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灵感范文网 >

心得体会 >读后感 >

关于万历十五年读后感【多篇】

关于万历十五年读后感【多篇】

关于万历十五年读后感【多篇】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篇一

读罢黄仁宇的《万历十万年》,不得不对本书作一个高度的评价。短短四个篇章,从万历及两位首辅的角度揭示了大明帝国在长期“不事朝政”的万历手下正常运转的奥秘;后三篇章选取了万历年间具有代表性的三个人剖析了万历这个时代。其中最令人感慨的,必是张居正、申时行两位首辅。在笔者眼中,前者是一位素质过硬的政治家,后者是一位聪明绝顶的官僚。但如果给他们打分的话,两者我都不会给满分,因为两个聪明一世的人在同一个问题上犯了不一样的错误,一个向左,一个向右。

一、不一样的人眼中有不一样的历史

在分析、比较这两位首辅之前,笔者认为有必要阐明这样一个观点:不一样的人眼中有不一样的历史。同样一段《明实录》中的史料,由于史官对事件背后的故事不会有详尽交代(甚至是为了政治利益能够篡改历史),不一样的人会从同一段史料中得到不一样的结论。

例如在谈到隆庆年间的首辅高拱被黜一事时,黄仁宇认为是高拱一句“十岁孩童如何治天下”的言论体现了其谋逆之心,从而得出张居正与冯保联合罢黜高拱是维护了大明江山的结论。在笔者看来,这一结论多少有些荒谬。第一,从政治意图来看。明朝文官大部分是政治动物,他们的所作所为必定贴合“赢利远大于风险”这必须律。“高拱谋反”的获利无非是继续做首辅或者自我登基,而付出的却是身家性命乃至九族安危。况且太平盛世谋反乃是滑天下之大稽!第二,从史料看来,并无充足的资料能够证明“高拱谋反”(史料中并无高拱收买内侍、准备兵丁武器等行动)。若将黄仁宇先生的“谋反”理解为“摄政”,那么对于一个10岁的天子,任何人成为首辅必然都会“摄政专制”。第三,从结果来看,如果高拱是真的谋反,他的下场会是罢黜这么简单吗?第四,就张居正、冯保和高拱的关系来看,他们完全有理由陷害高拱。张居正并非高拱的亲信,高拱对权力的独揽已经引起了诸多大学士的不满,自然也危及张居正的安全。而高拱对冯保的升迁也屡次阻拦,足以引起他的愤恨之情。所以,高拱被黜是张居正和冯保的阴谋,他们将高拱原话中的“孩童”改为“天子”,这句话便有了十足的杀伤力。这么一个简单的文字游戏获得的回报便是张居正的首辅地位和冯保的司礼监秉笔太监一职。能够说除了获利之外,张居正能够自保,冯保能够复仇。

除了对“高拱罢黜”一事笔者与黄仁宇先生观点不一样外,“徐阶是强占土地的富豪、地主”和“郑贵妃是聪明的女政治家”的观点笔者也不是完全认同。此外还需指出黄仁宇先生在第一章中所犯的一个小错误,即宫女“许配”给太监后并非成为“答应”。“答应”是侍奉皇上的地位较低的宫女,而这种被称为“对食”的现象并非是光明正大的。

以上是笔者阐述的一个基本观点:不一样的人眼中有不一样的历史。

二、“官僚”和“政治家”的名词解释

下头笔者将对“官僚”和“政治家”连个名词进行简单的解释。在笔者看来,政治家相对于官僚,对政事更加负责,出发的角度基本上是江山社稷、道德礼仪;而官僚关心更多的是自身的地位和安全。在那里不妨列举几位名人。徐阶(嘉靖年间首辅)是政治家和官僚的综合体,并且他在这两方面都相当出色,在嘉靖年间的首辅之争中不但政绩上有所建树,最终也得以保全自身;严嵩是不折不扣的官僚,他应对蒙古骑兵入侵京城附近地区的行为作出的“不抵抗”的决定至今令人唾弃;海瑞是一个纯粹的政治家(实际上他是懂得官场之道的,可是却绝不践行),但很不幸的是他也是一个不合格的政治家;抗倭名将戚继光也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和官僚的综合体。

