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灵感范文网 >

实用文 >经验交流材料 >

农村创造和谐心得经验(精选多篇)

农村创造和谐心得经验(精选多篇)

目录

农村创造和谐心得经验(精选多篇)
第一篇:农村创造和谐心得经验第二篇:构建和谐农村心得第三篇:xx县构建和谐农村经验村料第四篇:以人为本创造和谐第五篇:创造和谐的机关环境更多相关范文

正文

第一篇:农村创造和谐心得经验

一、选好班子,配强队伍,发挥能人作用。

创建和谐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关键是如何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解决好农民增收致富的问题。青桐村辖区村小组,总面积1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10亩,山林面积6054亩,总人口1031人,支部有党员22人,近年来,**村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深入分析自身优势,因地制宜,明确提出以“经济强村”为突破口,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努力实现富民强村,达到创建和谐平安新农村,通过前几任村委班子的不断实践,**村逐浙把目光锁定在“大棚蔬菜”、“白莲生产”、“烤烟生产”三大支柱产业,全村有1/3上村民以种植大棚蔬菜为主,通过种植反季节大棚蔬菜,极大地提高了村民的收入,青桐村生产的反季节蔬菜几乎占了全县蔬菜供应的1/2以上,光种植大棚蔬菜一项,全村农民人均收入就达1000元以上。至目前为止,全村电话、电视普及率达100%,人均住房面积及26平方米,76%的农户住上了钢筋水泥楼,100%的村民饮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这些成绩的取得,保益于以下几点做法:一是选好班长,发挥经济能人的带头作用。“农村要致富,关键在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班长。”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关键在于要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农村基层组织和一支高素质和农村基层干部队伍。而选好这个支部的“班长”又是关键的关键。青桐村在选拔农村基层干部时,坚持“靠得住、有本事、群众公认”的原则,把政治坚定,思维活跃,能带领群众致富的经济能人选拔到村级基层组织中来,着力打造一个“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村集体领导班子。现任青桐村支部书谢克强就是群众推选上来的一个党员致富带头人。近年来,他不但自己搞大规模大棚蔬菜反季节种植,还和村班子达成共识,利用青桐村离县城近的优势,发动村民大量种植大棚反季节蔬菜,引导村民走上致富之路。二是先准载体,强化村级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2014年乘着村级“两委”班子换届的契机,在“两推一选”和村民直选工作中,把“双带”党员和致富能人选入“两委”班子,使他们真正成为发展壮大村级集(本站推荐)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领头雁”。并抓住“选、育、促、管”四个环节加强培养。即“选”就是用率民致富的标准选好班长,配好班子;“育”就是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党支部班子的素质;“促”就是对农村党支部实行目标管理,使其感到有压力;“管”就是建立科学规范的村级干部管理监督机制。从而提高“两委班子工作的凝聚力战斗力。三是理清思路,创机发展模式。青桐村“两委班子”清醒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扬长避短,力求做到“三点”,即“年初有要点,年内有重点,年末有亮点”。村“两委”班子通过调查研究,决定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写好两篇文章:一是写好“山的”文章,抓好村集体6054亩山林的发包,通过招标,收入达2万多元。充分利用荒山发展南丰蜜桔的种植。二是写好“田”的文章,在村里发展600多亩无公害大棚蔬菜基地。另外,青桐村原来在港仔背有100多亩水田因无电而没有人愿意承包,村委会利用各种渠道让其通化后,100多亩水田增值6万余元。

二、村务公开、依靠群众、强化民主管理。

**村在组织建设上一直是全县民主选举的示范点,第四届村委会选举就是县委组织部选举干部的试点工程,村委会书记、主任及所有村委委员全部通过村民民主选举产生,从根本上保证了村“两委”能切实维护全村人的利益。村“两委”在管理工作中一律实行阳光作业,充分发扬民主。一是强化民主决策。村里重大事务的决策,各项工作的安排,村“两委”都通过农民代表大会和党员代表大会,在最基层做到了不多数人认可的事务不拍板,总体受益不现体的不实施。二是实行民主管理。青桐村委“两委”在村务管理方面,始终坚持群众事务群众参与、群众管理的原则,成立了矛盾纠纷调解中心,民事村办中心、村民议事组等机构,在全村选出二十多名村民代表,先后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财务管理制度等,还专门成了民主理财小组和制定了村委会财务管理办法。每月最后一天召开村干部会议,集体审核财务开支,每半年召开一次村民代表大会,每年年终召开一次全体村民大会,公开村“两委”财务支出。三是加强民主监督。实行村务、组务公开,对群众关注的征用土地、宅基地审批、山林水库发包、计生指标发放、救济救实款物的发放,村、组干部工资奖金等群众关注的敏感性问题,村“两委”坚持每季度向全村村民公布一次,村级财务每季度向群众公开一次,村小组财务每年向群众公布一次,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年终召开总结表彰大会,通过村委会全年的工作及财务收支结算情况,真正做到“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

