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灵感范文网 >

实用文 >实用文精选 >

清静经原文及译文(通用多篇)

清静经原文及译文(通用多篇)

清静经原文及译文(通用多篇)

清静经原文及译文 篇一

清静经原文及译文

一、全文: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名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即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但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子于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上士悟之,升为天官;中士修之,南宫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长年。游行三界,升入金门。

左玄真人曰:学道之士,持诵此经,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神。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神升上界,朝拜高尊。功满德就,相感帝君。诵持不退,身腾紫云。

二、参考译文:

天与地之间,看起来,好像就是空的,本来就没什么形体可言;可是天与地间,虽然是没有形体,却能生出天地之间的一切有生命的动物及植物,与无生命的沙土、石头,及许许多多的物体。天与地的运转,本来就没有什么感情存在可言;虽然没有什么感情的存在,但是天与地之间,却好像是有感情的存在,才使它们不断的运转。天与地的空间,它都不知道自己的名字,所以,本来就没什么名字可以去称呼它;可是虽然没有名字,但是它却能养育万物,滋润万物,使它们的生命能够继续成长。这的确是一个很玄妙的问题,连我(老子)也不知道它的原因,所以也不知道要怎样去称呼它,那么干脆勉强给它取一个名字,叫做「道」吧!这个「道」的确太玄妙了,包涵也太广阔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个「道」;有时候,有些地方是清清净净的;有时候,有些地方就显得非常污浊。有时候,有些地方就活动着;有时候,有些地方就静悄悄的。像天空是一片清净的,大地就显得一片混浊。像天体的运转是属于流动之形,大地的本体是属于静止之物。男人是属于清阳之体,女人是属于浊阴之身。男人是表现外在的、活动的;女人就表现内在的、静止的。因此,清阳之气是上升的,阴浊之气是下降的。如果万物清阳之气不能保守,那么万物的本来灵性便容易下降;万物本来的灵性如果下降,便失去了本性的主宰;万物如果失去了本性的主宰,便容易起了情欲之念,思想与行为便自然而然流于下体之末端;万物的思想与行为如果流于下体之末端,便有阴阳之交合;万物如果有了阴阳之交合,便自然而然生长出种种轮回之万物来。清净是污浊的源头,如水源在上游是清净的,在下游就显得污浊。活动的事物只是清静的基础,如一切的建筑物,都是由活动而来的,这就表示出——活动的力量只是静止的基础,只有清静才是万物的根本之道。所以,人如果能够经常保持清清静静,一切天地万物,就全部归纳在人的本性之中了,这就是学道的根本,可是学道的根本,每个人都忽视了。比如说,人的元神本来是喜好清静的,可是都被后天的识神给扰乱了。人的心性也是一样,本来也喜欢清静的,但是都被贪念的欲望牵引去了。因此,一个人如果能够遣除这些贪念的欲望,人的心性,自然就能够清静。澄滤这个心性之后,我们的元神,自然能够清醒。这样的话,六种「眼、耳、鼻、舌、身、意」这些所接触的欲望,自然不会带来干扰,三种「贪妄心,愚痴心,嗔怨心」之毒素也自然而然消灭。但是有些人就是做不到,这就是这个人的心性,还没有澄清的关系,所以尚有一些欲望还没遣除。如果人能够遣除这些欲望,达到清净的话,你去观察你自己的心,连你自己的心,都会感觉没有了。你再往外看一切形体,这些形体也不是形体了。就是了望远处的物体,远处的物体,也不是什么物体了。这三种「心、形、物」都能了悟一切都是虚幻的话,心地就唯有一片空旷,毫无一物了。能够这样的话,看到虚无的天空也是虚幻的,连这个虚幻,都能看破以及看空的话;就是一切都没有了;既然知道一切都没有了,心性之中还有什么可以存在呢?本来都是一切假相而已。既然知道一切都是假相的,我们就要连这些假相都不要执着,连假相都不执着了,就是一片静止的状态。心性的静止达到连想要静止的心,都没有的时候,欲望怎么能够生出来呢?能够达到贪念的欲望,完全不生出来的时候,就是达到真静的工夫了。心性达到真静的状态,然后去应用实行一切事物,自然就是自在自如了。能够自在自如的人,就是能够守住真正——常清常静的人,能够守住真正常清常静的。人,也就是已经得到——明自本心,识自本性的人。能够达到明自本心,识自本性的人,无论在纷扰的场所或是在清静的场所,他都能时时保持清静的心。能够经常保持清静心的人,才是真正清静之人。达到真正清静之人,就是已经渐渐迈入真正的大道了;既然迈入真正的大道,就是修道人所称的「得道」这个名词。〕虽名得道。实无所得。〔可是虽然称为「得道」,实在是没有得到什么。但是为了度化天下迷昧的苍生,所以才举个「得道」的名称,作为他人修道已成的名词。现在我(老子)讲到这里,如果你们能够领悟的人,就可以普传这个至真至贵的圣贤大道了。〕

所以,吾(太上道祖)说:最上等有智慧的人,是没有争夺之心的,只有最下等没有智慧的人,才一天到晚产生贪妄的争夺心。最上等有道德的人,是不说自己有德行的,只有最下等有道德的人,才说自己有德行,因为他是一位顽固执迷的人呀!所以,一个顽固执迷的人,会常常说自己有德行,但是依我看来反而是一位不知道什么叫做道德的人。为什么众生不能迈入真正的大道呢?就是因为他常常有一颗虚幻的妄想心;既然有一颗虚幻的妄想心,就已经惊扰了他本身的元神了;既然已经惊扰到他本身的元神,他的元神就贪着一切有形的万物了;既然贪着一切有形的万物,就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贪求;既然心性中产生不必要的贪求,心灵中就有了邪思妄想的烦恼;既然心灵中有了邪思妄想的烦恼,就会带来忧愁的痛苦,既然带来了忧愁的痛苦,就会扰乱到自己的身心;扰乱自己的身心,自然就会犯下错误的行为;既然犯下错误的行为,就会污辱自己的灵性,既然污辱了自己的灵性;就要流浪在生死的轮回中,既然流浪在生死的轮回中,便要沉沦于茫茫苦海;既然沉沦于茫茫苦海,就要永远失去真正的大道了。而真正长久的大道,是领悟的人,才能得到的呀!不是别人能够送给你的;所以,能够真正领悟大道的人,简单一句话来说,就是经常身心保持清静的人了!

《忍经》全文及译文 篇二

《茶经》与《酒经》原文赏析及译文

(一)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

翼而飞,毛而走,呿①而言,此三者俱生于天地间,饮啄以活,饮之时义远矣哉!至若救渴,饮之以浆;蠲②忧忿,饮之以酒;荡昏寐,饮之以茶。华佗《食论》:“苦茶久食,益意思。”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晋中兴书》:“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常欲诣纳。纳兄子俶怪纳无所备,不敢问之,乃私蓄十数人馔。安既至,所设唯茶果而已。俶遂陈盛馔,珍羞必具。及安去,纳杖俶四十,云:‘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

(取材于唐·陆羽《茶经》)

链接材料:

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

(取材于宋·赵佶《大观茶论》)

【注】①呿(qū):张口。②蠲(juān):驱出、祛除。

(二)

酒之作,尚矣。仪狄作酒醪①,杜康秫酒,岂以善酿得名?盖抑始于此耶。

酒味甘、辛,大热,有毒。虽可忘忧,然能作疾,所谓腐肠烂胃、溃髓蒸筋。而刘词《养生论》:酒所以醉人者,麴糵②之气故尔。麴糵气消,皆化为水。昔先王言:天之命民作酒,惟祀而已。后世以酒为浆,不醉反耻,岂知百药之长,黄帝所以治疾耶!

