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灵感范文网 >

教学资源 >教育教学方案 >

初二物理教案设计凸透镜成像规律(精品多篇)

初二物理教案设计凸透镜成像规律(精品多篇)

初二物理教案设计凸透镜成像规律(精品多篇)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初二物理教案 篇一

【教学过程】

一、创设物理情景进行猜想,引入新课

观察现象:我们通过金鱼缸的侧壁来观察缸中游动的小金鱼,会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观察后会回答:由于金鱼缸和水组成了一个放大镜,所以看到的小金鱼比实际的放大了。

提出问题:隔着放大镜看物体,物体总是放大的吗?

学生实验,观察现象后回答:不是。物体有时会放大,有时又会变小,像还会由正立变倒立。

从前面我们的学习中知道:

1.照相机照相时,物体离照相镜头比较远,成的是缩小,倒立的实像。

2.投影仪投影胶片时,物体离投影仪比较近,成的是缩小,倒立的实像。

3.放大镜看物体时,物体离放大镜很近,成的是放大、正立的虚像。

启发学生猜想:凸透镜所成的像可能与物体距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那么凸透镜能够成像,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和规律呢?我们这节课就用实验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实验探究

(一)课题板书:

凸透镜成像规律口诀及解释 篇二

2)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方法。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用具】

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小玩具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教学

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提出问题教师:请同学们用小玩具按照课本P61图3-47所示的方法做一个实验,移动放大镜或白纸板的位置,会在白纸上看到怎样的像?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了解情况。让学生说出看到的像的特征。教师:对你所观察的'现象,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如:凸透镜所成的像跟哪些因素有关?

2)猜想与假设让学生交流讨论,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我们知道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最基本的一种方法。那么,要验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就要进行实验。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交流,设计出实验方案。(在此,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向学生介绍光具座的正确使用方法,同时指出实验时要注意的问题。)由于不同组桌面上的凸透镜的焦距不同,你们想通过什么办法得知凸透镜的焦距?(实验测量,也可查说明书)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制定出实验步骤。让其中一组把实验步骤向大家介绍一下,如果可行,给予肯定;如果不可行,应予以纠正。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让同学们进行实验。比一比,哪个小组实验做得最快、最好,要注意分工合作。

5)分析与论证分析实验数据,用自己的话把凸透镜成像规律表达出来。

6)交流与合作请跟同学们交流一下实验研究的结果,看看得出的规律是否一致。板书:凸透镜成像规律

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学习放大镜的有关知识:

1)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2)使用放大镜时要想让物体的像变大些,应怎么办?让学生阅读课文后或做过实验后,回答上述问题。思考:若两个凸透镜大小相同时,透镜的厚度对放大倍数有影响吗?可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这个问题的答案。请同学们观察图3-50: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及用其观察到的像。

二、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对本节的学习进行归纳,特别是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

2、写出实验探究报告。

3、完成本节的“基础训练”。

四、反思

本节教学安排及设计还是比较充分的,按照科学探究的思路,从问题的提出到实验方案的设计,从实验进行到结论的得出,学生做得既全面又准确,效果较好。

五、板书设计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是什么 篇三

年级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评课稿

马老师上的是苏科版教材八上第四章第三节《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一内容。“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课堂以知识为载体,以学生为本、以解决问题为线、以启发探究为主,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主发现、总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设计合理,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目标明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整堂课学生活动积极、气氛活跃,课堂整体有序,活而不乱,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是一堂不折不扣的精品课。下面就以下两个方面谈谈我对马老师这堂课的看法。

一、学生主体地位彰显,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马老师设置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环境,并提供充分的指导与帮助,让学生从提出问题出发,通过设计实验,系统观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等过程,进行学习,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探究活动中主动去体验、去建构知识,鼓励学生在交往中学习,在互动中学习。在学习组织形式方面,学生采用六人一大组、两人一小组的形式开展学习,每一大组有三套实验器材,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即保证学生能独立思考,又能更好的加强组内学生间的协作交流,促进了生生互动,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提升了课堂的学习效率。应该说,从情境创设,问题引导,活动组织,实验指导,讨论交流,到规律总结,马老师始终充当引导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帮助者和激励者的角色。将课堂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给学生思考、交流、展示、动手实验,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课堂教学重点突出,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物理课程标准上针对这一节内容相关的要求是:“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 在课程标准中,注重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并将科学探究列人“课程内容。科学探究既是本节课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马老师充分利用科学探究的。各要素,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主动获取物理知识,领悟科学探究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探究活动一为例,马老师先通过学生用凸透镜互相观察对方,根据所看到的凸透镜成的不同的像,让学生猜想凸透镜成像的性质和什么因素有关?继而激发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兴趣,然后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所给器材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总结规律,在组内、班内进行交流,并进行师生的评价,将科学探究与物理知识的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

以上是我对马老师这堂课课堂教学的两点看法,不当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八年级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评课稿 篇四

【三维目标】

1、知道物距、焦距和像距的概念,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实验时能够正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能够利用光具座进行实验。

2、能设计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经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全过程。

3、通过实验探究,体验参与实验探究的快乐和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

【教材分析】

学生对凸透镜的认识,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已经有所了解,但对物体通过凸透镜怎样才能在光屏上成像,及会成什么样的像,还不够了解。所以,本节教材主要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探究,这个探究实验是一个较完整的科学探究实验。目的是:一让学生认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二是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口诀是什么 篇五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湖北省应城市实验初中 张国辉

【设计思想】

体现“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这一教学理念,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从中找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习的兴趣;

2.通过探究活动,获得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用观察、比较、列表的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对科学的兴趣,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拉近生活、社会、科技与物理的距离;

