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灵感范文网 >

教学资源 >教学设计 >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合集8篇)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合集8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8篇《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与《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相关的范文。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合集8篇)

篇1: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青海省渔中县多巴镇通海初中 张延庭

【设计理念】

本节课设计立足在物理走向生活、生活走向物理的思路上。在复习上节课基本概念(如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等)和基本规律的基础上,首先从学生生活中的反射现象出发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兴奋状态。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物理。

【教学器材】

平面镜、手电筒、实物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目标】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及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

(5)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法】

引导、设问、点拔。

【学法】

质疑、探究、观察、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教师手掌中放一块1dm2大的平面镜,背对学生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

提问:我没看大家,怎么会知道你们的表现呢?

镜子能发生光的反射,那么,什么叫做光的反射呢?出示幻灯片1。

幻灯片1

不知大家有没有玩过这样一个小游戏,下课用小镜子照同学,可太阳光在教室外面,你是怎样把光照到同学的脸上的呢?

演示实验:用手电照玻璃。

提问:

大家知道光的反射遵循什么样的规律呢?那么,你能举出我们生活中利用反射现象的`实例吗?

师:对平面镜大家太熟悉了,我们每天早上都要用到,学校在大厅里放了大的平面镜就是为了方便大家。关于它的成像大家有什么疑惑点吗?

学生思考,说理由,提出问题。

板书:平面镜成像。

分组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小组内分工,边讨论、边设计探究方案

教师组织学生探讨最佳的设计。

2.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教师引导、点拨。

师生评价、交流:小组选代表上台演示探究过程,得出结果。(利用实物投影仪进行。)

知识点总结: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像和物体大小相同。(等大)

出示幻灯片2。

师问:A点发出多少条光线,方向如何?哪些光线射到了平面镜上?

学生选其中一条入射光线画出它的反射光线,再选另一条入射光线,并画出它的反射光线。

提示:两条反射光线能否相交?如人眼恰好在这两条反射光线的路径上,画出一只眼睛。人眼是根据光线直进的经验来判断物体的位置的,逆着反射光线的方向向镜内看去,觉得光线好像是从镜后的A’处射来的。

学生画出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得交点A’。

指出这个点在镜后实际并不存在,不是反射光线的交点,而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的交点,是一个虚像。

补充知识点: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板书)

平面镜知识的拓展:(出示幻灯片3)。

师:利用手面镜来改变光路的例子还有很多。如电影《地道战》中游击队员使用的潜望镜就是一个典型的应用。那么潜望镜中的平面镜是怎样放置的?

课堂教学小结与延展:

1.学生总结:今天的收获是什么?哪些方面(能力、知识等)收获最大?在探究中你是怎样进行的呢?

2.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画出下图中物体所成的像。(出示以下幻灯片4)

3.学生范读:“STS:凸面镜和凹面镜”后布置作业:

(1)根据所学知识自制一潜望镜。

(2)探究“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的规律”。

要求:①器材自己选定。

②要有完整的探究报告。

③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来源:人教网

篇2: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一、教材

本节是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光的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对光的反射的延伸,是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为主线,让学生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本节“平面镜成像特点”是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在通过实验得出平面镜成像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中的成像问题学生在经历此探究过程中,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和处理。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通过对平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对平面镜成像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这个认识中由于视觉的问题存在一个误区“物体离平面镜越远像越小”,在实验中,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把此问题纠正过来。教学中,要通过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对平面镜成像成像的规律学生易受到错误生活经验的影响,不能正确的了解镜中像和物体关系,特别是对像和物体大小相等不能正确理解。在探究实验中让学生通过观察镜中像和放在镜子后与物体大小相同的物体重合了,来体验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同时通过强调人眼对远近的物体大小感觉不同来加深对像和物体大小相等的了解。其次学生不能正确的理解平面镜成虚像的现象,通过在像的位置放在一个光屏,在光屏上得不到像来正确认识虚像。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通过实验探究和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动手与合作能力与习惯。

三、设计思想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论证等科学探究的能力,使学生学习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去获得答案。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认识生活、解释问题。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和处理。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3、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五、重点与难点

重点:设计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活动,

难点:虚像概念的建立过程。

六、教学手段

本课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分析论证等实验探究的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具体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讨论。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法一:

提问:水中的蜡烛能燃吗?