三、依法治村,群防群治,营造和谐氛围。

**自改革开放以来创下了连续二十多年无刑事案件、无犯罪人员、无群体性事件、无群众性纠纷械斗、无民转刑案件、无集体上访事件。村里村外人们深切地感受到这里干群关系互信融洽、家庭邻里和睦相处、社会环境安定祥和、村民群众安居乐业的浓厚氛围。这个局的出现,关键在于村里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一是健全了服务网络机构,积极履行职责,青桐村先后成立了“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红白喜事理事会”、“禁赌禁偷理事会”、“村民纠纷调解理事会”等群防群治组织,建立了综治网络,设立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法制宣传、爱国卫生等工作小组,选任了信息员、巡防员、护林员等,每半个月定期召开一次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会议。二是村两委坚持引导村民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巩固农村文化阵地,以农民夜校为平台,每年定期邀行各行技术骨干为农民上好大棚蔬菜载培技术、白莲载培技术、播放各类电教片。为了树立“文明、健康、进步”的村风民风,青桐村还坚持在全村开展了评选“和谐平安家庭”和“搞好村容村貌、美化农村环境”等活动,引导村民正确处理家庭邻里关系,要求村民做到建房优化、房前屋后绿化、环境卫生净化;三是建立应急预警机制,及时化解矛盾和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青桐村“两委”班子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进行责任到人、层层分解,实行村“两委”干部包小组、村小组长包联防十长、联防十长包户,村委会干部坚持24小时有人值班,遇有矛盾纠纷、打架、森林火情等,村干部及时赶到现场调解、处理。始终坚持做到矛盾纠纷调处不过夜、不出村、不上交。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12

第二篇:构建和谐农村心得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作为我们在基层工作的同志,要善于抓住这一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机遇,提高思想认识,改进工作作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加快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一、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基础

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切入点,是全面推进小康建设的首要任务。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方针,其基础和关键是发展生产,没有生产的发展,不可能有生活的宽裕,不可能有村容的整洁。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特定的地理空间的区域经济,它既是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又是解决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联系崇阳实际,我们重点是围绕“三个结合”,大力实施兴工强县战略,抓企业培植、抓招商引资、抓产业集群、抓基础建设。一是坚持招商引资与项目建设相结合,既要依靠招商引资吸纳大集团、大企业、大老板到本县投资,又要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投资建设资金,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培植发展后劲。二是要坚持壮大支柱产业与扶持中小企业相结合,采取放宽民营政策,聚集民间资本,激励民营企业,壮大优势产业等办法,促成民间资本,县外资本和国有资本的融合,推动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通过努力,壮大我县医用卫材、食品、钒、印刷包装、建材等产业的成长壮大,培育一批带动动大,竞争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的发展,力争在三年内实现三个翻番,即规模以上企业户数翻一番,规模以上企业生产值翻一番,规模以上企业利税翻一番,进一步增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实力。三是坚持园区建设与城镇建设相结合,加快天城工业园、青山工业园、石城冶金工业园和崇青工业走廊这“三园一廊”的建设,按照工业向城南园区集中、机关向城北新区集中、商贸向中心城区集中、居民居住向住宅小区疏散的“三集中一疏散”的思路,运用市场运作手段,破解了城市建设资金难题,完善城市功能。