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3.渗透科学、技术、社会(STS)教学的指导思想。

【教学准备】

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放大镜、刻度尺、小水电筒、金鱼缸、小金鱼1条、水。

【教学重点】

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初二物理教案设计凸透镜成像规律 篇六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实习报告

一倍焦距分大小,二倍焦距分虚实。

.距离 . 倒正 . 大小 . 虚实 . 位置。

.大于二倍焦距 . 倒立 . 缩小 .实象 .翼侧。

.等于二倍焦距 . 倒立 . 等大 . 实象 . 翼侧。

.小于二倍焦距 . 倒立 . 放大 . 实象 . 翼侧。

.大于一倍焦距

.小于一倍焦距 . 正立 . 放大 . 虚象 . 同侧。

物理实验报告 ・化学实验报告 ・生物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格式 ・实验报告模板

初二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篇七

一倍焦距分虚实:物体放在凸透镜的焦点处,不能成像。二倍焦距分大小:2倍焦距是成放大和缩小实像的分界点,2倍焦距之外,像是缩小的实像,以内是放大的'实像。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像的大小像距定:像距变大像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像儿跟着物体跑:物体向哪个方向运动,像就向哪个方向移动。

凸透镜简介

凸透镜是根据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凸透镜是中央较厚,边缘较薄的透镜。凸透镜分为双凸、平凸和凹凸(或正弯月形)等形式,凸透镜有会聚光线的作用故又称会聚透镜,较厚的凸透镜则有望远、会聚等作用,这与透镜的厚度有关。远视眼镜是凸透镜。

凸透镜成像规律口诀 篇八

《凸透镜成像规律》听课报告

12月9日在苏州听到了xx老师上的《凸透镜成像规律》,这节课让我对凸透镜成像中的数据处理有了一些新的感悟。

大数据是对大量的数据,运用各种手段、方式进行分析、挖掘,从而获得具有洞察力和新价值的东西的一种信息资产,是高科技时代的产物。大数据具有数据量大、数据种类多、要求实时性强、数据所蕴藏的价值大等特点。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大数据已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应用,在物理教学中,亦可引入大数据的思维,以提高学生在众多的信息中搜索、处理、分析、归纳和总结其深层次的规律的能力。

1、观察现象―――突破潜意识

放大镜是学生从小熟识的一种工具,教师让学生区别凸透镜,且不许用手摸,学生想到用凸透镜观察文字,看到放大的像。随后老师让学生用凸透镜观察电视上呈现的图片,并且提问。探究性实验贯穿始终,逻辑性结论层层递进,放大镜的镜片其实就是一个凸透镜,大部分人都只是应用了放大镜的放大功能,课程开始以放大镜观察远近不同的物体引入,发现看到的像,不仅有放大的,也有缩小的,推翻了学生认为放大镜一定是放大的潜意识,与生活中得到的知识产生了冲击,更易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

2、探究实验

在常规的教学中,老师让学生直接观察像的大小,在本实验的探究环节,老师在光屏上粘贴了条形刻度尺,这大大的方便了学生观察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

3、数据分析

合理地进行数据分析是大数据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教师让学生将数据填在Excel表格中,对排序及规律的发现有较好的直观性和便捷性。

数据的处理关键在于选取哪一物理量进行排序,在引入阶段,教师已潜意识地引导了成像性质与物距有关,故大部分学生会想到要按照物距的大小顺序进行排序,个别学生可能会坚持自己的想法―用像距排序,他们不愿意接受教师给自己预设好的知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先按学生的想法以像距大小排序,此时学生自己便会发现成像性质虽有规律可循,但与物距的关系却错综复杂,故教师强调我们依旧考虑用物距的大小进行排序。

根据排好序的表格,学生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整合,可初步得到以下结论:(1)在光屏上所成的像都是倒立的。实像;(2)当物距小于像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此时学生很容易联想到当物距等于像距时,凸透镜成的像应是等大的。通过实验发现,当物距等于像距时,凸透镜所成的像确实是倒立等大的实像。教师对结论进一步引导:将物距、像距与焦距相联系,进一步得到较完善结论:

(1)当物距大于2f时(u>2f),像距在1f和2f之间(f<v<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当物距等于2f时,像距也等于2f(u=2f,v=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3)当物距在1f和2f之间(f<u<2f),像距大于2f(v>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至此,“凸透镜成像规律”已得出大半,为了方便观察和记忆,教师还让学生将数据用不同颜色的磁铁标注在黑板的光轴上。通过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发现,当它们的物距和像距互换,成像的性质也发生了改变,可用光路可逆的原理解释。

此时,分析所得数据发现,缺少u≤f的数据,再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此范围的成像性质,发现,当u≤f时,不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找到清晰的像,教师此时告诉学生寻找像的方法:撤去光屏,在光屏一侧观察,发现了正立放大的虚像,细心的学生还会发现,当u=f时,不论采取何种措施都不能观察到像,这是因为此时经凸透镜后的光束无法会聚,即为平行光,所以不能成像。

杜威认为:探究性教学可以建立新旧知识的非任意性和实质性联系,充满探究性教学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回顾“凸透镜成像规律”整个实验探究及结论的获得过程均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实验中得出结论,在结论中发现问题,并带着问题完善实验。整个学习过程是学生自己探究、反复实验、解决问题的过程。

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明白,科学知识就是在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进步的。整个教学过程不仅引领学生逐步得到了“凸透镜成像规律”,还丰富了学生利用大数据的思维对获得的实验数据进行处理整合的能力,更激起了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中,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实验探究能力以及数据处理能力。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lgfww.com/jxzy/jiaoyufangan/zvqx9l.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