演示实验:把一块玻璃立在桌子上。在玻璃的前方放一只蜡烛,在玻璃的后面,放一只盛水的大玻璃杯。玻璃杯和玻璃之间的距离,要和蜡烛到玻璃之间的距离完全相等。拉上窗帘,使屋子变暗,从蜡烛这边向玻璃望去,就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蜡烛正在水中燃烧。

提问:你能解释一下吗?

同学们想知道这神奇现象的原因吗?

法二:猜谜语:“表面平平的一块镜,你对它笑来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变鬼脸它就对你变鬼脸”。(镜子)

(二)新课教学

1、平面镜成像特点

提出猜想:

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想象)

[学生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

(1)像与物等大;

(2)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与物左右相反;

实践:拿起桌面上的镜子照一照。

提问:你在镜子里看到的是不是真实的自己?

教师边演示边介绍镜中的像。

请学生继续观察镜中的像,并前、后、左、右移动平面镜,观察平面镜中像的变化。

教师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用玻璃板作平面镜?用镜子做该实验有什么不方便?

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有关系吗?

③我们怎样确定像的位置?像是否真实存在?

④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关系?

⑤实验过程中,刻度尺有什么作用?

⑥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⑦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的左右、上下与物体是否一致?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

[老师给学生思考空间,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是否相等呢?[设疑]

――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明确探究方法]

――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同学们找桌子上的器材试试看,行不行。[白玻璃暂时不取出]

――用两支相同的笔

――用两只相同的蜡烛。

同学们成功了吗?有什么障碍?

――从平面镜的正面看见了像,想把“替身物体”放到平面镜后面的像位置上,从平面镜的背面,只看到“替身物体”,而看不见像,所以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为什么像不见了呢?[学生:思考、讨论]

――平面镜成的像不是真实存在的。

有没有真实存在的像,你们见到过吗?

――小孔成像,像是有光线投射到光屏上形成的。

――投影仪投射到银幕上的像

――电影院放映机投射到银幕的像。

――树林里地面上圆形的小光斑就是太阳的像。

平面镜成的像是不是有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呢?――不是的,平面镜的背面有一层漆,光线是不能透射过去的。

[小结]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够用光屏接收到的像,我们叫它实像,而平面镜成的像是光屏接收不到的,不是真实光线相交而成的像,所以叫作虚像。

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替身物体”?

[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要同时观察到像和替身物体,必须要让物体通过镜面的反射光线和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都能进入人眼。(教师在此可作适当解释“光的反射”,具体下面要学习)

好![激疑]我们看见物体(棋子)在平面镜内成的虚像是由于物体射出光线(或反射)经过镜面的反射进入人眼的。怎样才能同时看见镜后的替身物呢?―必须使平面镜后面的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透过平面镜进入人眼。

非常好![激疑]那么现在镜后的替身物射出光线为什么没有透过平面镜进入人眼?――被涂在平面镜后面的漆挡住,光线无法透过平面镜。

那么怎么办?――把涂在镜后的漆刮掉

想一想,有没有其它办法?――换成平滑的白玻璃做。

好!现在拿出平滑的白玻璃,再选择器材试一试实验。[学生选择器材实验]

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和问题。――像较弱,看不清。

同学们,笔的像比较弱,看不清楚,你有办法让物体所成的像明亮起来?――增强光的亮度(照度)。用点燃的蜡烛做。

[学生选择器材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存在两个问题:

(一)实验时间长,点燃的蜡烛烧短了,像比替身物短了;

(二)蜡烛不容易放置,有倾斜、有倒下,不易操作]

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和问题。

――点燃的蜡烛时间长烧短了,像比物短。

――蜡烛不容易放竖直。

――蜡烛容易倒下。

想什么办法改进实验呢?看看里面桌还有什么器材。[两把手电筒]

――用手电筒作为物体,代替蜡烛。

你们再试一试看。

[有的学生没开亮做,像较弱,看不清;有的学生开亮手电筒,但灯光竖直向上射出同样效果不好]