笔者说张居正是一名政治家,并非说他不懂为官之道,只是他升迁太过刚愎自用,不知韬光养晦,才在死后遭挖坟鞭尸抄家(这和多尔衮何其相似!),所以不能称之为合格的官僚;说申时行是一位出色的官僚,但同时他也是一名较为合格的政治家,毕竟治理黄河和封贡互市都是他不可抹杀的功劳,但因为他在“争国本”事件中太过圆滑,首鼠两端的行为触犯了文官集团坚守的道德礼仪,所以才黯然退出政治舞台。若两人做比较的话,张居正是政治家的代表,而申时行是官僚的代表。

三、张居正和申时行

自古以来,君权和相权是一种博弈平衡的关系。可是在明代,作为君权外围的宦权也加入了这种博弈。君权的外围有宗室、外戚和宦官三种,但在明朝,宗室被打压(为了防止靖难之役重演),外戚势力弱小,宦权得以提高(尤其是东厂出现之后)。就相权而言,在明太祖朱元璋撤销宰相后跌入低谷,但之后出现的内阁又极大地提升了文官集团的权力。大学是手中有权力,而言官御史们有战斗力,他们的目的有的是为了个人私利,但大部分是为了江山社稷或道德礼仪,所以文官集团内部也是矛盾重重。君权时而联合相权对抗宦权,时而联合宦权对抗相权,但都是为了寻找权力的平衡点。若宦权与相权联合,那儿皇权便岌岌可危(天启年间的魏忠贤及阉党造成的**就是一例)。对于张居正和申时行而言,前者维护的是相权(是自身的相权而非整个文官集团的权力),后者维护的是君权。

这种情景的产生,主要原因在于两人所处的时代环境不一样。张居正当政时,万历正处于青少年时期,不可能完全独立地把握政局,所以张居正扮演了臣子、导师和严父三种主角。他是一位合格的教师,教习经史,并适当调整科目以使万历朝向正确的方向发展(避免了万历沉迷书法而重蹈宋徽宗的覆辙);他也是一位合格的臣子,对于一个10岁的天子,他联合宦官冯保、外戚李太后稳定了政局,避免了朝政动荡。同时在前期,他肃清吏治,任用贤人,使得大明帝国能够正常运转。但作为一名“严父”来说,他的行为太极端,在万历心中播下了仇恨的种子暂且不说,他当政后期任人唯亲、扶植私党、排除异己都在与他有利益冲突的文官心中埋下了导火索。更重要的一点是,由于张居正和其亲信势力过于庞大,影响到了皇权,所以张居正死后的悲惨结局也可想而知。张居正确实有过硬的政治素质,但太过刚愎自用、傲慢自大,才不会有一个完美的收场。此外,还需张居正一个并非高瞻远瞩的决策,那就是“考成法”。最初施行时确实增加了财政收入,但也导致了明朝中后期一个极为严重的社会矛盾——流民现象。所以张居正当政前期的表现令人叹服,但后期其盲目自大却又令人扼腕叹息!

作为张居正的亲信和万历的教师,申时行成为首辅的时候,万历已经成为了一个心智成熟的成年人。加之张居正的前车之鉴,申时行的政治风格更倾向于温和稳重。例如张居正刚去世时,言官大臣纷纷上述弹劾,申时行既不参与弹劾自我的教师(在其他人眼中他不搞政治投机),也不维护自我的教师(不与众矢之的统一战线以维护自身安全),但暗中他还是极其照顾张居正的家人,多次暗中阻止吵架等活动。由此可见,申时行处事确实圆滑。而却他上任之后立刻废除了张居正的“考成法”,大大缓解了社会矛盾;他任用潘季驯治理黄河,对蒙古采取封贡互市政策,这都是他不可磨灭的攻击。但作为一名官僚而言,他对君权的态度在“争国本”事件上与文官集团的道德立场完全相悖,导致辞官回家的惨淡收场。

在对待君权的态度上,张居正的极左做法触怒了君权,申时行的极右做法触犯了相权,所以他们在权力博弈中并未找到平衡点,结局也就不那么完美。可是在“成王败寇”的权力斗争中,千百年来哪有完美的结局呢!

