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灵感范文网 >

教学资源 >教育教学论文模板 >

关于中学教育科研的调研报告

关于中学教育科研的调研报告

教师角色在历史上有着不同定位。在我国古代,教师往往被视为道德的楷模和真理的化身,不仅为学问上的授业者和解惑者,而且是社会代言人和“传道者”。近代以来,人类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培养一大批掌握基本读写算能力的产业工人,成为教育的重要使命。于是,教师获得了独立的职业身份,开始专门承担具体的学科教学工作。时代巨变,新课改的首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力,培养目标内涵的变化必然要求教师应由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单一“教育实践者”角色向“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双重角色的转变。

关于中学教育科研的调研报告

因此,在制定新课程的各类教师培训计划时,也都将有关教育科研方面的培训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一般是经历这样的流程:开设专题讲座,进行开题报告。跟踪研究过程,最后结题汇报。按大致相同的此类模式进行运作后,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感觉到这个过程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有时甚至流于形式。比如中学教育科研是怎样运行的,中学教育科研的内、外部条件怎样,教师自身怎么看待教育科研,他们的教育科研基础如何,他们认为最急需研究的课题是什么等等,我们都缺乏细致的了解。因此,有关教育科研的培训计划、授课内容乃至课题的确定及指导等就难免脱离教师的实际。

为此,我对一部分教师进行个别访谈,从宏观、微观层面上了解学校以及教师自身的教育科研的运行机制,找出存在问题,为今后的师训工作决策提供参考。

一、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

大部分教师认为参与教育科研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教育科研对教学有促进作用。事实说明大部分教师想的更多的是如何更有效地将教育科研的成果运用并物化为教育质量的提高,同时也希望通过教育科学研究的实践发展与完善自我。

反思我们师训工作,虽然初衷与教师们这种想法一致,即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水平。但在实际操作中时常会有不和谐的声音,如片面追求发表文章的数量,过于注重文章内容的所谓“新潮”,热衷于设置各种奖项,奖状越做越精美,奖面也越来越宽。

教育科研工作在当今比较浮躁的社会背景下不可避免地面对多重利益的纠集与诱导,而其结果只能造成部分教师科学信念和自省能力的自我缺失。这种情况在当今并不鲜见,比如有些教师教育科研虎头蛇尾、浅尝辄止;有些教师更看重的是既得利益;有些教师就干脆搞假科研等等。导致这种状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作为师训工作者应改变仅仅讲述枯燥的科研方法然后下达任务的套路,探索一种与新课改倡导的研究性学习或探究学习有些类似新的培训模式,激发教师们参与教育科研的热情和欲望,这样就能少一些浮躁。

二、教师自身教育科研概况

就自身教育科研素质参差不齐的教师而言, 师范教育无论是职前或职后,在培养教师教学实践的专业化方面重视不够或模式有欠缺,因而造成教师的科研意识和实际能力薄弱,导致学校或个人虽有很好的选题却找不到与本课题相匹配的研究方法,因而无法将研究引向深入以取得有价值的成果。

与专家和同行合作进行教育科研的这种合作模式,很受老师欢迎。有些高师院校或教育科学研究机构派出从事教育研究的专家及学者走进学校和中小学教师、校长共同参与研究,相互融合成为科研主体,使学校教育科研既促进了学校事业的发展又增加了理论创新的可能性。作为师训机构若能设立良好的机制,即鼓励参与师训的教师到中学去与中学教师合作搞教育科研,那么不仅中学欢迎,而且将会使师训机构近年来渐趋削弱的权威与功能重新得到提升。

进行教育科研的最大障碍是缺乏学校领导和机制的支持。此项工作亟待得到教育行政的重视与组织。“应试”不仅使我们的学生成为了分数的奴隶,也使教师在片面追求高分过程中对教育工作产生疲惫心理,没有空间、没有勇气甚至没有心情去尝试任何有价值的教学改革和研究。

“教学任务繁重”是进行教育科研的最大障碍。一部分教师将教师的科研模式与专业教育研究人员的研究混为一谈,将日常教学工作与科研截然分开。其实教育科研无非是从感性向理性飞跃,从实践向理论深化的过程。只是要求平时较为深入地观察、反思中边工作边研究,注意积累和总结有关资料,这本是教师教学活动题中应有之义。当然,这的确需要时间和环境条件的保障,学校领导有责任为之创造必要的条件。

目前,中学尤其是农村中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还主要是被动、指令型的。如果这种指令性的课题与教师的教学实际相脱离,势必造成假科研泛滥甚至引起教师对教育科研的反感,这种例子并不鲜见。

三、开展教育科研的外部机制

不少学校对教师每年完成论文的数量都作了一定的要求,也采取一定的形式对论文或评奖或收录到学校或教研机构、学术团体印发的论文汇编中,少部分学校能从工作量或奖金上对教师的论文列入绩效予以奖励。这对教师进行教科研应该说具有一定的促进和激励作用。

不少学校的管理层对教师的教科研在评价机制和评价方法上缺乏科学性,一方面表现在过分重视形成文本的书面资料,忽视了科研成效的评价,比如科研活动对实际教学工作有无促进与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是否得到提升等。另一方面还表现在误以为教育科学研究就是写文章,或者可以“述而不作”。这种只看重论文数量的评价机制将助长闭门造车、不求实效的科研作风,同时还将影响与制约教师教科研的主体性。

往更深层次分析,学校管理层对教师教科研的评价机制与评价方法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实属无奈。因为某些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教科研工作的考核与评估依据就是这些形成文本的书面资料。这就使学校热衷于搞“论文汇编”,因为它是学校开展教科研的重要缩影,或者说是有形的政绩。

四、对策及建议

1.科研既是认识的升华,就应该有较之一般备课的更高的要求,需要长期自觉的积累习惯,需要有善于提炼、概括、分析、综合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一般教师来说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因此开展此项工作,一定要求真务实,循序渐进,讲求实效,任何浮躁和急功近利都必将背离学校教育科研的宗旨

2.无论是职前培养还是职后培训,无论是教育机构还是教师个人,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都要重新分析学校教育科研的价值,分析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活动应该发挥怎样的功能作用,研究内容如何定位以及如何产生实际效益并对其进行客观评价等基本问题。

3.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的欠缺,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影响教育科研的瓶颈。因此如何提升教师教育的质量,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规格等问题应引起教师教育机构的高度重视。作为以教师职后培训为主的培训机构,探索出一条以教师专业化为核心的教师教育的路子已是刻不容缓了。

4.要求师训者自身有较高的教育科研素质,探索有效的培训模式。常常深入一线成为教师教科研的合作者与引导者。在这种合作与引导中寻找典型案例,或在参与培训的教师中寻找一些教育科研比较成功的案例,以此组织教学和讨论能形象生动地再现教育科研方法的过程。

5.作为中学的校级领导要从本校的实际出发,稳步扎实地进行,不搞一窝蜂、一刀切的形式主义。同时营造良好的教科研环境,不但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而且在软硬件上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条件。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lgfww.com/jxzy/jiaoyujiaoxue/d1lwdr.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