同学们,手电筒的像为什么比点燃的蜡烛的像弱;看不清楚,动一动脑筋,有没有办法使手电筒成的像明亮起来?――把当作物体的手电筒开亮,并把手电筒的头旋下来做。

对,这样可以增强光的亮度。再来试试看。

[启发]作为替身物的手电筒(没开亮的)应移到什么位置上。――直到看上去它与开亮的手电筒的像完全重合。

[学生的主动积极探索实验,几经挫折,实验成功后能很好地体会到科学探究成功后的成就感。]

平面镜成的虚像与物体的大小?――等大。

实验验证: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把上面实验放在白纸上做,只要记录两手电筒和玻璃的位置。改变开亮手电筒的位置,重做上述实验两次。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实验中两手电筒的位置。

分析实验记录:

量出每次实验中两把手电筒到玻璃板的距离。

连接每次实验中两把手电筒的位置,观察连线与镜面的关系。

[得出实验结论]交流与评价:

(1)同学们各自的探究结果是否相同?

(2)关于平面镜成想的特点还有那些猜想?准备怎样去验证它?

学生课后自己探究:

改变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像的大小是否改变?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左右相反的吗?

2、平面镜成像原理

让学生回忆“猴子捞月亮”的故事。

提问:猴子最终有没有捞到月亮?为什么?

人眼能看到各种各样的物体,是因为由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射入眼中,引起了视神经的感觉,并不是光从眼睛发射向物体的。

如图所示,人眼是根据光的直线传播来判断物体位置的。人能看到像是因为有光线入人眼。点燃的蜡烛上p点射出的任意两条光线pa、pb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e1a、e2b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于p′点,人就会感到p′点是一个“发光点”,而p′点就是p点的虚像。同理,蜡烛上的其他点也都能在平面镜内产生对应的虚像点,它们共同组成了蜡烛的虚像。因此,平面镜中的虚像是由射入人眼中的发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所形成的。(这是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八、课堂小结: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虚像;

(2)像与物等大;

(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像与物左右相反。

2、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以下要素(视学生的具体情况,可明确):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试验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5)分析与认证

(6)评估

(7)交流与合作。

九、布置作业:

让学生在理解科学探究的情况下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包括探究的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结论)

自读教材“球面镜”部分。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基本的思路是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对教师来说,实验探究课是一节非常难以驾驭的课,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引导学生制定计划设计实验到进行实验探究,都有相当的难度。尽管探究的目的非常明确,无非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但学生初次学习物理对物理中的科学探究过程还不是非常熟习,特别对制定实验计划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认真考虑并进行积极突破的问题,必要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克服难点。学生根据实验的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进行猜想,在此教师只要引导好学生打开他们的思路,使学生能大胆的进行猜想。对于学生的想法教师不要评价对与错,只是引导他们,使其想法尽量合理。但在探究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好,即不能失控,也不能出现包办的现象。

这节课的学习效果如何?学生的感受就能说明一切。课后,一名学生深有感触的说,上这样的课,就知道怎样去学了,也会学了。还有的学生说,假如能经常地这样去训练,那我们对科学实验探究的兴趣,必超过对足球、对电子游戏的迷恋。因为他们急于去探究科学的奥妙。所以,这节课没把重点放在知识结论上,而是放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上,让学生经历有意义的探究活动,体验正确的认识是怎样产生的,这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认为比较成功的一面。虽然有些问题还不能用现有的知识来解决,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本身就是探索。这种以实验探究为手段,让学生自己解开科学之谜的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利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

篇3:《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要求】

1、知道平面镜的作用及成像特点,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2、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就是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学习,体会科学探究的七个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和交流评估。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主要以学生分组实验、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和分析讨论,逐步形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由于学生在小组实验中经历了科学探究的一系列过程,遇到困难时通过小组合作想办法解决困难,使学生体验到实验成功带来的乐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任务及学情分析】

平面镜学生很熟悉。上课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内所成的像,进而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本节课所提出的问题,并不需要学生立即回答,只是为了引起研究兴趣,为进一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必要的铺垫。目的在于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自己总结出规律,同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印象,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牢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平面镜的作用,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理解平面镜成虚像的原理,掌握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3、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