大率晋人嗜酒。嵇、阮之徒,尤不可一日无此。要之,酣放自肆,托于麴糵以逃世网,未必真得酒中趣尔。古之所谓得全于酒者,正不如此。是知狂药自有妙理,岂特浇其礌磈③者耶!

大哉,酒之于世也!礼天地,事鬼神。上至缙绅,下逮闾里,诗人墨客,渔夫樵妇,无一可以缺此。投闲自放、攘襟露腹,便然酣卧于江湖之上。嗜者至于濡首败性,失理伤生,往往屏爵弃卮,终身不复知其味者,酒复何过邪?平居无事,污樽④斗酒,发狂荡之思,助江山之兴,亦未足以知麴糵之力、稻米之功。至于流离放逐,秋声暮雨,御魑魅于烟岚,转炎荒为净土,酒之功力,其近于道耶!善乎,酒之移人也!惨舒阴阳,平治险阻,刚愎者薫然而慈仁,濡弱者感慨而激烈。与酒游者,死生惊惧交于前而不知,其视穷泰违顺,特戏事尔。

(取材于宋·朱肱《酒经》)

【注】①醪(láo):浊酒。②麴糵(qū niè):酒曲,酿酒用的发酵剂。③礌磈(lěi kuǐ):此指心中块垒或不平之气。④污樽:凿地以代酒器。

8.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伐而掇之B. 岂以善酿得名

翼而飞 善乎,酒之移人也

C. 酒所以醉人者D. 岂特浇其礌磈者耶

黄帝所以治疾耶 特戏事尔

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苦茶久食,益意思

长期饮用苦茶,有助于提高思考的能力

B.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

你既然不能发扬我的品行,为什么还要浪费我平时的积蓄呢

C.后世以酒为浆,不醉反耻

后世的人们把酒当作“浆”来饮用,不喝醉反而感到羞耻

D.托于麴糵以逃世网,未必真得酒中趣尔

借酒逃避现实的束缚,未必真能体会到到酒中的意趣

10.古代的文人雅士常常既爱酒,又爱茶。下列诗句没有表现这一特点的一项是(3分)

A.诗情茶助爽,药力酒能宣。

B.俗人多泛酒, 谁解助茶香。

C.看风小榼三升酒,寒食深炉一碗茶。

D.泛酒煎茶俱惬当,满前腊雪化春风。

1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4分)

A.作者认为浆、酒、茶这三种不同性质的饮品,对人类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B.饮茶需要冲淡平和的心境,在惊惧慌张、手足无措的时候是不能饮茶的。

C.“茶”字有三种写法,每种写法都表现出了“茶”作为植物的'本质属性。

D.人类酿酒的历史非常久远,仪狄、杜康被认为是酿酒的鼻祖,名闻天下。

E.有些人因过量饮酒而导致失去理智、伤害身体,这并不是酒本身的过错。

12.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楚会诸侯鲁赵俱献酒于楚王鲁酒薄而赵酒厚楚之主酒吏求酒于赵赵不与吏怒乃以赵厚酒易鲁薄酒奏之楚王以赵酒薄故围邯郸。

(取材于《淮南子》)

13.在下文方格中填写与酒有关的语句。(任选四处)(4分)

有人说,如果能从古典文学中榨出两种液体,一种是泪,一种就是酒。酒可以“助江山之兴”,也可以宣泄情绪。苏轼①□□□□(《赤壁赋》),与友泛舟赤壁;范仲淹②□□□□(《苏幕遮(碧云天)》),难解思乡之苦;而陶渊明则③□□□□□□(《归去来兮辞》),自得田园之乐。酒是诗的催化剂。无论是畅叙幽情的④□□□□(《兰亭集序》),还是热闹酒宴上的⑤□□□□(《醉翁亭记》),即使是闺房中的⑥□□□□□□(《声声慢(寻寻觅觅)》),都可以催生感人至深的诗词美文。

14.根据文(一)(含链接材料),概括“茶”有哪些功用。(4分)

15.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的历史已经超过了4000年。现今社会,各种口味、各种功 能的饮料层出不穷;但是,茶,仍然是很多人钟爱的饮品。请用一个词表达茶留给你的印象或感受,并结合阅读积累或生活实际对这种印象或感受进行解说。(6分)

参考答案

8.(3分)D9.(3分)B10.(3分)B11.(4分)A B

12.(4分)【参考答案】楚会诸侯/鲁赵俱献酒于楚王/鲁酒薄而赵酒厚/楚之主酒吏求酒于赵/赵不与/吏怒/乃以赵厚酒易鲁薄酒/奏之/楚王以赵酒薄/故围邯郸。

13.(4分)①举酒属客 ②酒入愁肠 ③引壶觞以自酌

④一觞一咏 ⑤觥筹交错 ⑥三杯两盏淡酒

14.(4分)【答案要点】解渴;解除身体不适;提神醒脑,提高思维能力;祛烦解闷,给人平和的心境。

15.(6分)【评分标准】对茶的印象或感受表达合理;联系生活实际或阅读积累正确、恰当;语言表达清晰。

附【参考译文】

(一)

茶是南方的优良树种,(高度在)一尺、二尺乃至几十尺。在巴山峡川一带,有两个人合抱那么粗的(茶树),(需要)砍下树枝才能采摘到茶叶。“茶”字(的结构),有的从“草”部,有的从“木”部,有的“草”“木”两部兼从。

长翅膀能飞(的飞禽),长毛能跑(的走兽),开口能说话(的人类),这三类生物都生长在天地之间,(依靠)喝水、吃东西来维持生命,“饮”的意义是多么深远啊!解渴,需要饮水;排遣忧愤,需要饮酒;消除昏沉困倦,需要饮茶。华佗《食论》(说):“长期饮用苦茶,有益于提高思考的能力。”如果感到发烧、口渴、胸闷、头疼、眼涩、四肢无力、关节不畅,姑且喝上四五口,(效果)与醍醐、甘露不相上下。茶的功用,(因为)它的性味极寒,作为饮料,最适宜精心一志、行事严谨、有节俭美德的人。《晋中兴书》(说):陆纳做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常想拜访他。陆纳兄长的儿子陆俶埋怨陆纳不做什么准备,(却又)不敢问他,就私下准备了十多个人的饭菜。谢安来后,陆纳准备的只有茶和果品而已。陆俶于是摆出丰盛的饭菜,珍馐佳肴很齐全。等到谢安走后,陆纳打了陆俶四十棍,说:“你既然不能把我的品行发扬光大,为什么还要玷污我向来清廉朴素的操守呢?”

【链接材料参考译文】

茶作为大自然的产物,凝聚了瓯闽山川的灵秀与气韵,蕴含着美好的品性,它驱除了胸中的郁结,荡涤了心中的愁闷,带给人们清新而平和的心境。(饮茶时)内心淡泊、安闲,气质高雅,意态宁静。(这种情趣)就不是惊慌忙乱的时候能够得到和追求的了。

(二)

酿酒的历史很久远。仪狄酿造浊酒,杜康酿造秫酒,(他们)难道是因为善于酿酒而成名的吗?大概是因为(人类酿酒就是)从他们开始吧。

酒味甘、辛,性大热,有毒。酒虽然可以使人忘记忧愁,但也能让人产生疾病,就是所说的腐烂肠胃﹑溃精髓﹑毁筋骨。刘词《养生论》(说):酒能醉人的原因,是酒曲作用的缘故。酒曲的作用消解后,酒就都化成了水。从前先王说:上天让百姓酿酒,只是用来祭祀而已。后世的人们(却)把酒当作“浆”来饮用,不喝醉反而感到羞耻,哪里知道(酒作为)百药之长,是黄帝用来治病的呢!