四这本书带给我们的黄仁宇先生在书中也降到了海瑞、戚继光和李贽三人,他们代表了不一样阶层不一样环境的人,但同样怀有“治国平天下”的梦想。当年明月曾说过:“‘知行合一’这句话,张居正读懂了,海瑞没有读懂。”我想戚继光和李贽也都读懂了,仅有海瑞一个人生活在他那“非黑即白、非是即非”的教条主义世界中。

应对同样的现实,戚继光顺从了,人们在他的杀敌保固与为官的左右逢源中却读不出他的无奈与孤独;李贽选择了出价,却始终无法割舍对这个社会的关心,同样更不会有人读懂他孤傲的悲凉。

这本书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历史的大失败,大明帝国这台生锈的机器已经经不起任何折腾,只是依靠文官集团和几个强有力的君主在维持着齿轮的正常运转。张居正的折腾(京察、考成等)造成或加剧了社会矛盾,而申时行、王锡爵等人的“无为而治”反而更加有效。但最终,崇祯皇帝,这个有勇气、有骨气、有决心可是缺乏知人和远见之明的君主改革了驿站制度,社会矛盾加剧,加之四方战火和天灾人祸,导致了整个大明帝国的灭亡。

之后建立的大清帝国,类似的体制、类似的经济模式也预示着历史的大失败会继续上演。中国的这种所谓的封建专制体制并不见得比资本主义落后,只是一个延续了上千年的制度在腐败的铁锈出现后,自然落后于一杆新制的枪炮。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篇二

我对明朝的历史感兴趣是从去年读《明朝那些事儿》衍生的,《明朝那些事儿》作者的个人色彩很强,但是也激发了我读历史的兴趣。

当然,我不仅读了《明朝那些事儿》,我还看了《大明王朝1566》。虽然历史上实际没有改稻为桑,但是借用这次改革,深刻剖析了当时自上而下存在的各种矛盾。

剧中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嘉靖帝对今后的万历说:“任何人答应你的事都不算数,只有你自己能做主的事才算数”。

这本《万历十五年》,英文名字叫做《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自1566年的嘉靖到1587年的万历,明朝的历史在我眼前展开。

书中明说,中国二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治,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

而文官就是这一制度的忠实拥护者。

王朝刚建立,文官集团还未成气候,加之建国的皇帝腥风血雨厮杀手腕强硬,根本不可能为文官所掣肘。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新的皇帝大多生长在宫廷,被约束着成长,在参政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则是越来越少。

废除宰相,却有了内阁,本来是集中权利让皇帝做决定,最后却是皇帝被文官所“挟持”。

如果皇帝有着足够的能力,运用权术在文官集团之间互相掣肘,运用文官之间的斗争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尚能治民治国。

如果皇帝对此放任自流,那么惨痛的结果必然随之而来,文官集团之间的相互政治倾轧,相互斗争耗尽国家的气运,民众不被放在眼里,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万历,起初的他励精图治,任用张居正,施行改革,以为自己做主治理国家。

后期,张居正去世遭文官弹劾被抄家,万历似乎开始看清了文官的真实面貌,也看清了自己其实无力做主。

作为皇帝的他想要立三子为太子,却遭到文官们的一致反对。

文官的利益需求是稳定的执政,确定皇位继承权避免斗争,以此来继续控制后任皇帝壮大自身。

在以道德治国的规范下,立长子才是符合伦理道德,而如果皇帝真有实权,是根本不会被这区区小节所困扰。

皇帝努力从文官手里争夺权力,却没有争夺成功。

最终,万历印证了他爷爷嘉靖帝那句自己能做主的事儿才算数,他真的能做主吗?

他没能把握住自己以及整个国家的命运,消极怠政,长达二十年里没有再上过朝。

以道德治国的文官继续发展,与基层民众脱离,与社会经济发展脱离。

或许,日薄西山的日子已经不远了,在这万历十五年里已出现端倪。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篇三

终于断断续续读完《万历十五年》,这是今年看的最慢的一本书,总是没有太多的零碎时间可以用。

这本书总体上讲讲,是一部悲剧的书,悲剧的人物、悲剧的时代、悲剧的政治、悲剧的中国,然而黄仁宇却可以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去完成这部巨作,虽然其中有一些西方的研究方法理念上的痕迹,但绝不掩盖这本书在那种情况下诞生的光芒,何况,黄先生之谦虚,让人敬慕,他说:下一代的人证实我们的发现,也可能检讨我们的错误,也就等于我们看到前一代的错误一样。以这样的视角去看待历史、以这样的胸怀去解读历史,这才是我中华民族应有的眼界与胸怀吧。他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帝王,那种落寞、愤慨,是那个时代的文官集团和政治制度所赐。

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文官武将,文官不仅用笔,更会用心,更会制衡,武将不止使刀,亦会攻心,会迎合……这些历史,让人不可思议,让人瞠目结舌,让人流连忘返,让人叹之、敬之、爱之、骂之……历史长河中,发生过的事,总会以特有的方式让人记住、被人提起的!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lgfww.com/xdth/duhougan/zm4p40.html
专题