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灵感范文网 >

实用文 >实用文精选 >

《大一统的汉朝》语文教案

《大一统的汉朝》语文教案

第1篇:《大一统的汉朝》语文教案

《大一统的汉朝》语文教案

《大一统的汉朝》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一统的汉朝》语文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教材

过渡语: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下面,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大一统的汉朝》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的内容。本文不仅梳理了汉朝兴衰的基本脉络,同时强调了西汉武帝时期是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第一个鼎盛的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

过渡语:一堂好的历史课,不仅建立在深入分析、研究教材的基础上,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

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对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有主动学习的愿望,但是历史思维能力还有所欠缺,又存在看待问题重表象、轻实质的特点。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实际的发展需要出发,因人因材施教,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过渡语: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并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基本史实。

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锻炼和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树立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

过渡: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汉武帝的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五、教法学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谈话法、多媒体辅助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

六、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将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难点,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众所周知,一堂历史课如果有好的开头,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使他们心怀期待地投入新的学习内容中去。为此,我采用视频导入法导入新课。

首先,我利用多媒体播放《大汉天子》的视频片段,并引导学生思考:1.汉朝的建立者是谁?2.历史上的汉武帝刘彻究竟有哪些贡献?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今天的学习《大一统的汉朝》。由此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新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根据教学内容,我将本环节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文景之治

在这一部分我会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归纳文景之治的背景,即西汉初期的社会环境。然后利用一个表格,与学生一同完成对第一子目的学习。这个表格是秦王朝和汉初文景时期统治政策的对比,我将引导学生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学习新知。在完成这个表格归纳了文景之治内容后,我会让学生试着用一句话定义“文景之治”,让学生提高归纳概括能力的同时对“文景之治”形成明确的概念。

表格的运用,不仅能让学生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还可以在直观清晰的对比中加深对文景之治的认识。

第二部分:汉武帝的大一统

这一子目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我会通过让学生阅读教材小字部分,并回答:“汉武帝完成大一统的主观因素是什么”?预设学生能得出“年轻有为,知人善用”。

接下来给学生5分钟时间,以历史小组为单位讨论并概括出汉武帝在政治和思想方面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在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的基础上,我会进一步总结出: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于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推恩令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还会做出进一步的解释。

老师在学生讨论总结后给出答案,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加深理解;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有针对性的纠正点拨。

在讲解推恩令时,我会展示它实施的示意图,直观清晰,方便学生理解认识。

讲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我会让学生表演课前已经准备好的历史短剧,即由四个学生分别扮演汉武帝、法家、道家、儒家的代表人物,分别说明自己的主张,由汉武帝选择采用,扮演汉武帝的学生要说明为什么这么选择。然后我会引导学生进行总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家教育,使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历史短剧不仅可以重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将教学难点简单化,学生轻松地理解学习。

第三部分:东汉的统治

这一子目内容在教材中可以作为自主学习部分,所以我会对其进行简单处理。学生在阅读全文后,请学生对“光武中兴”进行简单定义,并自主发表对东汉灭亡的看法。通过观点的分享,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树立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这一环节的设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并且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课主要知识。

作业:汉朝在经济方面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什么?两汉的经济发展如何?

这样的作业设计,能够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

七、说板书设计

根据本课的特点,我采取了列提纲的板书形式,既简明扼要,又条理清晰。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第2篇:《大一统的汉朝》语文教案

本站的《大一统的汉朝》语文教案范文很有深度,希望可以助您一臂之力。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汉初统治者采取比较宽松政策的原因及措施、文景之治的含义、汉武帝大一统在政治思想上采取的措施、光武帝时出现的“光武中兴”的局面。同时对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也要做一些了解。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史料,培养学生阅读与分析材料的能力,学会从史料中提取信息;创造情景,在过程中形成感悟;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的鼎盛,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体会到稳定的社会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认识到统

一、安定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汉武帝的大一统。本课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讲述了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因为本课重点在于讲“兴”。而汉武帝在经济政治思想上都让汉朝达到了顶峰。由此我们确定本课的重点子目是“汉武帝的大一统”。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大一统”的含义,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一个观点。对于七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这些在认识上是有些难度的,内容上比较抽象,不便学生理解。

三、教具:多媒体

四、教学方法

材料分析法、导学法、讲解法、讨论法等力图达到学、思、练的有机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结合有关资料进行思考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先请同学们看《汉武大帝》及《大汉天子》的剧照,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并引发思考。

2、讲授新课 (1)文景之治

(课件展示)“民失作业,而大饥谨。??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羊。”——《汉书·食货志》

(学生概括)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经济萧条、国家贫困 这种形势又是如何造成的呢? ——秦的暴政、连年战乱

(对比思考)假如你是汉初统治者,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政权,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会采取哪些措施呢?