大概晋朝人最喜欢饮酒。嵇康﹑阮籍这些人,更是不可以一天不饮酒。(他们)主要是纵酒畅饮,借酒逃避现实的束缚,未必真能体会到酒中的意趣。古时候所说的得到酒的全部意趣的人,恰恰不是这样的。这(是因为他们)知道酒这狂药自有它玄妙的地方,难道只是用来发泄胸中的不平之气的!

酒在世上的作用太大了!祭祀天地,敬事鬼神。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诗人墨客,渔夫樵妇,谁都不能离开酒。(饮酒之后,)闲适自在,解开衣服露出肚腹,安然酣睡在江湖之上。嗜酒的人(因过量饮酒)到了败坏品性、失去理智、伤害生命(的地步),往往摒绝、毁弃酒具,终身不再饮酒,酒又有什么过错呢?平常居住无所事事,随意畅饮,激发狂放的思绪,有助游览江河山岳的兴致,还不足以称得上是懂得饮酒的意趣。当遭遇流离放逐的时候,面对秋声暮雨,(沉醉于酒,)在烟岚雾霭中驾驭妖魔鬼怪,把荒蛮偏远之地转化为极乐世界,(这时)酒的力量,差不多接近“道”了吧!酒能改善人的精神状态啊!(使人)在阴阳变化中调节情绪,在艰难险阻中平衡心态,使刚愎自用的人变得温和仁慈,懦弱胆小的人变得感慨激昂。善饮酒的人,即使面临生死的威胁也不畏惧,他看待穷达顺逆,只不过是一场戏罢了。

【断句参考译文】

楚宣王会见诸侯,鲁国赵国都向楚王献酒,鲁国的酒淡薄,赵国的酒醇厚。楚国的主酒吏向赵国索要好酒,赵国不给,主酒吏生气了,就把赵国的好酒调换(成)鲁国的薄酒,上奏楚王(赵国进献的酒很淡)。楚王因为赵国的酒淡薄,所以(发兵)围攻邯郸。

小人经原文及译文 篇三

圆通卷一

善恶有名,智者不拘也。天理有常,明者不弃也。道之靡通,易者无虞也。

惜名者伤其名,惜身者全其身。名利无咎,逐之非罪,过乃人也。

君子非贵,小人非贱,贵贱莫以名世。君子无得,小人无失,得失无由心也。名者皆虚,利者惑人,人所难拒哉。

荣或为君子,枯必为小人。君子无及,小人乃众,众不可敌矣。名可易事难易也,心可易命难易也,人不患君子,何患小人焉?

闻达卷二

仕不计善恶,迁无论奸小。悦上者荣,悦下者蹇。君子悦下,上不惑名。小人悦上,下不惩恶。下以直为美,上以媚为忠。直而无媚,上疑也;媚而无直,下弃也。上疑祸本,下弃毁誉,荣者皆有小人之谓,盖固本而舍末也。? 富贵有常,其道乃实。福祸非命,其道乃察。实不为虚名所羁,察不以奸行为耻。无羁无耻,荣之义也。

求名者莫仕,位非名也。求官者莫名,德非荣也。君子言心,小人攻心,其道不同,其效自异哉。

解厄卷三

无忧则患烈也。忧国者失身,忧己者安命。祸之人拒,然亦人纳;祸之人怨,然亦人遇。君子非恶,患事无休;小人不贤,佘庆弗绝。

上不离心,非小人难为;下不结怨,非君子勿论。祸于上,无辩自罪者全。祸于下,争而罪人者免。

君子不党,其祸无援也。小人利交,其利人助也。道义失之无惩,祸无解处必困,君子莫能改之,小人或可谅矣。

交结卷四

智不拒贤,明不远恶,善恶咸用也。顺则为友,逆则为敌,敌友常易也。

贵以识人者贵,贱以养奸者贱。贵不自贵,贱不自贱,贵贱易焉。贵不贱,人,贱不贵人,贵贱久焉。

人冀人愚而自明,示人以愚,其谋乃大。人忌人明而自愚,智无潜藏,其害无止。明不接愚,愚者勿长其明。智不结怨,仇者无惧其智。

君子仁交,惟忧仁不尽善。小人阴结,惟患阴不制的。君子弗胜小人,殆于此也。

节仪卷五

外君子而内小人者,真小人也。外小人而内君子者,真君子也。德高者不矜,义重者轻害。

人慕君子,行则小人,君子难为也。人怨小人,实则忘义,小人无羁也。难为获寡,无羁利丰,是以人皆小人也。

位高节低,人贱义薄。君子不堪辱其志,小人不堪坏其身。君子避于乱也,小人达于朝堂。

节不抵金,人困难为君子。义不抵命,势危难拒小人。不畏人言,惟计利害,此非节义之道,然生之道焉。

明鉴卷六

福不察非福,祸不预必祸。福祸先知,事尽济耳。

施小信而大诈逞,窥小处而大谋定。事不可绝,言不能尽,至亲亦戒也。佯惧实忍,外恭内忌,奸人亦惑也。知戒近福,惑人远祸,俟变则存矣。

私人惟用,其利致远。天恩难测,惟财可恃。以奸治奸,奸灭自安。伏恶勿善,其患不生。

计非金者莫施,人非智者弗谋,愚者当戒哉。

谤言卷七

人微不诤,才庸不荐。攻其人忌,人难容也。陷其窘地人自污,谤之易也。善其仇者人莫识,谤之奇也。究其末事人未察,谤之实也。设其恶言人弗辩,谤之成也。

谤而不辩,其事自明,人恶稍减也。谤而强辩,其事反浊,人怨益增也。

失之上者,下必毁之;失之下者,上必疑之。假天责人掩私,假民言事见信,人者尽惑焉。

示伪卷八

无伪则无真也。真不忌伪,伪不代真,忌其莫辩。

伪不足自祸,真无忌人恶。顺其上者,伪非过焉。逆其上者,真亦罪焉。求忌直也,曲之乃得。拒忌明也,婉之无失。

忠主仁也,君子仁不弃旧。仁主行也,小人行弗怀恩。君子困不惑人,小人达则背主,伪之故,非困达也。

俗礼不拘者非伪,事恶守诺者非信,物异而情易矣。

降心卷九

以智治人,智穷人背也。伏人慑心,其志无改矣。

上宠者弗明贵,上怨者休暗结。术不显则功成,谋暗用则致胜。君子制于亲,亲为质自从也。小人畏于烈,奸恒施自败也。

理不直言,谏非善辩,无嫌乃及焉。情非彰示,事不昭显,顺变乃就焉。

仁堪诛君子,义不灭小人,仁义戒滥也。恩莫弃贤者,威亦施奸恶,恩威戒偏也。

揣知卷十

善察者知人,善思者知心。知人不惧,知心堪御。

知不示人,示人者祸也。密而测之,人忌处解矣。君子惑于微,不惑于大。小人虑于近,不虑于远。

设疑而惑,真伪可鉴焉。附贵而缘,殃祸可避焉。结左右以观情,无不知也。置险难以绝念,无不破哉。

乐经全文及译文 篇四

乐经全文及译文

乐经全文及译文

根据西汉学者刘向《别录》的记载,《乐记》原有23篇,但流传至今的只有11篇,依次为《乐本》、《乐论》、《乐礼》、《乐施》、《乐言》、《乐象》、《乐情》《魏文侯》、《宾牟贾》、《乐化》、《师乙》。