2、体验实验探究中所用到的科学方法——等效替代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通过学生的交流活动,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的精神,初步形成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以及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2、难点:设计实验找到“虚像”,以及对“虚像”的理解。

【实验器材】

1、教师用具:蜡烛、光屏、镀膜玻璃、支架、平面镜、直尺、量角器、多媒体课件等。

2、学生用具:蜡烛、镀膜玻璃、支架、刻度尺、平面镜、坐标纸等。

【教学方式】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及讲授解析。

【评价设计】

1、注重过程评价:注意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中各种能力和方法的考查和评价;

2、设计当堂检测题,检查学生所学知识和方法的掌握情况。

【教学过程】

1、课前热身——复习导入

小孔成像的成像特点及原理。

已知入射光线,根据反射定律做出反射光线。

(设计意图:复习小孔成像及光的反射定律,为本节课学习习近平面镜成像原理、特点及虚像的判断方法做好铺垫。)

2、新课教学

模块一:通过观察活动,建立“像”的概念,明确平面镜的作用。

教师引导:利用课前热身2,巩固平面镜的第一个作用——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学生活动:通过平面镜观察自己或其它同学。

提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镜子中的“你”叫什么?

交流发现:看到了一模一样的自己(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或像)。

教师归纳:在物理学中,镜子中的“你”,叫做“像”;它不同于“影”。引导学生得出平面镜的第二个作用——成“像”,从而建立“像”的概念。

(模块设计意图:通过同学们的生活体验,使学生了解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建立“像”的概念,为后续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学习打下基础。)

模块二:探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环节一: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

分组讨论:观察平面镜中的像,你认为像与物体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提出最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问题,便于学生理解问题和展开讨论。)

环节二:提出猜想,交流发现。

学生活动:围绕着学案上的问题,边观察平面镜中的自己,边进行猜想。

学生交流:通过观察发现像与物之间左右相反、上下一致、大小相等/不等、像近大远小……(提示学生说明猜想依据)

教师活动:整理学生的猜想,并进行归类:同学们的猜想主要围绕着像与物之间的大小关系和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日常感受展开讨论,用最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科学猜想。)

环节三: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引导:选用怎样的器材才能找到像的位置?怎样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如何确定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学生活动:分组实验、比较,选择合适的器材解决问题。

突破难点:利用镀膜玻璃不仅可以看到像,而且可以找到像,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利用另一支同样的蜡烛代替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便于比较大小关系。(请学生到讲台来,演示交流小组讨论得出的实验方案。)

形成目标:通过上述过程使学生明确实验步骤,形成正确的实验方案,知道器材的选择和实验的操作步骤,以及在实验中观察、收集、记录相关的实验信息(或数据)的方法。

(设计意图:由于本实验的最大难度在于怎样找到“像”,因此,通过教师预设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构思,从而设计出正确的实验方案,让学生充分理解利用镀膜玻璃代替平面镜、利用同样的蜡烛代替像的原因——等效替代,体现科学方法教育。)

环节四: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

温馨提示: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具有普遍性、科学性,应改变物体与替代物的位置多做几次。

学生活动:根据最终确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分组实验。

教师活动:巡视各组实验情况,并在多媒体上展示实验的基本过程,为在设计实验方面仍存在疑问的同学提供帮助。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另外,将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用多媒体呈现,确保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解决。)

环节五:分析归纳。

学生活动:展示实验成果,并尝试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

教师引导:如果将对应的像与物的位置相连,会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请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培养学生对数据处理、归纳总结的能力;对于学生不易发现的“连线垂直”问题,教师可以进行适时的点拨,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特点。)

环节六: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学生活动:根据实验记录得出结论。

教师归纳: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设计意图:交流提升实验结果,得出明确的实验结论,帮助学生理解实验结果。)

环节七:评估(按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

教师提问: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像与物的大小相等,那么,为什么在生活中我们会有像“近大远小”的感觉呢?

