式实现村企双赢。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lgfww.com/gzzj/diaoyan/36qv5r.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