乐记篇——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耐动,放行于声。声相应,放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于戚羽毣,谓之乐。

译文:一切音乐的产生,都源于人的内心。人们内心的活动,是受到外物影响的结果。人心受到外物的影响而激动起来,因而通过声音表现出来。各种声音相互应和,由此产生变化,由变化产生条理次序,叫做音。讲音组合起来进行演奏和歌唱,配上道具干戚、羽旄的舞蹈,叫做乐。

乐本篇——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哗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历;其散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

译文:乐是由声音生成的,它产生的本源在于人心受到外物的感动。所以心中产生悲哀的感情,则发出的声音就急促而低沉;心中产生快乐的感情,则发出的声音就舒展而和缓;心中产生喜悦的情感,则发出的声音就振奋而奔放;心中产生愤怒的情感,则发出的声音就粗旷而激越;心中的产生崇敬的情感,则发出的声音庄重而正直;心中产生爱恋的情体,则产生的声音和顺而温柔。这六种情感并非出自人的天性,而是受到外物的激发而产生的。

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译文:用礼制来引导人们的思想,用音乐来调和人们的情感,用政令来统一人们的行动,用刑法来防止人们的邪恶行为。用礼制、音乐、刑法、政令,这四者的最终目的是相同的,都是用来统一人们的思想意识,建立清明安定的政治局面的。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成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译文:一切音乐都是从人的内心世界产生的。感情在心中激荡,因而通过声音表达出来。声音组成和谐的条理,叫做音乐。所以太平时代的音乐安祥而快乐,这是政治和谐的表现;**时代的音乐怨恨而愤怒,这是政治脱离政道的表现;即将灭亡的国家,音乐充满乐悲哀和忧思,这是人民生活处境艰难的表现。音乐的道理,和政治是息息相通的。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

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也。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

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非致味也。清库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译文:音,是由人心产生的。乐,是与事物伦理相通的。所以只懂得声音不懂的音乐的是禽兽,只懂得音乐而不懂的乐理的是普通百姓。只有君子才是能够懂得乐理的人。

所以能由辨别声而知到音乐,由辨别音乐而知乐理,由辨别乐理而知道政治的好坏,就具备了治理天下的方法。所以不懂的声音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音乐。不懂得音乐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乐理。懂得乐理就接近于知晓礼仪了。礼仪和理乐都通晓,叫做有德!德,就是得到的意思。

所以乐的隆盛,并不是使声音极尽华美。在宗庙中合祭祖先的礼仪,并不是使食物滋味极其丰富。在宗庙中弹奏的瑟,安装这音色沉浊的朱红色熟丝所做的弦,底部的孔眼很疏朗,弹奏时发出沉浊而舒缓的声音,一个人唱歌,三个人应和,这声音并未达到丰富多彩的完美境地。合祭的礼仪,崇尚玄酒,并以爼盘载着生鱼,肉汁不用盐菜来和味,食物的味道并不丰富。因此此先王之所以制定礼乐,并不是它来满足人们口腹耳目的欲望,而是用它来教导民众节制自己的好恶之情,从而归于正确的人生正途。

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译文:用礼来节制民众的心志,用乐调和民众的情感,通过政令使民众遵行礼乐,运用刑法防止违反礼乐的行为。礼、乐、刑、政,四者互相通达而不违逆,这就具备了治理天下的正道。

乐论篇——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

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好恶著,则贤不肖别矣。刑禁暴,爵举贤,则政均矣。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

译文:乐用来协调人们的关系,礼用来区别尊卑贵贱。有了乐的协调就能使人们互相亲近,有了礼的区别就能使人民互相敬重。但乐超过了限度就会让人放荡,礼超过了限度就会使人分离而不亲密。使人们感情融洽,仪态庄重,这就是礼和乐的功用。

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

暴民不作,诸侯宾服,兵革不试,五刑不用,百姓无患,天子不怒,如此则乐达矣。合父子之亲,明长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内,天子如此则礼行矣。

译文:乐由内心产生,礼在外表体现。乐由内心产生,所以能潜移默化影响人们的心灵;礼在外表体现,所以具有各种礼仪制度。隆重的乐一定平易,隆重的礼一定简朴。乐教通达的实行,民众就没有怨恨;礼教通达的实行,民众就不会争夺。用礼让治理天下,说的就是实行礼乐。

强暴的人不再出现,诸侯都归附天子,不再用兵器甲胄来发动战争,五种刑法也弃置不用,百姓没有患难,天子也不动怒,这就表明乐教通达地实行了。父子之间亲睦,长幼之间有次序,四海之内人们互相礼敬尊重,这就表明礼教通达的实行了。

礼者,殊事合敬者也。乐者,异文合爱者也。礼乐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故事与时并,名与功偕。

故钟、鼓、管、磬、羽、籥、干、戚,乐之器也;屈、伸、俯、仰、缀、兆、舒、疾,乐之文也。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礼之器也;升降、上下、周还、裼、袭,礼之文也。

故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明圣者,述作之谓也。-《乐论篇》

译文:礼,是规定尊卑贵贱的差别,使人们互相尊重的。乐,是用不同的艺术形式来影响人心,使人们互相亲近的。礼和乐用来治国安民的本质是一致的,所以都被英明的君主沿袭下来。他们制礼作乐都与时势相合,为礼乐命名都与所建立的功业相符。

钟、鼓、管、磬、羽、籥、干、戚,都是乐的器具;屈、伸、俯、仰、缀、兆、舒、疾等姿态,舞者聚集的行列和行动的区域,舞蹈的舒展和疾速,都是乐的表现情状。簠、簋、俎、豆、等器皿和各种规定,都是礼的工具;升降上下、回旋、袒开或掩闭上衣,都是礼的表现形式。

懂得礼乐性质的人就能制作礼乐,懂得礼乐表现形式的人就能传承礼乐。制礼作乐人叫“圣”,传承礼乐的人叫“明”。“明”与“圣”,是传承和制作的意思。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

论伦无患,乐之情也;欣喜欢爱,乐之官也。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庄敬恭顺,礼之制也。若夫礼乐之施于金石,越于声音,用于宗庙社稷,事乎山川鬼神,则此所与民同也。

译文:乐,表现天地间的和谐;礼,表现天地间的秩序。有了和谐,所以万物都能化育生长;有了秩序,所以一切事物都能有所区别。

乐是根据天的道理而作的,礼是按照地的管道而制定的。制礼不合度就会引起混乱,作乐不合度就违背正道。明白天地间万物的道理,然后才能兴礼作乐。

和谐而不淆乱,是乐的内在精神;使人欣喜欢爱,是乐的功能。中正无邪,是礼的本质;使人庄重恭敬顺从,是礼的职能。至于用乐器使礼乐得道表现,通过声音使礼乐得以传播,在宗庙社稷中行施礼乐,用来奉祀山川鬼神,这些应用礼乐的事情是统治者让人民一起来掌握的。

乐礼篇——

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其功大者其乐备,其治辩者其礼具。

干戚之舞,非备乐也。孰亨而祀,非达礼也。

五帝殊时,不相袭礼。

乐极则忧,礼粗则偏矣。及夫敦乐而无忧,礼备而不偏者,其唯大圣乎!

译文:君王们功业成就了才作乐,天下平定了才制礼。那些功绩伟大的君王所作的乐是完备的,那些治理天下周到的君王所制的礼也是全面的。

手持干、戚的舞蹈,并不是完备的乐。烹煮肉食来祭祀,也不是全面的礼。

五帝各人所处的时代不同,就不沿用前代的乐。三王各人的时代有别,就不承袭前代的礼。

作乐过度就会生出忧患,制礼不精就会发生偏失。能够做到重视乐而不发生忧患,制礼完备而不发生偏失的,大概就只有伟大的圣人吧!