课件展示:人眼在观察同一个物体时,视角会随着物体到人眼的距离发生变化,当视角变小时,就会感觉好像物体变小了。

(设计意图:此环节提出的问题是根据学生的课前猜想所随机制定的,如果学生没有提出像“近大远小”的特性,教师则没有必要人为的增加学生的认知难度来讲解此部分的内容。)

(模块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模块三: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建立“虚像”的概念。

环节一:知道平面镜成“虚”像。

教师引导:如果有木板把点燃的蜡烛遮住了,你有什么办法可以看到烛焰吗?

学生讨论:利用平面镜观察。

教师引导:用平面镜改变角度,使学生可以通过平面镜再次看到烛焰。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同学们看到的是蜡烛的“像”,这个像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活动:尝试用光屏承接平面镜所成的像。

交流结论:通过类比小孔成像,初步得出“虚像”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类比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感知“虚像”的特点。)

环节二: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学习,寻找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交流学习成果。

教师活动:总结提高,利用多媒体展示“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形成目标:理解虚像的概念,知道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掌握平面镜成像原理作图法,并能够结合平面镜成像特点规范作图。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学习,在学生已经对平面镜成像特点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进一步的总结、提升,对于突破难点、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这部分的知识有很大帮助。)

模块四:了解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关于平面镜成像的应用,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学生活动:在教师举例的基础上,学生交流自己在生活中感受的关于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物理现象,尝试解释现象揭示本质,从物理走向社会。)

3、课堂小结

小组讨论,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在知识方面有什么收获?在实验技能方面有哪些提升?还存在什么问题和疑惑?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的交流成果进行归纳提升,形成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教师根据学生交流归纳总结的情况进一步提升,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

4、当堂检测

1、利用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和光的反射定律,画出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

2、身高为1.6米的一位同学,站在平面镜前1米的地方,他在镜中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为_______;当他向镜面,靠近0.5米时,他与镜中的像的距离为______;像的高度是_______。

(设计意图: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简单的反馈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作为学生初中阶段第一次经历的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本节课在学习过程和方法上存在着很多等待突破的难点。例如在学生设计实验时:怎样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器材找到像的具体位置?怎样让学生自己发现可以用“等效替代”的方法比较像的大小关系?以及在实验结束后用什么方式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建立“虚像”的概念等等,都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加以合理的考虑和安排。

教师只有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做好铺垫,利用适时的提醒,使学生自己找到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他们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设计了实验的过程,他们在主动的解决问题、主动的探究,而不仅仅是被动的执行实验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实验的独特魅力。

篇4:平面镜成像物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平面镜的作用,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 理解平面镜成虚像的原理,掌握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3. 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 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

2. 体验实验探究中所用到的科学方法――等效替代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通过学生的交流活动,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的精神,初步形成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以及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2. 难点:设计实验找到“虚像”,以及对“虚像”的理解。

【实验器材】

1. 教师用具:蜡烛、光屏、镀膜玻璃、支架、平面镜、直尺、量角器、多媒体课件等

2. 学生用具:蜡烛、镀膜玻璃、支架、刻度尺、平面镜、坐标纸等

【教学方式】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及讲授解析

【评价设计】

1. 注重过程评价:注意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中各种能力和方法的考查和评价;

2. 设计当堂检测题,检查学生所学知识和方法的掌握情况。

【教学过程】

1.课前热身――复习导入

小孔成像的成像特点及原理

(1) 已知入射光线,根据反射定律做出反射光线

(设计意图:复习小孔成像及光的反射定律,为本节课平面镜成像原理、特点及虚像的判断方法做好铺垫。)

2.新课教学

模块一:通过观察活动,建立“像”的概念,明确平面镜的作用

教师引导:利用课前热身2,巩固平面镜的第一个作用――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学生活动:通过平面镜观察自己或其它同学。

提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镜子中的“你”叫什么?