二、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

农民富则国家盛。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三农”工作的重要主题。 近几年,中央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多予少取放活”,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但是,农民增收困难仍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存在。因此,增加农民收入是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联系崇阳,主要是抓好三个方面。一是抓好特色产业。按照适应市场、因地制宜、相对集中的方针,扎实抓好有特色、有规模、有效益的特色基地建设,重点抓好“七大经济板块”和“四个养殖小区”的建设,形成特色板块经济,创建区域品牌。二是壮大龙头企业。要充分利用上级扶贫资金、调产基金、贴息贷款等各类资金,集中扶持,快速膨胀,努力实现生产规模化,形成以市场引导企业、企业带动农户、产加销紧密结合的产业化经营机制。重点抓好雷竹笋、小麻花和优质米加工,使之成为农村产品增值和接纳劳动力转移就业,带动农民增由和重要渠道。三是发展劳务产业。劳务输出是我县农民增收的一个优势产业。我们要抓住我省实施农民工和农民科技“阳光工程”的有利时机,以县职教中心为基地,加大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力度,塑造具有崇阳特色的竞争优势和劳务经济品牌。

三、尊重群众、规划引导是前提

新农村建设应当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农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主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要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加快生态家园建设的步伐。一是要实事求是。既要按照新农村的标准严格要求,又要切合实际,切实可行,不增加农民负担,不搞强行摊派,不搞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要从实际出发,解决群众要求最急迫、受益最直接的问题入手,把工作重点放在解决村内道路,治排水设施、垃圾处理、人畜混居等突出问题上。二是要科学规划。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的原则,搞好村镇规划,严格规划管理,严格执行新村镇“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制度,确保村镇规划的落实。三是要示范引导。要尊重客观规律,因势利导,抓好典型引路,抓好示范带动,因村制宜,稳步推进。主要以白霓、路口两个中心村建设为示范村建设样板,着力解决在崇阳中普通存在仅依106国道一字长蛇沿建房和星星点点“天女散花”前有广场,后有操场式的大量浪费耕地的问题,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

四、加强领导、增加投入是保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工作是在县、乡。县、乡两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转变作风,突出服务功能,在以多程形式吸引和组织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同时,要鼓励和调动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广泛开展帮扶支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全党和社会的共同行动,扎扎实实地为农民做几件实事,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一是要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投入。抓住国家加大对三农投入的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加大改路、改水、改厨、改厕、改圈、通路、通电、通水、通沼气、通信息等“五改五通”等工程建设力度,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二是要鼓励农民自主投入。在现有条件下,要把财政投入为主同社会资金的筹措、农民自愿的投工投劳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注意用好“一事一议”政策,引导农民群众对直接受益的公共设施项目投工投劳,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三是为农民解决实际困难。针对农民群众最基本、最紧迫、最困难的问题入手,重点从决读书难、看病难、孤寡病残等问题入手,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合伯医疗的管理,使这一惠民政策真正造福于农民,另一方面要抓好农民中小学的管理和农村福利院的建设,真正做到为农民排忧解难,体现“雪中送炭”。

五、努力倡导文明乡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取决于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言行和能力能否与时代发展相适应。这就要求我们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克服重基础设施投入、忽视农民素质提高的“一手硬、一手软”的做法,在广大农民群众中积极倡导和确立科学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激发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动力。 当前,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凝聚民心,激发民智,发挥农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新农村建设题中的应有之义,我们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加强对农民群众的荣辱观教育,对照“八荣八耻”修改完善村规民约,引导农民群众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时时处处将“八荣八耻”作为道德的标尺和行为的指南来约束自己,规范自己,衡量自己,评价自己,努力营造热爱祖国,辛勤劳动,崇尚科学,团结互助,关心集体,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乡风、村风