乐施篇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侯。故天子之为乐也,以赏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谷时熟,然后赏之以乐。故其治民劳者,其舞行缀远;其治民逸者,其舞行缀短。故观其舞知其德,闻其谥知其行也。

译文:从前舜作了五弦琴,用来伴奏着唱诗歌《南风》,夔开始作乐,用来赏赐诸侯。所以天子作乐的目的是用来赏赐给诸侯中有德的人。德行隆盛而尊崇教育,五谷及时成熟,然后才用乐赏赐他。所以那些治理百姓不好,使之劳苦的诸侯,为他歌舞的行列中的间隔就疏远;那些治理百姓好使之安逸的诸侯,为他歌舞的行列中的间隔就近。所以看到赏给他的歌舞就能知道他的德行,听到给予他被赏赐的谥号就能知道他生前的行为。

天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风雨不节则饥。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时则伤世。事者,民之风雨也,事不节则无功。然则先王之为乐也,以法治也,善则行象德也。

译文:天地运行的规律,气候的冷热不按照一定的时间交替就会发生灾害,风雨失去调节就会发生饥荒。教育对于人民,就象气候的冷热一样,教育不适时就有害于社会。各种制度对于人民,就好像风雨一样,制度的规定不适度就不会有功效。所以前代的君王制乐,就是用来作为治理人民的一种方法,用得适当就能使人民的行为和道德相吻合。

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

译文:乐是圣人所最喜爱的。它可以使民心向善,他能深切感动人们的心灵,他能够移风易俗。所以古代君王设立诸如大司乐、乐师等专职从事乐教。

乐言篇——

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

是故志微、噍杀之音作,而民思忧;啴谐、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作,而民康乐,粗厉、猛起、奋末、广贲之音作,而民刚毅;廉直、劲正、庄诚之音作,而民肃敬;宽裕、肉好、顺成、和动之音作,而民慈爱;流辟、邪散、狄成、涤滥之音作,而民。

译文:人有气质、性格、心智这种本性,但哀、乐、喜、怒的变化没有常规。人心受到外物的影响而激动,然后一定的情感就表现出来。

所以细微、急促的音乐流行时,人们听了就会忧愁;宽舒和谐、缓慢轻松、文采华美而节奏简易的音乐流行时,人们听了就感到安乐;粗旷激越、勇猛振奋、宏大而愤激的音乐流行时,人们听了就能够刚毅;端方、刚正、庄严而真诚的音乐流行时,人们听了就能够肃敬;宽畅、洪亮、流利而和顺的音乐流行时,人们听了就能够慈爱;放荡、散乱、疾速而过度的音乐流行时,人们听了就

乐象篇——

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倡和有应,回邪曲直,各归其分,而万物之理,各以类相动也。

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类以成其行。奸声乱色,不留聪明;淫乐慝礼,不接心术;惰慢邪僻之气,不设于身体。使耳、目、鼻、口、心知百体皆由顺正以行其义。然后发以声音,而文以琴瑟,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箫管,奋至德之光,动四气之和,以著万物之理。

是故清明象天,广大象地,始终象四时,周还象风雨。五色成文而不乱,八风从律而不奸,百度得数而有常,小大相成,终始相生,倡和清浊,迭相为经。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故曰: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广乐以成其教。乐行而民乡方,可以观德矣。

译文:凡是邪恶的声音打动乐人心,逆乱的风气就会相应而生。逆乱的风气表现出来,“淫乐”就兴起了。而平正的声音打动了人心,和顺的风气就会相应而生。和顺的风气表现出来,“和乐”就兴起了。正如唱的与和的互相响应,人民乖违。邪僻、枉曲、正直等各种情志也同类相应,各有所归,而万事万物的道理,本来就是各按其类互相应和的。

所以君子根据人的性情来和谐他们的意志,以成就人们的善行。对邪恶的声音和的形色,不听也不看;对放纵的无度的乐和不合礼教的事情,不使它进入自己的内心;对怠惰散漫的邪僻风气,不使它在自己身上表现出来。使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等身体各个部分的活动都能和顺端正奉行礼义。然后通过声音表达出来,用琴瑟的弹奏来增饰文采,手持盾和戚来舞蹈,用羽和旄来装饰,箫和管来伴奏,以发扬最高道德的光辉,感动四时的和气,以彰明万物发展的道理。

所以音乐的清明象征着高远的天,广大象征着博厚的地。乐曲的终而复始象征着四季,舞姿的回旋往复象征着风雨。乐舞之器五色齐备而有条不紊,八音符合音律而没有差错,节奏变化合度而又有常规,形体的大小互相补充,声音的终始互相接续,唱和、和的、清音、浊音。相互交替而形成了一定的规律。所以乐教的施行使伦理得以彰明,使人民耳目灵敏,气性平和,社会风俗也随之转变,普天之下都得到安宁。所以说,乐是使人快乐的。君子高兴的是得到道德的修养,小人高兴的是得到欲望的满足。用道德来约束欲望,就能快乐而不过度;追求欲望的满足而忘了道德,就会迷惑而失去快乐。所以君子本着人的性情以和谐他们的意志,推广“和乐”来完成对人民的教化。乐教施行而民众就归向正道,由此也就可以察见君子的道德了。

乐象篇——

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

译文:德是人性之正,乐是德之光华,金、石、丝、竹是乐的工具。诗歌抒发内心志意,歌吟唱心中的声音,舞蹈表达内心的姿态。诗、歌、舞都源于人的内心,然后用乐器来伴奏。所以,情感深厚就会文采鲜明,气度宏大就会变化神奇,和顺的情感累积在心中,就会有美好的神采表现在外表。只有音乐才不可以伪装出来。

乐情篇——

乐者,非谓黄钟、大吕、弦歌、干扬也,乐之末节也,故童者舞之。铺筵席,陈尊俎,列笾豆,以升降为礼者,礼之末节也,故有司掌之。

乐师辩乎声诗,故北面而弦。宗祝辨乎宗庙之礼,故后尸。商祝辨乎丧礼,故后主人。是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是故先王有上有下,有先有后,然后可以有制于天下也。

译文:乐不仅仅是指黄钟大吕等乐律、弹琴歌唱和手持盾牌及大斧的舞蹈,这些都是乐的末节,所以让孩子来表演舞蹈。铺设筵席,成列樽、俎、笾、豆等器具,以升上降下的动作来表示礼仪,这都市礼的末节,所以让办具体事情的官员来执掌之。

乐师只懂得乐声和诗歌,所以面向北坐着演奏。宗人、太祝只懂得宗庙中祭祀的礼仪,所以站在尸的后面掌礼。商祝只懂得丧葬的礼仪,所以站在主人的后面掌礼。因此可见道德完善的人才能处于上位,技艺熟练的人只能处下位;品行完美的人才能居前,从事技艺的人只能在后。所以说古代君王明确了上、下、先、后的分别,然后才能为天下制定礼乐。

魏文侯篇——

钟声铿,铿以立号,号以立横,横以立武。君子听钟声,则思武臣。石声磬,磬以立辨,辨以致死。君子听磬声,则思死封疆之臣。丝声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君子听琴瑟之声,则思志义之臣。竹声滥,滥以立会,会以聚众。君子听竽、笙、箫、管之声,则思畜聚之臣。鼓鼙之声欢,欢以立功,动以进众。君子听鼓鼙之声,则思将帅之臣。君子之听音,非听其铿鎗而已也,彼亦有所合之也。