交流发现:看到了一模一样的自己(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或像)。

教师归纳:在物理学中,镜子中的“你”,叫做“像”;它不同于“影”。引导学生得出平面镜的第二个作用――成“像”,从而建立“像”的概念。

(模块设计意图:通过同学们的生活体验,使学生了解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建立“像”的概念,为后续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学习打下基础。)

模块二:探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环节一: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

分组讨论:观察平面镜中的像,你认为像与物体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提出最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问题,便于学生理解问题和展开讨论。)

环节二:提出猜想,交流发现

学生活动:围绕着学案上的问题,边观察平面镜中的自己,边进行猜想。

学生交流:通过观察发现像与物之间左右相反、上下一致、大小相等/不等、像近大远小……(提示学生说明猜想依据)

教师活动:整理学生的猜想,并进行归类:同学们的猜想主要围绕着像与物之间的大小关系和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日常感受展开讨论,用最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科学猜想。)

环节三: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引导:选用怎样的器材才能找到像的位置?怎样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如何确定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学生活动:分组实验、比较,选择合适的器材解决问题。

突破难点:利用镀膜玻璃不仅可以看到像,而且可以找到像,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利用另一支同样的蜡烛代替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便于比较大小关系。(请学生到讲台来,演示交流小组讨论得出的实验方案。)

形成目标:通过上述过程使学生明确实验步骤,形成正确的实验方案,知道器材的选择和实验的操作步骤,以及在实验中观察、收集、记录相关的实验信息(或数据)的方法。

(设计意图:由于本实验的最大难度在于怎样找到“像”,因此,通过教师预设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构思,从而设计出正确的实验方案,让学生充分理解利用镀膜玻璃代替平面镜、利用同样的蜡烛代替像的原因――等效替代,体现科学方法教育。)

环节四: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

温馨提示: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具有普遍性、科学性,应改变物体与替代物的位置多做几次。

学生活动:根据最终确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分组实验

教师活动:巡视各组实验情况,并在多媒体上展示实验的基本过程,为在设计实验方面仍存在疑问的同学提供帮助。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另外,将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用多媒体呈现,确保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解决。)

环节五:分析归纳

学生活动:展示实验成果,并尝试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

教师引导:如果将对应的像与物的位置相连,会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请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培养学生对数据处理、归纳总结的能力;对于学生不易发现的“连线垂直”问题,教师可以进行适时的点拨,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特点。)

环节六: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学生活动:根据实验记录得出结论

教师归纳: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设计意图:交流提升实验结果,得出明确的实验结论,帮助学生理解实验结果。)

环节七:评估(按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

教师提问: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像与物的大小相等,那么,为什么在生活中我们会有像“近大远小”的感觉呢?

课件展示:人眼在观察同一个物体时,视角会随着物体到人眼的距离发生变化,当视角变小时,就会感觉好像物体变小了。

(设计意图:此环节提出的问题是根据学生的课前猜想所随机制定的,如果学生没有提出像“近大远小”的特性,教师则没有必要人为的增加学生的认知难度来讲解此部分的内容。)

(模块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模块三: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建立“虚像”的概念

环节一:知道平面镜成“虚”像

教师引导:如果有木板把点燃的蜡烛遮住了,你有什么办法可以看到烛焰吗?

学生讨论:利用平面镜观察。

教师引导:(用平面镜改变角度,使学生可以通过平面镜再次看到烛焰。)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同学们看到的是蜡烛的“像”,这个像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活动:尝试用光屏承接平面镜所成的像。

交流结论:通过类比小孔成像,初步得出“虚像”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类比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感知“虚像”的特点。)

环节二: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学习,寻找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交流学习成果。

教师活动:总结提高,利用多媒体展示“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形成目标:理解虚像的概念,知道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掌握平面镜成像原理作图法,并能够结合平面镜成像特点规范作图。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学习,在学生已经对平面镜成像特点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进一步的总结、提升,对于突破难点、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这部分的知识有很大帮助。)

模块四:了解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关于平面镜成像的应用,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学生活动:在教师举例的基础上,学生交流自己在生活中感受的关于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物理现象,尝试解释现象揭示本质,从物理走向社会。)

3.课堂小结

小组讨论,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在知识方面有什么收获?在实验技能方面有哪些提升?还存在什么问题和疑惑?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的交流成果进行归纳提升,形成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教师根据学生交流归纳总结的情况进一步提升,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

4.当堂检测

1.利用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和光的反射定律,画出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图略)

