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灵感范文网 >

教学资源 >教育教学论文模板 >

传统教育下青少年心理特点和学习成绩的关系

传统教育下青少年心理特点和学习成绩的关系

传统教育下青少年心理特点和学习成绩的关系

传统教育下青少年心理特点和学习成绩的关系

魏 萍台山市华侨中学

任何一位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是教育又是一门很高深和极具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学问。每个孩子由于个性差异,他们会在不同的领域显示出自己的天赋,比如看今年的东京奥运会运动冠军的介绍就会发现,不管游泳冠军、射击冠军、体操冠军等他们都是很有天赋的,再加上刻苦和科学系统训练才取得卓越成绩。这些不在本文讨论范围,本文主要探讨在传统教育下青少年心理特点和学习成绩的关系。

一、青少年自我中心主义包括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两方面的内容。

假想观众体现在青少年认为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别人的关注。这就无形中干扰了专心学习的专注度。比如有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进入到县城读高中,发现身边的同学都比自己的条件好,比如自己穿的衣服,鞋子等各种生活用品都比周围的同学差一大截,连语言交流都带有浓浓的口音,这在无形中会影响他们的心情,产生一种低人一等的自卑感。这些贫困家庭的孩子由于这种自卑感会慢慢的封闭自己,不和同学交流,很多心事慢慢积攒下来,堵在自己的心理,这样自己的心事越来越多,影响了自己的学习状态,让自己的学习效率低下。这样就造成了极大的恶性循环。

个人神话体现在一些青少年认为自己的经历史是独一无二的,自己在某方面很优秀并且会一直很优秀。不少初中生以非常优异的成绩考入高中,但是进入高中后成绩却慢慢落后,高考时甚至排到了全校后几十名。这样的例子每届都有很多。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很多因素导致的,其中有一条是他们理所当然的认为我初中成绩一直很优秀,到了高中一定也会一直很优秀。即使他们在进入高中后发现科目变得很多,难度变得很大,每科内容容量变大,也没有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节奏。就是用刻木求剑的思维用学习初中的知识的学习方法来对待高中的学习,这样慢慢的就跟不上高中学习的节凑了。成绩也就慢慢的落后了。

青少年都有较强的自尊心和好胜心。这种好胜心和自尊心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好了就会激励孩子一直勇往直前,但是如果抗挫能力差些就可能会一蹶不振,导致学习焦虑和学习疲劳等学习问题的出现。我曾经遇到过一位学生,她从乡下初中考入高中,之前一直名列前茅,受到很多学习赞誉,家长也对她抱有很大希望。一贫如洗的家庭,寄予厚望的家长,让她产生了强大的好胜心理。考入高中后前几次考试都因为没有很好适应高中学习节凑都不是很理想,这个好胜心过大的学生开始怀疑自己,导致她经常心情烦躁,注意力难以集中,夜间常有失眠产生。学习成绩更是一落千丈。

二、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应该采取相应措施,以有效提高学习成绩

对家庭条件差,有自卑倾向的学生家长、班主任、任课老师、学校的心理老师都应该留心一下,如果他们学习退步了,就要及时和学生沟通最近的心理状态。对学生积极正面引导。多鼓励,少批评;多引导,少说教。鼓励他外界的一切条件都是暂时的,一个真正值得尊敬和优秀的人都是靠自己的阳光的心态,乐观坚强的性格、坚强的毅力来取得成功和最终的尊重的。告诉他们自己的命运自己做主,我命由我不由天。多多和他们沟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鼓励全班同学和他们搞好关系。

对于由于学习压力大而导致焦虑和学习疲劳等学习心理的学生老师和家长们应该帮助他们排解学习压力。比如给他们讲清楚初中和高中学习特点的不同,初中强调记忆,高中重视理解和练习。高中知识比初中知识内容多,难理解,难计算,所以要付出比初中更多的精力和努力才可能学好。另外教会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记笔记,课后巩固这些科学的学习环节,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给他们多讲在高中阶段成绩有起伏很正常,努力赶上,达到考后100分。老师还可以鼓励他们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放在战胜难题上,一步一个脚印把老师所讲的知识点各个突破。对于有失眠现象的学生可以考虑走读,晚上住在家里这样有助于调节睡眠质量。家长这里也要配合学校给孩子做好减压工作,给学生讲清楚好好学习就行。把知识学会就行,不要太关注分数。有必要的时候可以考虑不让学生参加学校的月考和期中考试。

综上所述,针对学生自尊心强,意志力不坚定,抗挫能力差这些心理特点,我们应该家、校联合,一方面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创造良好、民主的家庭环境,合理对待孩子的需求,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利用亲情感化孩子;教师方面要春风化雨,坚持疏导教育。避免直接批评。经常持久的关心他们。深入了解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解决青春期的烦恼;孩子自身方面也要积极努力适应高中学习的节奏和环境,勤奋刻苦,认真专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课前预习,课堂专心听讲,认真记笔记,课后认真复习,养成勤于动脑思考,多动笔做题的好习惯。学生自己,家长、老师三者联手,齐心协力,考个好大学不是梦!

【参考书目】

1.郭瞻予《发展心理学》课件沈阳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

3.陈英和:《认知发展心理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lgfww.com/jxzy/jiaoyujiaoxue/32gn6p.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