译文:钟声发出铿锵的声音,铿锵的声音可以用来表示号令,号令可以使士气充沛,士气充沛就能激发勇武的精神。所以君子听到钟声,就会想起武臣,石磬发出硁硁的声音,硁硁的`声音可以象征节义分明,节义分明就能有献身效命的精神。所以君子听到石磬的声音就想起献身边疆的将士。丝弦的声音悲哀悲哀的声音可以使人廉洁正直,廉洁正直就能意志坚定。所以君子听到琴瑟的声音,就会想起志向坚定的忠义之臣。竹制的乐器可以发出多种乐音,多种乐音表示聚合的意义,明白聚合的意义就能聚集众人。所以君子听到竽、笙、箫、管的声音,就会想起能够聚集民众的臣僚。鼓鼙的声音喧腾,喧腾的声音可以振奋人心,人心振奋就能大众一起前进。所以君子听到鼓鼙的声音,就会联想到瓴兵的臣僚。君子欣赏音乐,不仅是听他的铿锵声音而已,更重要的是那乐声还与自己内心的情感有所应合,而能引起共鸣。

乐化篇——

君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而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天则不言而信,神则不怒而威。致乐以治心者也。致礼以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

故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则民瞻其颜色而弗与争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故德辉动于内,而民莫不承听;理发诸外,而民莫不承顺。故曰:致礼乐之道,举而错之天下,无难矣。

译文:君子说:礼乐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身心。能详审地研究乐来进行道德修养,平易、正直、慈爱、诚信之心就会油然而生。有了平易、正直、慈爱、诚信之心就会快乐,快乐就会身心安宁,身心安宁就能使德行长久,德行长久就会象天一样,象天一样达到神的境界。象天一样,就能不言而取信于民;达到神的境界,就会不怒而有威严。详审的研究乐是用来提高道德修养的。详审的研究礼来端正仪表举止就会庄重恭敬,庄重恭敬就能有威严。内心有片刻的不平和不愉快,卑鄙奸诈的心思就会进入;外貌有片刻的不庄重不恭敬,轻佻怠慢之心思就乘虚而入了。

所以乐是影响人的内心世界的,礼是端正人的仪表举止的。乐使人十分平和,礼使人极其谦顺,人民看到他的神采气色就不会与他相争,看到他的仪态也不会有轻佻怠慢的表现了。所以内心焕发出道德的光辉,人民就没有不听从他的;仪态表现出  境界礼的原则,人民就没有不顺从他的。所以说;详审的研究礼乐的道理,用来施加于天下,就没有困难的事情了。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乐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人之道也。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于此矣。故人不耐无乐,乐不耐无形,形而不为道,不耐无乱。先王耻其乱,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乐而不流,使其文足论而不息,使其曲、直、繁、瘠,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气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故听其“雅颂”之声,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诎、伸,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故乐者,天地之齐,中和之纪,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译文:乐的意思是欢,是人们为了满足情感的需要所不能没有的。欢乐之情一定要用声音来抒发,通过动作来表现,这是人之常情。声音和舞蹈有这样的作用,因而人们思想感情的变化,全都由它表达出来了。所以人们不能没有欢乐,欢乐不能无所表现,表现出来而不符合道德规范,就不能不发生邪乱。古代君王憎恶世风的邪乱,所以制定“雅颂”之乐来引导。使乐声足以令人快乐而不放纵,使乐的文辞足以明辨而不泯灭隐晦正理,使乐的曲折、平直、复杂、简洁、细微、洪亮等种种音调和节奏的变化足以感动人们的向善之心而已,而不使放纵邪恶的思想感情影响人心。这就是古代君王作乐的原则。

所以在宗庙演奏音乐,君臣上下一起听着,就没有不融洽相敬的;在族长乡里之中演奏音乐,年长的和年幼的一起听着,就没有不和顺相待的;在家庭中演奏音乐,父子兄弟一起听着,就没有不和睦相亲的;所以乐的创作,先确定宫音的高低以形成和谐的乐音,再用各种乐器配合演奏以表现乐曲的节奏,使节奏和谐适度以形成结构严密的乐章,这都是为了发挥其协和父子君臣的关系,使人民相互亲近的作用。这就是君王作乐的原则。

所以听到了“雅颂”之乐,人们心胸就宽广了;拿着盾和戚,学习俯、仰、屈、伸的舞蹈动作,人们的仪表就庄重了,按照一定的行列和区域来行动,配合着音乐的节奏,人们的行列就端正了,进退也统一了。所以乐表现着天地间的协和统一,是中和的纲纪,是人们的性情所不能没有的。

小人经原文及译文 篇五

圆通卷一:

善恶有名,智者不拘也(虽说善恶有它的定义,但具备真正智慧的人在做事时,绝对不会被善恶的观点束缚)。天理有常,明者不弃也(天下事都有它的自然规律,聪明的人不会去违背自然规律)。道之靡通,易者无虞也(道理是圆融的,什么是圆融?就是通达的去顺应变化)。惜名者伤其名,惜身者全其身(珍惜名声的人名誉反而最容易受到损害,爱惜自己的人则可以得以保全自己)。名利无咎,逐之非罪,过乃人也(名利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追逐名利也不能算是什么罪过,以此来批评别人只是自己的主观意识不同而已)。君子非贵,小人非贱,贵贱莫以名世(尊贵的人其实没什么值得尊贵的,老百姓也没什么低贱的,尊贵还是低贱并不足以称道于世)。君子无得,小人无失,得失无由心也(社会地位高的人不一定能得到什么,老百姓也不一定会失去什么,得失跟思想境界其实毫无关系)。名者皆虚,利者惑人,人所难拒哉(名誉都是虚的,只有利益才能真正诱惑人,这是人难以抗拒的本性)。荣或为君子,枯必为小人(成功富足了的人可能成为道德高尚的君子,失败贫困的人肯定会沦落到小人之列)。君子无及,小人乃众,众不可敌矣(社会地位高的人永远是少数,老百姓永远是多数,多数人的力量永远不能轻视)。名可易事难易也,心可易命难易也(名誉是过眼云烟很容易发生变化,不要异想天开去改变客观现实,思想境界可以发生变化,但随着因缘果报流转的命运却难以更改)。人不患君子,何患小人焉?(社会地位的高和低没有什么两样,如果被名利束缚着活得很累,就不如做个小老百姓去过自由自在的日子)。

闻达卷二

仕不计善恶,迁无论奸小(做官或升职的标准,根本不是以善恶或忠奸来决定的)。悦上者荣,悦下者蹇(jian、跛意、不顺利)(能和领导搞好关系的,日子必定过得很滋润,处处为老百姓着想的,困难肯定不少)。

君子悦下,上不惑名(品德高尚的人能让老百姓高兴,可领导会因此而不高兴了)小人悦上,下不惩恶(喜欢讨好领导的人,群众可能会反感,但这样的反感并不能对你有任何损伤)。下以直为美,上以媚为忠(老百姓喜欢道德高尚刚直不阿的人,可领导会把喜欢谄媚、顺应的人当做忠诚)。

直而无媚,上疑也;媚而无直,下弃也(道德高尚但不懂得去顺应领导,领导就会怀疑你的忠诚;但是当你无原则的去顺应领导,老百姓就会抛弃你了)。

上疑祸本,下弃毁誉,荣者皆有小人之谓,盖固本而舍末也(领导怀疑你的忠诚是灾祸的根本,老百姓抛弃你对名誉有影响,所以功成名就的人都难免名声不好,就是他们把实际利益看得比名声重要)。