第三篇:xx县构建和谐农村经验村料

坚持“四个突出” 构建和谐农村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和谐农村作为一项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来抓,以素质强村、科技兴村、产业富村、依法治村为手段,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一、突出素质强村,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始终抓住农村基层党组织这个关键,大力加强村组干部队伍建设。一是推行动态管理,优化村组干部结构。构建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村组干部管理机制,对三年工作没有起色的村班子按有关法律程序进行调整,让工作能力弱、年龄偏大、文化层次低、工作时间长的村干部退下来,将一批党性原则强、能为民办事、善抓经济的青年人调整到主要岗位,使全县村支部书记的平均年龄由2014年的54岁调整到了2014年的45岁。同时,推行村支两委班子“四个一”结构模式,即每个村支两委班子有一名致富能手(科技带头人)、一名中专以上干部、一名妇女干部和一名35岁以下的年轻干部。全县90%的行政村实现了这一目标。二是加强后备干部培养,大力从能人中选拔村干。加强村组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将党员致富能手作为村组后备干部培养重点,优先在致富能手中发展党员。三年来,全县共发展农村党员430余名,其中致富能手有280余名。同时,大力选拔农村能人担任村干。如**乡**村养羊协会会长向发雕、**镇**村养羊大户**魏家村养羊大户***等。三是推行绩酬管理,激活村干工作热情。县财政每年拿出一笔资金直接用于补贴村组干部,使村四大主干年人均报酬突破1000元,比2014年提高了近三倍。同时实行村组干部报酬绩酬管理,将浮动工资在年底按工作实绩进行考核评级,按级别兑现。此外,县里制订了十年以上老支书退休后享受适当退休金政策,按担任年龄分四个档次,每年可领取200元、300元、400元、500元不等的退休金。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村干部的工作热情。原创:文秘知音www.网络网站。

二、突出科技兴村,不断提高广大村民的致富能力

“经济要发展,科技要先导”。注重发挥科技在农村经济中的示范、推广和带动作用,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管理素质和生产经营水平,增强了村民的致富能力。一是大力开展科技帮扶活动。将乡镇农技站干部,各村的科技示范户、种养大户、技术骨干组织起来,组成了100多支科技帮带队、农业技术扶贫队,通过“一帮一”、“一帮群”等多种方式,帮助农民掌握和运用农业新技术。**协会会长**,与村里5户村民长期结成对子,通过传授养鸭技术、提供销售服务等方式,使5户帮扶户掌握养鸭技术,脱贫致富。毛沟镇拱桥村青年农民李昌茂,创办了农业科技示范园,为村里农民无偿提供种殖技术,带动了30多户农民致富。二是大力发展专业技术协会。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促进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健康、快速发展。目前,各类农村专业协会已达29个,发展会员近万余人。这些专业协会协会为促进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普及推广和应用作出了突出贡献。如**产销协会,他们根据市场行情,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统一田间管理,加强了桔园的低改与品改力度,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农户达100%;把柑桔统一进行分级打腊包装,不仅增加农民就业,而且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使销售价格原来的统装价平均增加0.15-0.25元/公斤,仅此一项增收达150余万元,实现了当地椪柑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根本转变。三是积极开展技能培训。以县农广校、乡农技推广中心、村农民文化学校等为载体,采取集中办班、现场指导、专题讲座等方式,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014年以来,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00多次,培训村干1200多人次,农民技术骨干5000多人次,种养大户3000余人次,村民2万多人次。全县各村涌现出一大批“土专家”、“田秀才”。

三、突出产业富村,不断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围绕“抓产业,促增收”这一目标,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走出了一条“产业富村”的新路子,推动了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夯实产业基础。先后投入资金3.5亿元,加强交通、水利、电力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推进产业化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全县新修通村公路200余公里,改造通村公路100余公里,实现行政村通村公路率达92%;完成粮食主产区的13 座小(ii )型、2 座小(i) 型、1 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治理;完成农网建设和改造力度,解决了产业化发展必须的生产经营用电。二是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我们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来抓,大力发展了椪柑、特色茶、蔬菜、山羊、网箱养鱼等特色产业。2014年,全县椪柑产业产值达6500多万元,为农民人均创收260元,涌现了****等一批椪柑产业示范村;全县山羊饲养量达35.62万只,出栏20万只,产值达3600余万元,“保靖山羊”成为叫响四省市边区和广州、深圳市场的知名品牌;受益茶园面积不断增加,产值达1860万元,其中***”产值达380余万元,成为黄金村致富产业;全县高山反季蔬菜、大棚蔬菜面积达到2.6万亩,其中**乡**村建设大棚400个,成为全州最大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实现人均纯收入3000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三是发展非农产业,新辟增收途径。2014年,全县外出务工农民达5万人次,外出务工收入接近1亿元;全县农民在本地企业就业近6000人,从事第三产业近1万名,人均年收入接近5000元。如**镇**村,原是一个缺水少地的贫困村,自95年以来,一批外地老板到村里兴办了金宏选厂、兴发选厂等7家民营企业,全村220个劳动力在民营企业上班,占全村劳动力总数的72%,全村年人均收入达3300元,成为我县农村率先富裕起来的村。据统计,全县农民人均务工收入387.6元,务工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2014和今年上半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9.05%、18.6%。