(阅读归纳)汉文帝、景帝(前180—前141)时的主要措施(找出关键词)——奖励农桑轻徭薄赋,提倡节俭以身作则,以德化民

(对比分析)秦始皇修阿房宫,骊山陵与汉文帝预修陵墓要求从简、停建露台(P62动脑筋)——“成于勤俭败于奢”

(小结过渡)文景两代采取了上述一系列措施的结果,使当时社会经济获得显著的发展,封建统治秩序也日臻巩固(结合书本介绍由于国内政治安定,经济发展,只要不遇水旱之灾,百姓总是人给家足/粮食/串钱的绳子),史称“文景之治”。

而汉初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为汉武帝得以实现大一统提供了客观条件。 (2)汉武帝的大一统

(思考)那么,汉武帝能够完成大一统的主观因素是什么呢?——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结合小字部分)

(说明)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叫“大一统”,这是古人的说法。汉武帝的“大一统”是借用“春秋大一统”的观念,来表现当时加强集权的措施

(思考)那么,汉武帝从哪些方面巩固统一的封建国家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呢?——政治、(经济、军事、)思想

1、政治:削弱诸侯国割据势力

(课件展示)“梁王四十余城,居天下膏腴地。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招延四方豪俊之士,每入朝,入则侍上同辇,出则同车。”

(思考)汉武帝时期诸侯国问题面临一种什么形势? 组织学生讨论为汉武帝出谋划策, 投影展示:削弱诸侯国示意图,设疑:推恩令的巧妙之处?

(评价)进一步削弱诸侯国割据势力,诸侯国再也无力与中央政权对抗,巩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政治上的统一。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

(课件展示)汉武帝:爱卿,近来天下可太平?大臣:启奏陛下,现在有些人整天说三道四,批评您的政策,指责中央,这样下去,恐怕对国家不利。

汉武帝:爱卿说得有理啊。那么爱卿可否给朕出个主意,看看究竟该用什么思想来统治才可永葆江山呢?是法家的、道家的、还是儒家的思想呢?

(学生活动)表演历史短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人物:汉武帝(学生A)

法家(学生B)

道家(学生C)

儒家(学生D)

(分析)董仲舒所推崇的“儒术”是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发挥,吸收了法家、道家学派的一些思想。

(思考)为什么汉武帝会接受董仲舒的建议——要实现政治上的一统,就需要实行思想上的统一。汉初,诸子百家学说仍很活跃,不利于中央集权,不适应汉武帝时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

(过渡)我们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指把儒家学说提升到“独尊”的地位,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那么汉武帝又是如何推行儒家思想的呢?

(课件展示)“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

(说明)设太学,以“五经”为主要教材,大力推行儒家教育。

(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家教育,使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统治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对比)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总结汉武帝大一统的意义。 (3)东汉的统治

(过渡)大一统的汉朝不仅包括西汉,还包括东汉,那么,东汉是怎样建立起来的,由谁建立起来的,东汉的历史是怎样发展的?组织学生自学,简要介绍东汉的统治情况。

六、课堂小结

至此为止汉朝的历史结束,从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开始,为巩固统治,汉高祖及他的子孙都实行了修养生息的政策,恢复了经济,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也为汉武帝的大一统提供了前提,汉武帝削弱诸侯国,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完成了大一统,这是继秦大一统的局面之后,汉朝又创造了一个大一统的局面。这样一个大一统的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百余年后,西汉逐渐走向衰亡。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西汉灭亡,不久,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公元25年,参加过农民起义的西汉皇帝刘秀称帝,史称东汉。

七、布置作业

活动与探究: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我国古代历史上谁的功劳大?

八、板书设计

一、文景之治

原因

措施

影响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原因

措施(政治、思想) 意义

三、东汉的统治

九、教学反思

大一统的汉朝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lgfww.com/syw/shiyongjingxuan/0y84l.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