2.身高为1.6米的一位同学,站在平面镜前1米的地方,他在镜中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为_______;当他向镜面移近0.5米时,他与镜中的像的距离为______;像的高度是_______。

(设计意图: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简单的反馈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作为学生初中阶段第一次经历的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本节课在学习过程和方法上存在着很多等待突破的难点。例如在学生设计实验时:怎样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器材找到像的具体位置?怎样让学生自己发现可以用“等效替代”的方法比较像的大小关系?以及在实验结束后用什么方式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建立“虚像”的概念等等,都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加以合理的考虑和安排。

教师只有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做好铺垫,利用适时的提醒,使学生自己找到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他们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设计了实验的过程,他们在主动的解决问题、主动的探究,而不仅仅是被动的执行实验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实验的独特魅力。

篇5:平面镜成像物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初步了解图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和方法

经历“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学习对试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观察试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学习,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

1、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平面镜成像原理。

教学器材:

蜡烛、平面镜、纸、玻璃、球面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光是沿传播的。

2、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3、作图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试验:平面镜可以成像,为什么?

②学生探讨:平面镜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③讨论:把镜后面的水银去掉,还能成像吗?

进行新课:

1、学生试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器材:蜡烛、纸、玻璃、尺

步骤:

①试验装置如何?步骤如何?

②要策什么数据?要注意什么问题?

③能得出什么结论?

篇6:平面镜成像物理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如何用实验探究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3、平面镜成像的应用。用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做成像图及光路传播。

学习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学习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一、自主学习

⑴平面镜:

成像特点:等大、等距、垂直、对称、虚像

①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②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③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④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⑤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律

作 用:成像、改变光路

实像和虚像: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⑵球面镜:

定义:用球面的 内 表面作反射面。

性质:凹面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 会聚在一点;从焦点射向凹面镜的反射光是平行光

应 用: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

定义:用球面的 外 表面做反射面。

性质:凸面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凸面镜所成的象是缩小的虚像

应用:汽车后视镜

☆ 汽车司机前的玻璃不是竖直的,而是上方向内倾斜,除了可以减小前进时受到的阻力外,从光学角度考虑这样做的好处是:使车内的物体的像成在司机视线上方,不影响司机看路面。汽车头灯安装在车头下部:可以使车前障碍物在路面形成较长的影子,便于司机及早发现。

二、合作交流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猜想与假设:

2、设计并进行实验

(1)、需要哪些实验器材?

(2)、为什么选择这些器材?各有什么作用?

篇7:《平面镜成像》优秀的教学设计

在休息室,听说是沈##老师开课,心中多了些期待。一是因为去年听过她执教初三专题复习《串联电路动态变化》一课,没有学生实验,没有多媒体,那节课却上得声色俱佳,思维迸发;二是因为去年她是初登讲台,教学语言就如斯干净利落;三是她灿烂的笑容,甜美的声音。

40分钟的课,仍温暖,充实。年轻的教师,却从容,老练。

一、教师基本技能

1.教学流程。

整节课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实际,顺利完成预设的三维目标。教师创设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思维质疑,提示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小组讨论制定方案,小组协作实验探究,集思广益归纳结论,从物理走向生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完整、清晰的脉络保证学生形成完整地思维体系。

2.教学手段。

“魔术”视频片断起到激发兴趣、引发质疑的作用,“加菲猫”视频片断起到问题提示的作用。ppt中视频、文字、图片都起到辅助教学作用,丰富了课堂。学生实验器材充分,为可能的探究都做好了准备。

3.教学语言。

普通话标准。语调抑扬顿挫,生动,有感染力。提出的问题简练,合理,逻辑性强,适时,能起到应有的启发、引导、过渡、总结、鼓励等作用。

4.板书梳理。

板书:“1.虚像定义—>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正立,等大,等距,垂直—>3.成像原理:光的反射”,优美,简洁,娴熟,布局合理,由浅入深,能起到应有的提纲挈领作用。