四、突出依法治村,日益深化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坚持把依法治村作为构建和谐农村的重要内容来抓。一是坚持普法教育社会化,在增强村民法制意识上下功夫。县里组织了30多支“法制教育宣讲队”,下到村里进行普法巡回宣讲,广泛开展普法教育;村里聘请了200多名德高望重的老支书、离退休干部担任调解员、法制宣传员,去年以来,先后举办农村法制培训班240余期,培训农村普法骨干8000多人次;受教育群众达15万余人,有效提出了村民的法制意识。如拔茅乡拔茅村,系碗米坡工程移民村,曾在移民搬迁过程中经常发生矛盾纠纷,通过近年来的法制宣传教育,村民法制意识显著增强,没有出现一起群体性上访和民转刑案件,被评为“湖南省民主法制示范村”。二是坚持管理民主化,在推进村民自治上作文章。进一步健全村民代表大会,制订《村民自治章程》,完善村民代表大会制度,使村民自治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如复兴镇普溪村,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村民代表会议,凡涉村民切身利益的大事,都由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讨论,共同决定;同时建立和完善了村委会议事规则、办事程序、工作职责和各类制度15个,使各项工作做到了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其制定的《普溪村村民自治章程》包含经济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企业管理、社会治安、社会保障等10个方面内容,它已成为该村民主管理的重要依据,成为干部和村民的行为规范、解决各种问题的准则。三是坚持村务公开化,在强化民主监督上花力气。把村务公开作为“阳光行动”在全县铺开,狠抓了村务公开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全县大部分的村委会在人口集中的地方建立了公开办事栏,被农民称为“明白墙”、“连心桥”、“贴心栏”;129个村建立了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和村干部接受村民代表评议制度,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增强工作透明度,形成了群众监督村干部,村干部自觉依法办事的格局。**镇**村是**乡镇村区划调整前的第一大村,全村12个组,人口2500多人。人多、组多难管理,村级帐目管理混乱,许多组常常为争项目款扯皮打架。为改变这种局面,近年来,该村采取多渠道民主监督形式:建立党风廉政小组,加强党内监督;建立村民理财小组,进行财务监督;每季召开一次村民代表会议,实行工作监督;落实“村务公开”,实行群众监督。目前,全村村级帐务清晰,项目落实按组轮流,组与组之间公路全部硬化,百姓安居乐业,全村呈现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

第四篇:以人为本创造和谐

以人为本创造和谐

和谐话儿人人讲,和谐气氛人人享。 和谐要靠大家创,和谐生活心欢畅。 和谐是健康的源,和谐是共济的船。 和谐是开心的果,果汁滋润你和我。 和谐共创致富路,一人困难都 帮助。 和谐是良药,除去烦和恼。 和谐是美酒,消闷又解愁 和谐是春风,把心中阴云冲。 和谐是雨露,润开心中郁。 和谐是阳光,照亮你心房。 和谐是菜中盐,调出味道主律旋。 和谐是净化剂,净化心灵那块地。 和谐是五线谱,奏出人生所有福。 和谐是七彩笔,会出生活多彩色。 和谐对人特重要, 和谐生活实在好 。 和谐靠谁来创造,以人为本确定了。 从我做起快行动,立争快速见实效。 形成和谐互联网,和谐资源咱共享。

第五篇:创造和谐的机关环境

创造和谐的机关环境

古人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做好工作的重要条件。创造和谐的机关环境,对于减少机关工作运作中的内耗、摩擦,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提高整体工作效率,将会产生十分积极的作用。

创造和谐的机关环境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加强机关干部的道德修养;另一方面,培养机关风气的良好环境。

对机关干部来说,首先,要有一个好的道德意识。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修养锻炼,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从而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广胸怀;不计名利,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顾全大局,谦虚谨慎的崇高品质;诚实正派,笃守信用的高尚情操。不做有碍团结的事,不说不传有碍团结的话,不参与团团伙伙的派别活动。

