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灵感范文网 >

心得体会 >专题心得体会 >

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

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

生生不息

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

——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

最早知道老子《道德经》是在初中时看到“上善若水”这四个字非常喜欢,当时被老师告知出自《道德经》,这是我对老子的初印象。

工作以后有一次去函谷关游玩,对《道德经》有了更深的了解。传说尹喜迎接老子到达函谷关,求老子为其著书,老子便在那里写下了《道德经》五千言。那次讲解员讲述了很多《道德经》中的句子,我也才知道那么多平时常听到的句子原来都来自于《道德经》,比如道法自然,三生万物,以德报怨,天网恢恢……

后来过了很多年,在北京去观复博物馆参观,见到院子里那一段讲到“观复”二字的出处的介绍,“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宇宙万物同时生长,我们得以观察它们的本根源头,这是观复博物馆“观复”二字的出处,这句话也来自于《道德经》。

再后来去太康支教,终于有机会让我下定决心要通读一遍《道德经》,看得很慢。那一年我看了很多书,但《道德经》整整看了一年,想起来了翻上几页。支教回来,那本书放在书架上再也没再动过,大部分都忘了,只记得“无为”,记得“道可道,非常道”。那一年还去了鹿邑,参观了老子故里,以上就是我能想起来的关于我和老子、和《道德经》的那些事。

然后就有了2023年3月的一个周二上午,在北大秋林报告厅聆听唐士其院长的那堂课,面对面的听讲,让我对老子思想有了更深刻的领悟,更加惊叹于老子的大智慧。老子只用了五千来字,惜墨如金,用那么少的字就把天地、社会和人生论述了清楚,其智慧广大精妙、其远见超绝古今,魅力十足。

对《道德经》的叹服还在于他读起来竟然他朗朗上口,韵味十足。还在于即使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待《道德经》,丝毫没有过时,竟然还充满了现代感。老子写这本书就是想留给后人,留给千秋万代的后人。

道家文化源远流长,通常我们所说的道家起源于春秋时期的老子,光大于战国时期的庄子,如今还有一些学者甚至认为道家的起源可以往前推到华夏祖先轩辕黄帝时期。因为在道家的人物传记中都说“皇帝得道而不死”。道家作为一种学派,其历史足够悠久。在历史长河的淘汰中,先秦的诸子百家大多湮灭了,剩下来的只有儒家和道家,至今仍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社会生活准则。能够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留存下来,并延续到今天,这本身就足够说明其魅力了。

那么老子的思想、道家思想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呢?我以为在于其完整而丰厚的宇宙价值观、社会历史观、政治哲学观。从个体方面来说,它能够从多方面给人以滋养和快乐;

从社会方面说,它能够给社会以相对正确的方向感。与其他学派相比,道家是对天地自然最为敬畏的。人虽为万物之长,但也只是天地自然的一部分,与天地自然相比是渺小的,因此人应当“知天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不能够以人代替天地自然作为。道家的这种理念如能落实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会使我们的环境更平衡、更和谐、更友善。另外道家主张的自由宽容和公平的价值,这也是当今的中国人所在追求的是民主法治社会赖以生存的价值基础。

当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林小英教授在《回归教育性教学——“双减”政策解读》的讲座中,说到当今学生的生活能力、实践能力严重缺失,连洗双袜子都不会的时候,说到当今的孩子在生长过程存在诸多不正常的现象的时候,我想到了《道德经》中的“生”这个字。

《道德经》中关于“生”出现过很多次,唐士奇院长讲解的第一句话就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当然还有我们最熟悉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简直就是“生”的颂歌。

大家想一想,你有过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的体验吗?肯定都有,如果没有就等于我们没有走上自己生命应有的道路。但是我们的孩子们,他们有过这样的体验吗?恐怕答案就不是那么确定了。

《道德经》开篇就告诉我们,宇宙的本质就是“生”,由此想到孩子身上的本质当然也就是“生”。用“生”的眼光看孩子,我们可能会有新的感受。我们会发现孩子在墙上乱涂乱画的时候,也许不是他要搞破坏,其实他是想“生”、想创造,他是要表达“生”的力量。如果孩子特别不喜欢写作业,也不一定是孩子不喜欢学习,而是因为这种作业的形式压抑了他的“生”,让他死记硬背,没有释放他“生”的动力。

宇宙的本质是“生”,生命在“生”中、幸福在“生”中、快乐在“生”中,尊严和荣耀也在“生”中,我们的教育也要是“生”的教育。

中原区有几所学校、包括咱们学校在进行PBL项目化学习,应该比较熟悉这则故事:麻省理工大学有一种项目教育制,大学二年级结束以后,学生会被要求组建小团队,共同创意设计一个感兴趣的项目,项目经评审以后可以向学校申请相关经费,然后未来两年的学习,学校就会根据实施项目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来进行教学设置,学生享受的是专门项目设计导向的教育,毕业的成绩就是完成他们的项目设计。

像这种以产品创造力为中心的教育,我认为是“生”的教育,“生”的教育一定要注意让孩子发展“生”的能力,让孩子体会到“生”的快乐。

学校的知识训练就是要服务于“生”,服务于创造。比如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让孩子学会写有新意的文章、会写独创性的诗歌、会说具有说服力的演讲?学数学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要让孩子坚信万物皆数,对数产生信仰,对数产生兴趣,对将数学运用于现实生活感兴趣?学体育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要让孩子们对运动产生兴趣,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这些答案当然都是肯定的,都是“生”的教育。假如语文只是死记硬背,数学只是不断的刷旧题,体育还是可有可无,而不是让孩子们产生探索的欲望,形成探索创新的思想方法,这样的教育绝对是失败的。

以“生”的标准看,有时孩子考试分数好,也不一定完全就是件好事,就像林小英教授讲的那个连袜子都不会洗的学生一样,这样的学生在熟稔学校考试那一套规则的同时,“生”的潜能可能已经被破坏了。

孩子自己设计出某一个产品、画出一幅画,可能真的比考试成绩高几分更有价值。从一生来看,失去“生”、失去创造力,对孩子有巨大的负面作用。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作为家长,都应该重视对孩子展开“生”的教育,永远都要看到一个孩子身上具有的“生”的能量,这也是教育的首要前提。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生”的力量得以释放。人相对其他生命来讲,唯一的优势就是具有创造力,具有“生”的能力,创造的能力是孩子在未来保有自我优势的基础。

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确实应该多领悟老子思想中关于教育的观念,这些观念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而且富有超强的哲理性。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句其中我印象最深的这句话:“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万物或者因为减损而实际上得到了增益,或者增益了而实际上却得到了减损。换句话说,教育要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加以引导,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本身就是很正常的现象,求全责备是不妥当的,我们的教育要尽一切能力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出来,只有这样才是成功的教育。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lgfww.com/xdth/zhuanti/p8xx7n.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