5.教态表现。

教师举止大方,从容,热爱学生,与学生交流互动融洽。

二、学生能力培养

1.观察能力。

先看近景“浇不灭的蜡烛”,再看远景“玻璃板后面浇不灭的蜡烛”,让学生看到是玻璃板在魔术中起了作用。

看“加菲猫照镜子”,最后却看到是一真一假加菲猫,一模一样的假的那只猫模仿真的那只猫的动作,仿佛中间有一个平面镜,让学生看到照镜子时像与物体的可能关系。

2.思考能力。

学生根据“加菲猫照镜子”、日常照镜子、简单提示“大小?距离?左右?移动?”,尽可能猜想平面镜所成像的特点。

根据教师提供的平面镜与玻璃板,学生想如何找镜中的像,在尝试中选择合适的器材,并想为什么选择玻璃板。此思考与活动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之一。

学生根据实验桌上的器材,想如何选则器材,研究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比较之后,学生从不同的蜡烛中选出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思考如何设计合理实验步骤。

3.动手能力。

通过小组积极努力的实验尝试,学会选取玻璃板来找像的位置,学会选取两支相同的蜡烛来找像的位置并比较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通过小组全体参与的探究活动,感受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体到平面镜距离相等的成像特点。

通过小组协同配合的“描‘上’的像”的活动,体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这个特点。

4.表达能力。

学生能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表述有条理,姿态自然,不扭捏造作。

学生对问题的首次回答难免有不完整或者有错误的,但是在教师的启发、鼓励下,学生能尽快的修正、补充、完善答案,使回答更接近结果。

学生参与度广泛,多数同学在发言表现方面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提升自信心。

5.应用能力。

大卡车前窗玻璃竖直、小汽车前窗玻璃倾斜两种不同的放置方法原因何在?测视力房间距离不够怎么办?这两个问题是学生身边常见的现象,但思维深度要求较高。学生需回顾本节课的所学关键“平面镜”来解决难题,正好运用了“玻璃板的反光面相当于平面镜能成像”、“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很好的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生活,回归物理教学的本来目的。

三.需改进之处

整节课教学节奏太快,每个教学环节给与思考的时间,活动的空间都不是很充分,导致以下问题:

1.找像时,可能一部分学生没有看到明显的现象,一部分学生随波逐流、稀里糊涂的选择了器材继续实验,所以对玻璃板、两支相同的蜡烛的作用也不能透彻理解。建议多花一些时间边演示边讲解,说清楚。

2. 说明平面镜成虚像时,教师并没有用点燃的蜡烛、玻璃板、光屏或白纸来演示,只是一语带过。建议与小孔成像显示在半透明纸上,教室里投影仪成像能成在屏幕上等例子对比,说明实像与虚像的区别、进行简单定义,然后用白纸或光屏去玻璃板后面找平面镜成的像,没有就说明是虚像。

3. 验证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时,一组只有一组数据,不能让全体组员都能掌握这个技能。另外,一组四位同学,前面两个实验能看到像,进行实验,后面两个同学实际什么都没有看到。建议每组同学做四次实验,并且在白纸上留下四个物体位置、四个像的位置痕迹,用刻度尺测量并比较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保证全部组员都能掌握这个技能,同时体现多次实验才能得到普遍结论这一过程。

四.引发思考

1.新课教学重点在探究,通过小组活动突破重点与难点,所以内容不宜过多,要给与学生足够的思考问题的时间。

2.巩固练习、知识应用举例要有坡度,由浅入深,不偏不难,自己要做过,检查无误才能给学生用,注意利用作图等直观的方式解释透彻。

3.新教师一定要多实践,勤反思,不断积累,才能领悟物理探究实验教学的精髓。

篇8:《平面镜成像》优秀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和应用。平面镜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概念,为“凸透镜成像”作了铺垫。所以,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能成虚像。

(3)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感受探究的各个环节。

(2)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虚像的概念。

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步骤,而八年级的学生物理探究能力比较弱,所以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虚像的概念比较抽象,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确定为本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定律,已经具有前提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平面镜成像现象,但不知其物理原理,物理探究兴趣比较高。

三、教法学法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的课程理念认为:在注重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注意过程与方法。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根据新的课程理念,本课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分析论证——交流评估——应用拓展等程序,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具体的方法:教师引导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等。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lgfww.com/jxzy/jiaoxuesheji/x901l0.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