其次,要严于责己,宽厚待人。做工作就可能有失误,同事之间相处久了,锅碗碰瓢勺的事情难免发生。同时,人的脾气、禀性、看问题的方式、角度不尽相同,对问题的认识不可能完全一致。因而,机关干部之间工作上发生一些分歧,生活中产生一些矛盾是难以避免的。关键是要及时正确地处理,不要造成隔阂。做到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工

作争着干,利益不伸手;对同事不求全责备,对自己严格要求;出现失误,不文过饰非,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第三,要把主要精力倾注在事业上。追求事业的成功和幸福的生活,是人之常情,但作为共产党员和机关干部,只能通过主观努力,用实绩去争取,而不能采取不正当手段去钻营,也不能变着法子嫉妒他人。时刻把事业作为第一需要,而脚踏实地劳作的人,才会赢得同事们的敬佩和尊重。

第四,讲风格讲方法,也要讲原则。对同事宽容忍让,对部属关心体贴,对领导理解尊重。对同事一时的误会,对部属偶尔的牢骚,对领导暂时的不理解,应该委曲求全,让时间和实践去作结论。但对影响团结的原则问题,则应分清是非,据理力争,而不是妥协退让。同志间的友谊和团结,应建立在正确的思想基础上。

在组织和领导方面,一是要重视维护机关的团结和谐,加强经常性思想教育。要引导大家在正确的原则指导下,自觉地维护团结。同时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在思想认识上划清荣辱界限。经常谈心通气,沟通思想认识,解除隔阂误会。对妨害团结的歪风邪气,要旗帜鲜明地进行纠正,对闹无原则纠纷、专爱拨弄是非的人,要给予尖锐的批评,促其迅速转变。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及时抓,力求解决在萌芽状态。还要经常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活跃机关气氛,促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和大家的整体意识。

二是职责要明确,制度要健全。机关内的许多矛盾是由于职责不清、制度不健全造成的。应在机关建立完善的岗位责任制和考评制度,把机关各部门的工作范围、职责、标准用条文固定下来。这样,大家职责分明,工作干得怎样,便于领导和群众的监督、评价,将会避免许多推诿、扯皮的事情发生,在客观上会起到减少矛盾,密切机关人际关系的作用。要为每一成员提供施展才干和做出贡献的机会和天地,敢于让每一个同志挑担子、负责任,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分配工作,使他们有机会和条件施展才干,感到自己的价值和地位。

三是遇事出于公心,努力创造和谐的环境。领导者要从工作全局出发,为每个人创造平等竞争的条件。干部的提拔要看能力和政绩,不能论资排辈看关系;组织发展要讲标准和原则,不能先来后到去凑合;评先进要看贡献和影响,不能“轮流坐庄”搞照顾。让每一名机关人员工作生活在一个能畅所欲言,被人重视,并能施展自己才干的集体中,而不是工作生活在被人看不起,忌贤妒能,有压抑感的集体里。这样,机关干部就会一门心思奔正路,使搞歪门邪道的人无机可乘,没有市场。

四是机关领导要事事处处起表率作用,树立友爱互助的良好风气。一个机关的关系紧张,风气不正,一般说领导应负很大责任。领导班子团结,廉洁正派,不搞亲亲疏疏,机

关自然风气正,人心齐。领导经常听取不同意见,坚持集思广益,看问题就比较全面,决策就少出失误,机关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会增强。基层同志与领导之间互相理解、关心和支持,建立融洽的思想感情,也是形成凝聚力的重要因素。为此,领导干部一定要放下“长”的架子,甘当集体的“公仆”;要以身作则,廉洁奉公,一事当前,先替他人打算,利益面前手莫伸;要办事公道,一碗水端平,不搞亲亲疏疏;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创造和谐的机关环境,需要全体机关人员共同地努力构建和领导干部大力地营造培养,作为机关干部的一员,无论一般干部还是领导干部,都要深刻理解其对工作的重要意义,提倡发扬大公无私、先人后己、克己宽人的精神,以身作则、从己做起,把机关建设成为团结、有力的战斗堡垒。

默认推荐访问其他精彩范文:

创造和谐氛围加强

创造和谐校园

推进农村交通和谐发展心得体会

创造环保节能的和谐生活

感恩创造和谐班主任发言稿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lgfww.com/syw/jiaoliu/pvr3g.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