富贵有常,其道乃实(富贵的规律其实非常简单,就是一切从实际需要出发)。福祸非命,其道乃察(其实祸福并不一定是命中注定的,关键看你是否有观察和判断的能力)。实不为虚名所羁,察不以奸行为耻(一切从实际需要出发,就不要受那些虚名的束缚。

善于去观察判断,就不要以奸诈为耻辱)。无羁无耻,荣之义也(有没有名声的羁绊和耻辱感的束缚,就是能不能显贵发达的根本原因)。求名者莫仕,位非名也(要是真想追求名声就不要去当官,因为好名声不是当官可以得到的`)。求官者莫名,德非荣也(想当官就别管什么名声,因为道德高尚跟荣华富贵是矛与盾的关系)。

君子言心,小人攻心,其道不同,其效自异哉(追求道德高尚就必须讲究人格定位,追求荣华富贵的人没有这种道德理念,人格操守和价值取向的定位不同,结果当然不一样)。

解厄卷三

无忧则患烈也(什么都不劳心,大烦恼就会上身了)。忧国者失身,忧己者安命(不过,为国家劳心的人,有可能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搭上。只为自己操心的人,却能快乐地安身立命)。

祸之人拒,然亦人纳;祸之人怨,然亦人遇(灾祸之事不是人想要的,但有些灾祸之事的确是自找的;虽然每个人都讨厌灾祸之事,但每个人都难免碰上)。君子非恶,患事无休。小人不贤,余庆弗绝(虽说道德高尚的人不做坏事,但灾祸之事接连不断。而人品低下的人不干好事,却能够快快乐乐左右逢源)。

上不离心,非小人难为;下不结怨,非君子勿论(因此,如果让领导对自己完全放心,不做小人就肯定做不到。但是要想让老百姓不怨恨自己,没有人格操守和价值取向的定位谈都别谈)。祸于上,无辩自罪者全。祸于下,争而罪人者免(所以,领导要找自己麻烦的时候,就不要去为自己辩护,这样才能保全自己。但如果是出了事故可能会追究责任时,就只能抢先把责任推到别人头上,才能不承担责任)

。君子不党,其祸无援也。小人利交,其利人助也(要知道道德高尚的人不爱拉帮结伙,所以灾祸之事一旦发生,愿意伸手拉一把的人非常少。而因为小人善于交结,有一大帮朋友,所以发生灾祸之事时不乏尽全力帮忙的人)。

道义失之无惩,祸无解处必困,君子莫能改之,小人或可谅矣(从某些方面来说,不讲道义对自己不会有什么实际的不利,而有了灾祸之事没人帮忙可就必然倒霉。因为做道德高尚的人没有任何好处,所以,别人选择去做小人,的确也有可以理解的地方)。

交结卷四

智不拒贤,明不远恶,善恶咸用也(具备真正智慧就不会拒绝好人,也不会疏远坏人,因为这两种人都可以帮助你成就事业)。顺则为友,逆则为敌,敌友常易也(一般说来,都会拿顺应自己的人当朋友,拿反对自己的人当敌人,其实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因为由于时间、地点、需要的不同,朋友和敌人都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贵以识人者贵,贱以养奸者贱(用尊重的心态去对待别人,肯定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同样的道理,用轻贱的心态去对待别人,日后难免遭受别人的轻贱)。

贵不自贵,贱不自贱,贵贱易焉(如果受到别人的尊重而不自重,如果贫贱的人也不自己看不起自己,时间长了,贵和贱就该互相掉换了)。贵不贱,人,贱不贵人,贵贱久焉(如果尊贵的人永远不会看不起别人,如果潦倒的人永远也学不会去尊重别人,贵贱就有可能这么一直延续下去)。

人冀人愚而自明,示人以愚,其谋乃大(如果有人希望别人愚痴而自己聪明,但他还是成天装愚痴给人看,这样的人可能是城府极深)。人忌人明而自愚,智无潜藏,其害无止(如果有人不满意别人比自己更有聪明才智,就自己耍小聪明,这样的人纯属自己找不自在)。

明不接愚,愚者勿长其明(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和愚痴的人交朋友,因为和愚痴的人交朋友,绝对不会让自己变得更聪明)。智不结怨,仇者无惧其智(但有智慧的人不会轻易去跟别人结仇,因为一旦结仇,他们不会因为你有智慧就怕你)。君子仁交,惟忧仁不尽善。小人阴结,惟患阴不制的(道德高尚的人用仁义与人交朋友,而且还惟恐自己做得不够尽善尽美。

道德不怎么高尚的人与人交往喜欢耍阴谋诡计,因为不耍阴谋诡计,目的就达不到)。君子弗胜小人,殆于此也(那些讲究道德底线的人,一般斗不过那些没有道德底线的人,而且常常要吃他们的亏,就是因为如此)。

节仪卷五

外君子而内小人者,真小人也(外表一幅真人君子道貌岸然的作派,而内心全是阴谋诡计的人,就是真正的小人)。外小人而内君子者,真君子也(做事手段并不比喜欢耍阴谋诡计的人差,但内心却有着慈悲情怀的人,才配称之为真君子)。

德高者不矜,义重者轻害(道德高尚的人以人格操守和价值取向的定位为底线,所以就不知道保重自己。而看重仁义的人因为太重仁义,所以从不计较自己的得失以及可能面对的伤害)。人慕君子,行则小人,君子难为也(人们都仰慕道德高尚的君子,但其行为又都是小人所为,这是因为做君子会非常非常累,很难做到)。

人怨小人,实则忘义,小人无羁也(同样的道理,有些人口口声声说憎恶小人,实际上做的事却不仁不义,因为做小人会非常自在)。难为获寡,无羁利丰,是以人皆小人也(这样一来,道德高尚的人因为道德高尚而守穷,没有道德底线的人因为无所顾忌占尽便宜,所以,大家都没有道德底线而去做小人了)。

位高节低,人贱义薄(有人说社会地位越高,气节越低,这是因为要保住地位。而人贫穷了,也就顾不上义气了,这是因为首先要活下去)。君子不堪辱其志,小人不堪坏其身(道德高尚者最受不得诽,谤、屈辱,而道德不怎么高尚的人,他所追求的却是身体感官上的快活,最怕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

君子避于乱也,小人达于朝堂(所以,道德高尚的人受到屈辱就躲起来隐居去了,道德不怎么高尚的人却会因此而显达于朝廷)。节不抵金,人困难为君子(的确,人格操守的气节比不上金钱实在,所以,人穷了便讲不起气节)。义不抵命,势危难拒小人(同样的道理,义气也没有活着重要,所以,为了活命也就没有办法不做小人)。

不畏人言,惟计利害,此非节义之道,然生之道焉(这样一来,就会不管别人怎样说,而自己的利益存亡才是硬性指标。真的,这不是讲不讲气节仁义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

明鉴卷六

福不察非福,祸不预必祸(生在福中不知道珍惜就不是福气,福气也不会长久,但如果祸事来临还不知道躲避,那就肯定要倒霉)。福祸先知,事尽济耳(假如福祸都能提前预知,就可以平平安安地过日子)。施小信而大诈逞,窥小处而大谋定(小事情上讲信誉,就能使大阴谋得逞,多注意细节,大决策就能搞定。)事不可绝,言不能尽,至亲亦戒也(凡事不可做绝,凡言不能吐尽,即使是至亲好友也要小心)。

佯惧实忍,外恭内忌,奸人亦惑也(心里有气也要忍着,假装畏惧,心里在恨也得藏着,假装恭敬,如果能这样做,纵是喜欢耍阴谋诡计也会被迷惑)。知戒近福,惑人远祸,俟(si、等待机会)变则存矣(知道假装畏惧就可以得到好处,懂得假装恭敬就可以远离灾祸,这样的人再遇到什么变故都没有危难)。

私人惟用,其利致远(只要跟用得上的人都套交情,就可以长远的对你自己有利)。天恩难测,惟财可恃(别指望永远得到领导的保护,因为在利益面前谁都靠不住)。以奸治奸,奸灭自安(用恶人去整治恶人,坏人被治服后,整治恶人也知道了厉害,照样也就变老实了)。

伏恶勿善,其患不生(治服恶人以后,就再不重用被治服了的这个恶人,这样他就再也干不成什么坏事了)。计非金者莫施,人非智者弗谋,愚者当戒哉(计策不管用就不能一条道走到底,自己没有聪明才智就不要去耍阴谋诡计,不是特别聪明的人切记切记)。

谤言卷七

人微不诤,才庸不荐(对职位比自己还要低的人,没必要给他提意见,同时,没有真才实学的人也不要给领导推荐)。攻其人忌,人难容也(如果想攻击别人,就找到他最遭人羡慕、嫉妒的那一个点,这样的话,所有的人容不下他)。陷其窘地人自污,谤之易也(或者想办法把他推到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别人就会替你攻击他,这是最简单也最行之有效的诽,谤办法)。

善其仇者人莫识,谤之奇也(再就是好好善待那些跟他有仇的人,因为他们早晚会攻击他,而且别人还不知道跟你有关系,这应当说是算一个诽,谤人奇招)。

究其末事人未察,谤之实也(再就是把他干过的那些别人不知道的小事情,挑出毛病来公诸于世,也是个行之有效的毁谤办法)。设其恶言人弗辩,谤之成也(再就是到处散播他的种种坏话,而且真真假假的让他无法分辨,这也算是可以使毁谤直接成功的办法)。

谤而不辩,其事自明,人恶稍减也(遇到诽,谤能选择沉默,当事情慢慢清楚后,别人的厌恶或许能稍微减少一些)。谤而强辩,其事反浊,人怨益增也(如果遇到诽,谤强行争辩,那么只能是越描越黑,结果是别人的怨恨和厌恶越来越多)。

失之上者,下必毁之;失之下者,上必疑之(如果领导对你的的印象不如以前了,同事们就可能开始对你不满。换句话说,如果同事们都对你不满意了,那么领导也该产生怀疑了)。假天责人掩私,假民言事见信,人者尽惑焉(借助领导来攻击别人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或者借助同事们的舆论来讨取领导的信任,这样的办法,任谁都得上当)。

示伪卷八

无伪则无真也(没有虚假,也就没有真实)。真不忌伪,伪不代真,忌其莫辩(其实真的并不怕假的,因为假的无论如何也真不了,怕的就是真真假假掺合在一起无法区分清楚)。伪不足自祸,真无忌人恶(如果虚伪得不能到位,就会自己惹祸上身,但如果真诚要是到了无所忌讳的地步,却也是件让人讨厌的事情)。

顺其上者,伪非过焉(顺应领导的意思去行事,哪怕是假装的也没有关系)。逆其上者,真亦罪焉(但要是悖逆领导的意思行事,尽管是真诚的,到头来也是惹烦恼上身)。求忌直也,曲之乃得(提什么要求千万别说的太直白,要学会曲里拐弯的用点技巧才容易成功)。

拒忌明也,婉之无失(同样的道理,拒绝什么要求也别有什么说什么,委婉点儿照样能达到目的又不会得罪人)。忠主仁也,君子仁不弃旧(所谓的“忠”,主要指的是“仁”,道德高尚者自然“仁”而且不忍弃旧,当然也就是“忠”)。仁主行也,小人行弗怀恩(所谓的“仁”,主要指的是用行为来感恩,而没有道德底线的人绝对不会通过行为来感恩)。

君子困不惑人,小人达则背主,伪之故,非困达也(有道德底线的人尽管陷入困境也不会耍手段骗人,没有道德底线的人一显达,就会背着领导耍花招,这是做人虚伪不虚伪的原因,跟困境或显达没有关系)。俗礼,不拘者非伪;事恶,守诺者非信。物异而情易矣(如果是虚礼俗套,不去遵循也不算是什么虚伪。但明明不是什么好事,还说一不二的也算不上什么诚信。所以,具体问题得去作具体分析)。

降心卷九

以智治人,智穷人背也(用心计来进行管理,什么时候没有心计使用了,别人也就不服你了)。伏人慑心,其志无改矣(其实,收伏人首先要收伏其心,只能是用道义将他们慑服住,让他们的志向不会改变,目的就达到了)。上宠者弗明贵,上怨者休暗结(如果自己被领导宠信,就一定要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但如果自己被领导瞧不起,可千万别私下拉帮结派和领导作对)。

术不显则功成,谋暗用则致胜(不显山不露水的权谋手段才容易成功,因为搞权谋手段要知道不用则隐蔽,用则致胜)。君子制于亲,亲为质自从也(其实每个人都有弱点,道德高尚者的弱点在于他们珍爱亲情,把他们的亲属搞定了,他们也就曲从了)。小人畏于烈,奸恒施自败也(没有道德底线的人就不一样,因为他们害怕比他们更狠更毒的人,以狠毒制狠毒,他们也就服了)。

理不直言,谏非善辩,无嫌乃及焉(有道理也不需要争个输赢,给领导提意见更不需要争辩,因为,只要不遭人讨厌目的就能达到)。情非彰示,事不昭显,顺变乃就焉(其实不管是什么态度或是做什么事情,都没必要先弄得路人尽知,只有顺应形势等缘分到了才可能成功)。

仁堪诛君子,义不灭小人,仁义戒滥也(“仁义”二个字,不知道拖累了多少讲究道德底线的人,对不讲道德底线的人却不起任何作用,所以,“仁义”一定不能随意滥施)。恩莫弃贤者,威亦施奸恶,恩威戒偏也(因此,好处别忘了那些讲究道德底线的人,惩罚也别忘了那些没有道德底线的人,奖惩我们都要按照游戏规则来)。

揣知卷十

善察者知人,善思者知心(善于观察才能去了解别人,善于思索才能去理解别人)。知人不惧,知心堪御(只有了解了别人你才能无所畏惧,也只有理解了别人你才能知道怎样去进行提防)。知不示人,示人者祸也(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藏才隐智,不懂得藏才隐智会给自己带来烦恼)。

密而测之,人忌处解矣(不仅仅需懂得藏才隐智,还要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样久而久之,别人对你的嫉恨之心就会慢慢消除掉)。君子惑于微,不惑于大(做君子的可以在小事上糊涂一点没有关系,但在大事上绝对不能糊涂的这个道理)。小人虑于近,不虑于远(小人们一般都在眼前的事情上患得患失,未来的事情就会考虑得少)。

设疑而惑,真伪可鉴焉(一旦掌握了这个规律,再找些机会看看他们的反应,这样就可以知道谁真诚谁虚伪,谁君子谁小人了)。附贵而缘,殃祸可避焉(然后,要认准有前途的人,去把关系搞牢固一点,以后的祸事就自然避免了)。结左右以观情,无不知也(再就是多结交可以结交的朋友,并注意各种消息,这样就没有不知道的内幕了)。

置险难以绝念,无不破哉(如果能够做到时时如同身处险境并常心存忧患思识,还要放弃不可能实现的妄想,就可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左右逢源了)。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lgfww.com/syw/shiyongjingxuan/yj1jm7.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